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县志》讲诉三代之前,天下分为九州,观城一带属
兖州区之域,时明斟观。
夏朝,夏启笛三子武观封于斟观,并更名为“斟观”。商代称观国,
周代称观津。春秋时期,观属
卫国。战国时期,观邑先后为
赵国、魏国属地。
秦朝,观邑属
东郡。汉初,实行郡县制,观地始建县,称畔观县,
王莽时改称观治县,
东汉时更名为卫公国,为周后裔姬常的封地。晋代称
卫县,
南北朝时称卫国县,隋开皇六年(586)改称
观城县,属
魏州,观地建县至今已2200年,观城县之名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
观城之名由来
夏代,此地为古观国,亦称观扈。
夏朝第一个世袭帝王名启,启的第三个儿子
武观被封于观地。地名中有“观”字,封的王名中又有“观”字,故后来建县时便离不开“观”字。
后来,武观曾以观扈为根据地反叛,故汉初建县时定名为“畔观县”,畔和叛统一。
王莽篡朝后,因为他本身是个叛臣,故最怕说叛字,便下令将畔观县改称“观治县”。
隋朝对县名进行清理,决定既不用“畔”字,也不用“治”字,只采用一个来历已久的“观”字,成为“
观城县”。
观城八景
观城“八景”,旧志记载较略,故只能根据有关资料所证,略作叙述。
月河春澜
据旧志载,月河在县城东南隅,称河,实为池。城内别无明水,只此一处,故人重之。此池形状如月,大可百亩,池中水长年不竭。每逢春雨初霁,池中不涨,澄清如镜。春风起处,浪起涟漪。池周多年生柳树,婆娑树影,映着一池春水,景色十分宜人,故“月河春澜”被列为一景。今之观城东南仍有一大坑,想既月河遗迹。坑中原有一井,井上又碑,传说大禹治水锁绞处。据旧志载,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初,大风刮倒了石碑。其夏大水,
曹州、州、东昌皆受灾,这一记载把神话传说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使自然灾害有了神话色彩。
金堤夕照
金堤即紫金堤。此堤始筑于秦代,因其西起河南孟县的紫金山,故名“紫金堤”,简称“
金堤河”有固若金汤和重要、宝贵之意。民间有
秦始皇跑马修堤的传说,故此堤又名为“秦堤”、“秦皇堤”。还有写作“秦黄堤”,大概源于“秦始皇南修大堤挡黄水”的说法。早期的金堤从今之观城所在地穿过,朝东北方向伸展,然后折而向北,成为莘县阳谷的分界线。
五代十国时期周显德三年(公元965年),自
滑县向东北修堤,将马陵堤与子路堤接连起来,直到
阳谷县的
张秋镇,俗称“新金堤”,后简称“金堤”。此后,原金堤渐废弃,农民取土种田,堤坡渐趋平缓,但至今堤的残形仍断续存在,清晰可辨。今之观城西街地势高于他处数尺,据说旧金堤遗迹。登高远眺,旧堤如龙伏地,蜿蜒而行。堤下染上一抹橘红,与堤下水光相映,亦成一景。
龙潭涌浪
据旧志载,古龙潭在观城东南十三里,马陵堤之北,大不满十亩,水却极深,难测其底,故以潭相称。大雨时,田野之水皆流入潭,潭满则顺堤流,最后注入
范县的竹口坡。天旱时,潭水亦不枯竭。据民间传说,潭中有河神,掌一方旱涝,天旱时来求雨,常有灵应。数亩之潭,想以不会有什么大浪可观,说“龙潭涌浪”,夸大之词而已。此潭
清代尚存,后渐被淤浅,最终变为
洼地。
马颊分流
据观城旧志载,
马颊河在观城东八里,即
禹疏九河之一。此说不确。多种史料显示,不论古马颊河还是今马颊河,均不留经观境。旧志中所说的马颊河,实际沙河。
沙河市有四角池(今
古云镇东池、西池附近)发源北流,过夏家沟,经
观城镇东,汇入
南乐县来水后,流入
朝城县境,然后折向东北入
莘县,由莘县城东北,经
阳谷县界流入
聊城市境。沙河的流向,与今
徒骇河基本一致,估计沙河很可能是今徒骇河的前身。古代文人论事喜欢上挂下联,不论有没有渊源,均好张冠李戴地弄出来个渊源来。此处的“
马颊河”即是一例。沙河流经观城时,有马家沟、夏家沟等支流汇入,干支分明,故又“马颊河分流”之说。
窦氏青冢
据旧志载,观城南八里处有窦冢,今已无迹可寻。关于此墓来历,旧志上由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
刘恒的皇后窦氏之父
少翁曾在观城南一水潭垂钓,不慎落水而死。窦氏之子
刘启即位后,命人填筑大坟葬其外祖父,是为窦冢。史书载,窦皇后祖籍观津县。观城西虽曾有过观津地名,但不是县。真正的观津县在今
武邑县。观城既非窦皇后祖籍,当然不可能有窦父的坟墓。另一种说法是:
南北朝时,
北魏曾任
冀州区刺史的
窦瑾,
卫国(今观城)人,死后葬于此地。此说颇为可信。窦瑾,字道瑜,少以文学知名,先后任
中书博士、中书侍郎、
秘书监、
散骑常侍、殿中都官尚书、
冀州刺史等职,封毗陵公,官声甚佳。
拓跋濬兴光元年(公元454年)遭诽谤被杀,死后葬于祖籍。顺理成章。后人将其墓列为桑梓一景,亦属情理之中。
灵公鹤池
即旧志中所说的四角池,沙河即以池为源头。史载,春秋时期,魏懿公喜养鹤,民间献鹤者皆有重赏,所养之鹤皆有品位,享俸禄。
