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颖苏(一八一一至一八六四),初字采山,二十岁后改为管樵,三十年后更字为琯樵,号书画禅、懒云山人、北溪渔隐,
诏安县北关人。诏安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祖上原居
漳州市,
康熙迁居诏安。
晚清,以著名画家谢颖苏、
沈瑶池、
汪志周等为创始人的"诏安画派",在中国美术界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诏安画派"对台湾
书画艺术影响很大。最早将诏安书画艺术带到台湾的,是谢颖苏,因而被誉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师"。
谢颖苏出身于"一门称风雅"的书香门第。他九岁"能画,能诗、能琴,尤工书法。"早年拜师著名画家沈锦洲。年青时艺术声誉就已名噪
福建省。他金石书画兼长,尤以山水、花鸟、兰竹著称。著名近代文学家
林纾称其"人物、山水、兰竹,皆入能品。著名画家
陈子奋赞其金石书画三绝,"兰竹瓣香
郑板桥"。比如画竹,他博采宋元以来闽人画竹技巧,吸收郑板桥墨竹画的豪通之气,深得"从胸无成竹,进入胸有成竹,再到胸无成竹"艺术境界的无穷妙趣。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一八四〇年),闽浙总督
颜伯焘慕谢颖苏的艺术才气,邀其入幕府。谢颖苏寓居
福州市,出入于
总督、
巡抚和将军府三大衙门,点染丹青,广交朋友,书画作品开始流入
台湾省,为官府、士绅和文人雅士所收藏。从
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起,谢颖苏多次东渡台湾,讲学作画。他先后在台南海东书院、艋青山宫和台北板桥大观义学讲授绘画和书法艺术,对台湾
书画艺术起了启蒙和开拓作用。
连横《雅堂文集》谈到:当时台湾谈艺之士,"辄宗吕西村、谢管樵……管樵名颖苏,
诏安县人,负奇气。擅画
南天竹,山水尤佳。题诗作画,皆超脱不群。壮年游台湾,历主巨室,居于海东精舍。"
笔意、笔外神韵。在他讲学的地方,他都将自己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画者,成为
台湾省画坛最受敬重的艺术大师。《台湾省通志》记载:"至于
清代游宦幕式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
吕世宜(注:即吕西村)为最杰出。"可见,以谢颖苏等著名画家为代表的"诏安画派",对台湾画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谢颖苏不但把
诏安县画艺传授给台湾画界,而且把常规实用美术精粹,通过园林建筑艺术形象地介绍给台湾人民,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台湾美术史上的地位。台湾二级古迹板桥林家花园,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庭园在台湾的翻版"。园中有定静堂、观稼楼、来青阁、方签斋、月波水、开轩一笑亭、横虹卧月桥等景观,凉亭、台榭、楼阁、池塘、门窗,形态各异,花样无穷,在园林建设中独领风骚。板桥林家花园的总体建筑格局和细部绘画雕刻艺术,就是谢颖苏艺术才华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台湾出版的《台湾人的根》记载:"谢管樵,板桥林家花园设计第一人"。
台湾忠烈祠的上壁勒石,也是谢颖苏的兰竹画。台湾许多民间建筑中的花鸟、,兰竹绘画和雕刻,和
诏安县如出一辙。由此不难看出,"诏安画派"在台湾的影响,已不止于艺术殿堂,而是深入于民间百姓。
清代的台湾上流社会,谢颖苏的画作十分抢手。《台湾省通志》云:"在台人士至今多藏其墨迹,甚宝爱之。"晚清台湾强光宾编著的《中国书画》,收录古今名画家七十余人的代表作,其中有谢颖苏的《墨君图》、《画兰》、《悬崖垂翠》、《拟板桥画兰》四帧。今天,
台湾历史博物馆仍高悬谢颖苏的墨宝,把它当作清代台湾画作的象征。继谢颖苏之后,又有一些诏妄画家播迁
台湾省,饮誉画坛。台湾当代知名画家
沈耀初、许海钦、沉兆鹏、许凯夫笑都是出自
诏安县。
谢声鹤,字梅贵,号
云溪区,
爱新觉罗·颙琰岁贡生,历任
仙游县、
清流县训导,工诗。著有《云溪诗钞》、《词林荟萃》、《礼经汇解》、《古文类选》等书,亦能工笔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