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
一种临床常见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急性荨麻疹(acute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和瘙痒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病程≤6周,根据诱发因素可分为自发性荨麻疹和诱导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的病因或诱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这些因素导致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活化和脱颗粒,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介质而发病。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急性荨麻疹的终生患病率约为20%,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年龄为1至4岁的儿童。急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部分伴有血管性水肿;小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及喉梗阻等全身症状。急性荨麻疹通常可根据典型的风团伴瘙痒和/或血管性水肿的症状诊断,但需注意和其他表现为风团的疾病相鉴别,一般不推荐采用实验室检查诊断。
急性荨麻疹治疗原则:祛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在祛除病因基础上,治疗用药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必要时可加量或联合用药;在症状严重,可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伴休克或严重荨麻疹伴喉头血管性水肿患者,可参考严重过敏反应,根据症状进行救治,必要时请相关专科会诊处理。急性荨麻疹具有一定自限性,进展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率在5%-39%之间。
分类
荨麻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荨麻疹根据诱发因素可分为自发性荨麻疹(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和诱导性荨麻疹(有明确的诱发因素),诱导性荨麻疹可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有关, 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详见表1。
病因
外源性原因
急性荨麻疹的外源性因素:物理因素 (摩擦、压力、温度、日晒等)、食物(鱼虾和禽蛋等动物蛋白类、蔬果类以及酒、饮料等)及食品添加剂、 吸入物(植物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免疫介导因素,Morphine可待因、阿司匹林等非免疫介导因素)、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
内源性原因
急性荨麻疹的内源性因素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等引起的自身炎症反应、劳累或精神紧张等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一些系统性疾病(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流行病学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急性荨麻疹的终生患病率约为20%。在全球,2017年荨麻疹患病人数为8600万人,约占全球人口的1.1%,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年龄为1至4岁的儿童。在中国,荨麻疹的患病率约为0.7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病理生理学
急性荨麻疹病理机制:各种原因导致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活化和脱颗粒,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介质,包括组胺5-羟色胺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从而发病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性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荨麻疹主要临床特征为风团及不同程度的瘙痒,可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风团表现:常常突然自觉瘙痒症,很快在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有时风团可呈苍白色;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血管性水肿表现:突然发生的、位于皮肤深层或黏膜部位的水肿,多见于皮肤较为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及女性外生殖器等,常有刺麻、烧灼或胀痛感,消退时间一般比较久,可达72小时甚至更久。
 检查诊断
急性荨麻疹通常有自限性疾病,可根据典型的风团伴瘙痒和/或血管性水肿的症状进行诊断,但需注意和其他表现为风团的疾病相鉴别,一般不推荐采用实验室检查诊断。
如果需要寻找诱因或病因,可根据病史及相关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开展检查,例如通过检查血常规初步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相关,诱导性荨麻疹推荐使用激发或阈值试验来诊断。如果急性荨麻疹发作期间合并如腹痛腹泻、胸闷气促、休克等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时,或在其他必要情况下,可根据临床实际,对症酌情选择实验室检测指标,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粪隐血、血/尿淀粉酶、D-二聚体等,必要时可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以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及其他不良后果。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大多数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以夏、秋季最多见,好发于腰、臀部和四肢伸侧,基本损害为纺锤形鲜红色风团样损害,纺锤的长轴多于皮纹平行,其中央常有小水泡,有的出现伪足,伴剧痒,皮疹逐渐消退留有短暂浅褐色色素沉着。
荨麻疹性血管炎
荨麻疹性血管炎通常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可有疼痛感,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提示有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样改变。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最常见于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女性外生殖器及口唇,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突然发生的皮肤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楚;皮肤颜色正常或轻度发红或稍带苍白,触之有弹性发胀的感觉,持续时间数小时到数日而自行消退;风团常常不出现,主觉不痒或有轻度烧灼和不适感。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大都在10岁前发病,可反复发作,甚至终身,但在中年后发作的次数往往减少,发病严重程度减轻;常发生在面部或一侧肢体,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下水肿,伴有发胀、不适的感觉,没有瘙痒,水肿持续1~2天自行消退。
治疗
治疗原则
急性荨麻疹治疗原则:祛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系统药物治疗
对于自发性荨麻疹首选镇静作用较轻的第二代H1拮抗剂治疗。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有协同作用;伴腹痛可给予解痉药物(如溴丙胺太林、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脓毒血症或败血症引起者应立即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处理感染病灶。
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方法为:①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慎用;②糖皮质激素肌内注射或静肤注射,可选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③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脉注射氨茶碱;④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对于诱导性荨麻疹在抗组胺药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例如,皮肤划痕症治疗包括减少搔抓和联合酮替芬;冷接触性荨麻疹治疗方法为冷水适应性脱敏、联合赛庚啶和多塞平;热接触性荨麻疹应热水适应性脱敏;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受压,联合孟鲁司特糖皮质激素、氨苯和柳氮磺吡啶治疗;日光性荨麻疹治疗包括羟氯喹以及UVA或 UVB脱敏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治疗方法为逐渐增加水温和运动量,联合替芬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夏季可选用止痒液、炉甘石洗剂等,冬季则选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对日光性荨麻疹还可以局部使用遮光剂。
预防
建议患者主动寻找并避免可能的病因或诱发因素:如怀疑与食物相关的,可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性诱发或加重因素并加以避免,但不必盲目忌口;诱导性荨麻疹患者应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
预后
急性荨麻疹具有一定自限性疾病,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急性荨麻疹进展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率在5%-39%之间。
历史
荨麻疹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方医学文献,希波克拉底学院(公元前4世纪)已经认识到荨麻疹与植物荨麻的关系,该词以多种语言被用于描述荨麻疹的名称。10世纪时,Hali Ben Abbas用“essera”命名这种疾病,意指突起于皮肤水平的风团像山脉或海拔突起,该名称在医学文献中一直使用到18世纪。直到1792 年,Frank使用“荨麻疹”命名该疾病,并被广为接受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荨麻疹.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12-09
urticaria.ICD-10.2023-12-14
Acute urticaria.ICD-11.2023-12-14
urticaria.nature.2023-12-09
遗传性和获得性血管性水肿.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12-14
目录
概述
分类
病因
外源性原因
内源性原因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
荨麻疹性血管炎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治疗
治疗原则
系统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预防
预后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