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还乡祠
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的旅游景点
孔子还乡祠位于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的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公元前680年,宋国宫廷发生内乱,孔子曾祖父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祖籍祭祖省亲。孔子把这个地方叫做“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中国各地都兴建有孔子庙,唯独此处还乡祠与孔子渊源深厚。
2008年6月16日,孔子还乡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唐初,始建孔子还乡祠,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赵恒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曲阜市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
金朝,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
明天启四年(1624年),山东省右参政陛《重修还乡祠记》载:“夏邑县即古下邑,宋地也。而夫子自言'丘也,殷人也'。故还乡有祠,杏坛有碑……按志,孔姓之先正考父孔父嘉,嘉生木金父,金生夷,俱宋微仲后,封公四代,皆葬祠前后。夷生防叔,避难山东,越三世而生先师,因祀先还宋,乃兹祠所由得名。”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增建四代祠(崇圣祠)。
清光绪二十一(1895年)年,夏邑知县孔子后裔孔繁洁《重修还乡祠记》载:“余自幼读书,时考其世系。知我祖发祥于鲁,实肇基于宋。夏邑在宋地,先代世为宋卿,食于斯。”
1988年,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赠了3米高的巨型孔子铜像一座。
1994年,夏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掘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了修复。
2008年6月16日,孔子还乡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
据古书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今商丘市)人,其祖居地为今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王公楼村,孔子先祖多人均葬于夏邑。
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父孔防叔为避乱而逃亡鲁国,孔子遂成为鲁人。
根据《礼经》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成年后曾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时常回祖籍夏邑县祭祖省墓。
据《夏邑县志》记载,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过此而祀祖省墓,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历代每逢夏历的春秋两季,州、县地方官员和儒学师生都到此祭祀。平日瞻仰“圣迹”的游人络绎不绝,是商丘夏邑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只有还乡祠可以像孔子庙那样,使用像皇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顶。
据《夏邑县志》和古碑上记载,当初,还乡祠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气势庄严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仿文庙之制,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左右两侧基本对称。该祠占地面积50亩,整个建筑曾有一壁、四门、一坛、两庑、西安碑林博物馆、两殿、一厅。张今吾老学者撰写的《孔子还乡祠》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洪水泛滥,夏邑县北临废黄河,很多次都是重灾区,加上战乱频繁,这些珍贵的东西很多都被毁掉了。
文革十年浩劫,物是人非,还乡祠毁于“批林批孔”运动中。不过,它虽然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志书、古碑和人们的记忆中。曲阜孔庙的石碑记载:“孔子还乡祠遗址,在河南夏邑县,那里有弗父何以下几代子孙墓,孔子过宋曾经祭祖。”中原地区各地都兴建有孔子庙,唯独此处还乡祠与孔子渊源深厚。
建筑布局
孔子还乡祠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全祠占地50亩,有围墙、四门,南门处有一影壁墙,院中一坛,前后有两个大殿,内设孔子像及七十二贤像和孔子的先祖、历代儒学名家的牌位。东西两侧有厢房,院内还有碑林碑刻
孔子还乡祠的整个聂氏宗祠建筑完全按照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而且只有孔庙可以使用像皇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顶。所以来到孔子还乡祠,如同进入宫殿,使人感到肃静威严,史上为著名的文化胜迹,现存大殿等建筑。
影壁,在还乡祠的最南端,高6米、宽10多米,如旧官府衙门的前景,让人景仰嘉叹,未入门墙,已感觉到圣威。星门,是牌坊式的建筑,南与影壁相对。
戟门,进棂星门往北,正面并列左中右三门,中门因陈放着戟仪杖,故名戟门。
杏坛镇牌,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此牌立于何时已不可考。到金大定年间,才在坛上立碑建亭,据此推断,还乡祠筑坛立碑可能学于曲阜孔庙
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杏坛碑旧址北面两侧,原有数十通,但在“文革”后期被毁或改做他用。现祠址仅存残碑数通和一些碑首。
大成殿,是还乡祠的主题建筑,为九脊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翘檐出廊,很是威武气派。
两庑,在大成殿前,杏坛旧址东西两侧,有东西庑各5间,是后人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四代祠,又名崇圣殿,在大成殿之北。
官厅,大成殿的右侧有一西跨小院,内有厅堂三间,这是地方官员参与祭祀时作祭前准备的地方。
旅游信息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
建筑布局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