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
安庆府志》、民初《
怀宁县志》均记述,独秀山“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独秀山
路虎揽胜堪称一绝。伫立峰顶,极目远望,数目里潜桐怀大地,历历在目;远眺东南,群山起伏如腾龙,江河奔流如走蛟;遥望西北,天柱耸崎刺苍穹,
丘陵岗地涌壮景;俯瞰脚下,井田田园风光绵绣,
观音洞水库碧波荡漾,风光四时变幻,美不胜收。
独秀山脚步东北一公里,雄伟的观音洞水库大坝下,乃神秘莫测的岩溶洞穴——观音洞。民初《
怀宁县志》载:“观音庵观音洞口有天生观音石像”,“洞在山底,有水、冬不涸,夏不溢,
潮汐应时子午,未知其江脉海脉也”。这座地下迷宫,遍布玉树
琼花、金牛玉马、长蛇吞象、
仙人弈棋、老君练丹、观音泛花等美景异观,洞顶浑然一体,中嵌“金龙腾飞”图案,整个洞府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天然雕塑馆。独秀山及其山麓寻古
不失佳处。四乡八里之内,寺庙、牌坊、石刻、
古桥、古墓葬、
古遗址处处可见。始建于梁的法雨寺、莲花庵,汉前的井田河冶炼场,两汉的观铺、西涧古墓群,晋陵畈的晋太子陵,宋代
朱熹的山间讲学堂,近代高楼岭、饮马塘太平军屯兵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祖先曾经繁衍劳作、抗争奋斗的悠久岁月,可以找到祖先曾经创造同的积淀厚重的古代文明。
一方水土一方人。“五四”运动总司令、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尤为钟情独秀山,
爱慕独秀山,自号“独秀山民”。据传,仲甫先生当年与友人登临独秀,眺望山川胜形,见此山一峰拔地,雄峙众山,发源于斯的井田河,百折而下,奔大江东去,触景生情,大兴感慨:“此山独秀,如斯名也!”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后遂名“独秀”。自此,怀宁祖山因人显而地昭,声名更加远播。江山独秀人风流。遥想独秀先生,早年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昂首东方,为兴我中华,积极提倡“德先生”、“赛先生”,高举反帝、反封建在旗,冲锋陷阵,勇往直前,那志气,那豪气,那才气,不愧为当时
中原地区思想界、文化界的“明星”,独秀于时代。多少年来,前往瞻仰独秀山的游人不绝。许多人探索、推测、思量着这一方名山与一代伟人的关系。陈独秀一生大起大落,早年叱咤风云,晚年孤独潦倒,独而秀,秀而独,命运之神把这位伟人,与他所热爱的故乡山水,紧紧、紧紧连在了一起。山不在高,有灵则名,名山则灵,伟人有应,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独秀山,而今依然在宁波
中山公园里面。垒石高3.68米,
周长约20米。它的垒成时间为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一位
张姓受远监所建,他来甬为官十年,想到
明州是以四明山而得名,而州垣内却无一山,一年四季无景可观,很觉遗憾,于是择空地垒石为山,取名“独秀山”,《独秀山记》这样写道:“公谓州以山名,而城中皆平地,四时之景,无所于观,名与实弗称,乃相宇之西隙地之间,聚石以为之山,横六口,纵视横居半,高得五分,纵之三。周群峰错峙,俯者,仰者,向者,背者;若奔,若蹲,若倚,若斗。左右二小岭绕出其巅,构亭于中,以适意匾之。下有清凉洞,可坐八九人,盛夏阴风飒然。直洞南北各一池,池产
并蒂莲、金鲫,环池植怪松蟠桧,旁带茂林修竹,晴波荡影,势欲□□。洞北古梧二株,青翠濛。跨梁北池,至乐寿轩,轩后筑牡丹台。经营凡两月,虽假手于匠民,然规制之奇,安之固,皆公心思目力所到,若天造而地设者也。石取于荒野废渍间,有主者以物易之,工食之资出自粟之余,一不扰于人,既成跷曰独秀山。”现在《独秀山记》碑仍嵌在清凉洞口,因年代久远,部分剥落,而清凉洞仍保留着明代古朴醇美的风貌。
光绪年间,无锡人
薛福成出任宁绍台道,在甬执政期间,对道署西面的独秀山加以整修,在假山周围添植了四时花卉,用翠竹加以分割遮挡,命名为“后乐园”,取之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当时颇有名气的“云石山房”就在独秀山旁。
薛福成撰有《后乐园记》一文,文中写道:“宁绍台道署西偏有独秀山,始盖垒石为之,高二仞,周六丈耳。山上下古木苍郁,皆数百年物。……山上有螺髻亭,亭下有清凉洞,穿洞而南,方沼前横,波平意静,大鱼闻人足音,辄骤然跃超,沼中荷盖千柄,净不可污……”。
而今独秀山依然独秀
宁波市,山上复建有螺髻亭,“清凉洞”由甬上书家
沈元魁先生书额,清凉洞犹存,春夏秋冬四季依旧有景可观,古木参天,千姿百态。山侧一池如练,丝竹不断,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