卫懿公出游时,常以车载鹤行于前,号曰:“鹤将军”。后北狄入侵,懿公急令召兵,百姓说:“鹤既食俸禄,又号将军,何不令其御敌?”懿公方悔悟,但为时已晚,终至全军覆没,懿公被杀。当时卫都帝丘(今
濮阳市西南),观地属卫,卫懿公曾在今古云一代修池养鹤,池名四角池。今东池、西池村名皆与此有关,八景中说“灵公鹤池”,实应为“懿公鹤池”。灵公在位比懿公晚130多年,旧志记述有误。
东郊牧笛
此景纯属凑数之词。据旧志记载,观城东系一片草地林莽,人烟稀少,十分荒凉。至宋代仍有参天古树,树林幽深,人迹罕至,时有野猪出没,人称“野猪林”。传说《
水浒传》中描写的
鲁智深救
林冲之野猪林即此地,有树有草,又近城郭,自然是好牧场,故常有牧童来此放牛。牧童无事,多以竹笛自娱。草地开阔,树林茂密,笛声响起,更显悠扬,天气晴和是可闻数里,文人闻声触景,极易生情,于是“东郊牧笛”便成了一景,被收入县志。
西寺晚钟
西寺指显庆寺,寺址在今孟秋寺村。孟秋寺原名为“西营村”,在观城西约4里处。显庆寺建于明
崇祯年间。寺内有钟,撞击时声闻数里。观城县城偏西,每逢钟声响起,县城内亦清晰可闻,颇有仙韵,“西寺晚钟”遂成一景。至于西营村为何改名孟秋寺,显庆寺何时拆毁,志书不载,亦无人传说
观城县为何无北门
县皆有城,城皆有门,此及古之惯例。城门多寡,各县不一,但最为四,即东南西北各一门。还有的县城有六门、八六,多的竟达十二门。观城是古县城,最小应四门。实际情况是,观城旧城有东、南、西三门,独缺北门。为何有这种奇特现象,众说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观与罐同音,罐子不能没底。有了北门,就成漏底子的罐子,盛不住水,是不吉之兆,故建城者不留北门。还有的说,观城无北门则来源于"
郭威建都观城"的传说。观城北部有一个几十亩大的土台,土台南有象城门那样的筒子。老年人说,土台子就影子 威的
太和殿故址。大筒子就是
午朝门公园,午朝门正对观城南门,观城如果建北门,正与郭威的金銮殿相对,小小县城,哪敢与皇帝銮殿坑衡,于是观城便不建北门。以上都是传说,近查史书,方知观城无北门之事确与郭威有关。
郭威,即
五代十国时的周太祖,
尧山(今
隆尧县)人。本姓常。后随母改嫁郭氏,改姓郭。郭威自幼家贫,蓬首垢面,状如野雀,人称郭雀儿。
后汉时,
郭威为邺都留守,
刘承祐四年(公元1951年)代后汉称帝,建都汴(今
开封市),年号
广顺,国号周,史称
后周。在位三年崩,庙号太祖。郭威养子姓柴名荣,随继帝位,改元显德,在位六年崩,端号世宗。
柴荣之四子宗训方七岁,即帝位,在位八个月。
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
黄帝,建国号宋。宗训被降封为郑王,史称恭王。周太祖郭威曾为大名
节度使,死后葬于观城北。因处战乱年代,怕人盗掘,郭威墓地上并无建筑,故后人不知。许多年后筑城时掘出,方知就里。但城已基本建成,不便迁移,只好省建北门,以免冒犯
郭威在天之灵,对此事,清道光十九年所修之《观城县志》是这样记载的?quot;周郭雀墓,周太祖郭威,世传子雀是也。行炙大名节度使,其墓在县北城下,至方候筑城掘出,知其敌。"正史无此记载,事实真伪,尚待考证。
历史沿革
1949年为
观城镇第一区,1956年划归
范县为观城区,1964年划归
莘县仍为之,1971年成立观城公社,1984年置镇。1997年,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观城东街、观城东关、观城北街、观城南街、观城西街、林庄、武庙、后山谷、秦村、大柳树、五楼屯、贾李、黄堂、文山谷、刘山谷、辛山谷、李山谷、前韩楼、后韩楼、西韩楼、后黄固屯、小王庄、焦村、远庙、蝗虫庙、孟秋寺、吴坑、西场、小屯、桥下、王沟、三里庄、周路、于沟、东马沟、西马沟、原岳赵、吕村、大吕海、高园、岳东、
岳西县、红庙、前朱庙、后朱庙、郭海、古井、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后郭、太平街、张排、李排、徐排53个村委会。
经济情况
观城镇系鲁西食用菌生产重镇,共有
双孢菇棚7000余个,食用菌种植面积152万平方米,年产量6000余吨。各种蔬菜棚3000余个,建有占地260余亩的高科技林果示范园1处,形成了
山东省最大的美国甜杏生产基地,陆地
凯特杏1000亩,凯特杏大棚100年,育有欧洲金太阳杏、新世纪红丰杏、美国甜油桃、
澳大利亚李子等国内外优质苗木10万余棵,占地120亩的综合性蔬菜批发市场已投入使用。近来年,观城镇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民营经济政策,使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圣鼎特钢有限公司,爱乐电子工艺制品公司、格菱生物饲料公司、金龙酒厂、野猪林酒厂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拥有广阔的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