张鼐
明朝礼部尚书
张(1572年~1630年) ,字世调,号侗初,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张蓥的五世从孙。晚明著名小品文作家。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较礼闱,迁司业。砥砺名行,天下推为正人。
天启中,任少詹事,上疏谏保身、养性、勤学、敬天、法视、亲贤、纳谏、信令、恤民、存体十事,语斥近习,魏忠贤恶之。迁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引疾,忠贤责以诈疾之罪,削其籍。崇祯初,起故官,协理詹事府。又改吏部右侍郎,未上任而卒。赠礼部尚书,谕祭赐葬。谥文节。
张鼐性直率,居乡简酬应,好荐引后辈,殁后人怀思之。著《吴淞甲乙倭变志》、《宝日堂集》、《馌堂考故》等。
生平简介
张鼐(1572~1630),字世调,号侗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名小品文作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入选庶吉士。次年即乞假侍父,返回故里。四年后被逼令就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授检讨。后改官知起居注,滞淹不进五年之久。
万历四十六年,迁国子监司业。次年,改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万历四十八年,奉命出使辽东都司,撰有《使东日记》,作为实地考察清人入关前期情况之汉籍史料,曾被治满洲史者看重。明光宗即位,奏呈《筹辽疏》,针对边事之忧,颇多卓识,惜不受当局重视。
天启继位,升任左春坊右庶子,补经筵讲官,再迁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天启四年,南京礼部右侍郎,因参修《光宗实录》有功,加太子宾客,二品服俸。眼见阉党用事,国事日非,在仕途上升时期,断然以生病为由,次年挂冠归田。朝廷以“诈病”、拒修《神宗实录》的罪名削夺其官职。重返平民生活,有幸逃脱魏忠贤诛戮东林之祸。
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以太子宾客加二品服俸起复。改南京吏部右侍郎,未赴任。崇祯三年(1630年)病逝,终年五十九岁。著有《宝日堂初集》、《宝日堂杂抄》、《吴淞甲乙倭变志》、《馌堂考故》等。
生卒年考
张鼐的生年据《宝日堂初集·卷十六·先太孺人述》记载:“先太孺人以隆庆壬申举孤鼐也”,也就是说,张鼐的母亲在隆庆壬申年(1572年)生下了他。又称“(太孺人)没之日,鼐生于世已十七岁”,张鼐之母卒于万历戊子年(1588年),亦可推算,张鼐的生年是1572年。
关于张鼐的卒年,《崇祯长编·卷之三十三》明确记载:“(崇祯三年四月)癸酉应天巡抚曹文衡报境内大臣张鼐、陆彦章病卒。”可知张鼐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另据黄宗羲思旧录》记载:“张鼐,字侗初,松江区人。己巳,余见之于其家。时先生已病革,卧一坑上,以隐囊靠背而坐。谓余气清,他年远到,勿忘老夫之言也。”崇祯己巳是1629年,当时黄宗羲去张家探望张鼐时,张鼐已病重。
综上所述,张鼐生于隆庆六年(1572年),殁于崇祯三年(1630年)。
家世情况
张氏在松江为大族。先世系扬州市大柳张,南宋建炎年间过江南徙,移居至松江可溯至元初。延及张鼐已十二世,二十余支。鼐之始迁祖从业黄冠,定居于郡城东龟蛇道院旁之柳塘,故人称“柳塘张”,一称“上张”。此后三世,均执业道教、阴阳之学,身份低微。四世祖长于阴阳天文,被征召参与郑和下西洋之役,死于印度途中,受到特殊表彰。自此之后,子孙渐以习儒为重。六世祖由举人而征为登州府黄县学训导,升淮王府伴读。生子三,长子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乡间尊称“大司马”,已入弘治年间。因“大司马”而显贵,柳塘张氏始为地方看重。大司马系大宗,建新宅于东;仲子绝嗣无传;而季子联芳君新宅居西,是为小宗。遂分东、西两派。
张鼐出自西派联芳君一系。曾祖父由举人而仕至通判、知州,后来主动解绶归田,家业稍盛。祖父业儒而不仕,乐善好施,不屑生产,财散去不少,乡人高其品节,经济状况却渐趋困顿。长子水部公(即张鼐伯父,过继为嗣)高中进士,消息传到家,命焚香告谢家庙,然后萧然阖户而居,立即谢去奴仆,手书“十警”悬于室壁,令家人子孙日诵不忘。此十则警示,针对官宦乡绅的恶行劣德,条条有针对性,转录于下:
“其一曰:无受人进献,侈亩宫而诡县官名田也。其二曰:无令吾门有怒马鲜衣,凭厮养为穴窟者。其三曰:无以衣冠通郡邑,自润而人畏苦乎。其四曰:无令隶也横于市,而奸贾竖之什一也。其五曰:无征厚利,无剥佃民。其六曰:无念旧仇,以伤容德。其七曰:谨尺一,慎姓名,毋丧节而承羞也。其八曰:无税课,以劳里甲。其九曰:无于善良而于恶德,无尊重富厚而侮辱困穷。其十曰:燕享有常,豆觞有数,无恣杀而损慈也。”
张鼐嗣父水部公张烈三十一岁早逝。恐于家族经济无甚补益。生父张煦入赘于青浦陈氏,亦可旁证家族经济窘迫。如此之故,张鼐早年家境越加贫困,却养成了看重名节、不好阿堵的高傲之气。鼐登第后,久滞翰林史馆,至天启初始被当局看重,渐入佳境。在别人看来是富贵转机,他却别具只眼,断然激流勇退,优游林下,逃脱了党祸之灾,真是末世难得的独醒者。推测祖父的“十警”,对他起重要的提示作用。
张鼐南阳郡挂冠前《与姜箴胜门人》一信,被后世誉为晚明散文佳品。该文不独凸显张鼐个人品格,更可窥得末世人情。兹转录于下:
“杜门不见一客者三月矣。留都散地,礼曹冷官,而乞身之人,其冷百倍。然生平读书洁身,可对衾影,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无怪也。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今设为风波之世局,令小人得借为陷阱,而驱局外之人以纳其中,纵不为斯人名行惜,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人才坏而国事坏,国事坏而士大夫身名爵位与之俱坏。吁!可思也!不归矣。有屋可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酒可沽。西过震泽镇,南过武林,湖山之间,赋诗谈道,差堪自老。官居卿贰,年逾五十,而又黄门弹事。止云文章无用,恐滥金瓯,不减一篇韩愈送杨少尹序》。嘻!可以归矣。况又朝局以为庸,而天子以为才望。即宗伯墓门一片石,他年邀惠惇史,不称好结局哉?可以归矣!”
参考资料
崇祯长编·卷之三十三.国学导航.2017-08-29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生卒年考
家世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