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超武
宁超武
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科长,1928年阎锡山请准调他回山西省政府参事。 1932年阎锡山就任太原绥晋公署主任后,宁任太原绥晋公署少将参事。 1933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经阎锡山指定为14人,宁为其中之一,他长于诗文,文章谨严简炼,五七韵绝律,雅洁潇洒,耐人玩味。
正文
宁超武,(1896—1952),字子高,别号朴斋,生于1896年忻县后河堡乡炮张沟村。第二战区司令部办公室中将主任、山西省政府秘书长。曾祖父五台县人,因家境贫寒,携家逃荒迁来忻府区定居,父名宁永年。
1905年10岁时入上沙沟村私塾通读四书五经。1911年考入忻县中学堂,1915年升入山西大学,1919年考入留日预备学校,因学业优良于1920年被保送日本留学,在庆应义塾大学攻读哲学,1927年毕业后归国。
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科长,1928年阎锡山请准调他回山西省政府参事。1930年蒋冯阎大战失败后,随阎锡山逃往大连市。1932年阎锡山就任太原绥晋公署主任后,宁任太原绥晋公署少将参事。1933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经阎锡山指定为14人,宁为其中之一,他长于诗文,文章谨严简炼,五七韵绝律,雅洁潇洒,耐人玩味。在文献委员会参与编印成《童子佩》一册、《二妙集》四册、《山西献征》四册、《山西乡贤事略》一册、《山右丛书》一函十册,1935年编成,1937年正式出版,流传于世,为山西保存古代文献出了力。
1936年在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基础上,另设立一个骈技要电编辑处。阎锡山感觉文献委员会的老先生们只看重于整理旧文献,而对于他创造个人历史的关系不大。所以设立要电编辑处,其目的就是要把阎锡山自辛亥起义以来一直到同蒋介石中原混战止,在国内政治旋涡中的每一个阶段的主张,措施和作用作一个简括的概述,然后把这一段事件中他自己所发出的电文、他派往各地的代表们向他报告的电文以及他偷收各方面互相来往的电文都附录在后边。从这些电文中可以看到这件事情的发展,演变的经过,各方面的主张和态度,更重要的是借此对比,以显示他自己的预见和胜利,故定名为:“阎伯川先生要电录存”。要电编辑处始终由宁超武主其事,前后编就百余本。在编好定稿前,必须念给阎锡山听,在遣词用字上都必须经过缜密地斟酌修改,方能定稿。在太原解放时,阎锡山把这些资料看得如同他的财产眷属一样宝贵,遂派刘迪吉乘飞机运往上海,上海解放前又运往台湾,客观上保存了这些文献。
1937年宁随阎锡山去南京参加召开的中央党部会议,抗日战争时期随阎去了晋西参加了同志会,1938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办公室中将主任,1942年调任山西省政府秘书长,先后帮助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和阎锡山处理省政府一切事宜。宁擅长书法,为山西省著名书法家,早年酷爱颜真卿体,后又欣赏何绍基书法,再后颜何融合,独具风格,字迹苍劲挺拔,圆润雄伟。1936年同浦铁路段家岭隧道完成后,阎锡山为表彰和尚边尔旺修隧道的功绩说:“出家人不赚钱,给他留个名吧”,于是省政府参事宁超武将段家岭隧道命名为“尔旺洞”,题词送到工地,镌刻成碑,嵌在隧道南口上方。宁不但给阎写字,而且常给阎改诗,抗战时期替阎修改《洪炉歌》字斟句酌。克难坡望河亭上的一幅对联,就是代阎拟写并题字,展现出宁的才华横溢和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对联曰:裘带偶登临,看黄河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瀑布,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河山。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书。
宁秉性诚笃,廉直、温良、敦厚、恬淡寡欲,平易近人。自从赵戴文逝世后,阎一心培养梁化之在政治上替他负责,而梁对时任省政府秘书长的宁超武一感到资格较老,不好使唤,同时又嫌宁不积极推行“兵农合一”“三自传训”等暴政。便向阎锡山请求以民族革命同志会组织组长李培德代替宁作为省政府秘书长。但宁是当年随阎逃大连市的“患难之臣”历任长官部办公室主任,省政府秘书长,平日代阎写字办事,很受阎的器重,取消他的秘书长职务后,必须另有一个相当地位安置他,1947年秋冬之交,恢复了山西文献委员会的组织,宁出任主任委员。宁受此打击,心中不免郁郁,每天一角小楼,悄然无动,除了读书、写字而外,只有和来访的朋友们谈狐说鬼而已。他对友人说:“人家即不要咱作事,咱也乐得消闲”,往后再未与阎征得片纸只字。
1949年太原解放后,因他对人民没有重大罪恶,受到党的宽大处理,分配他到工业厅工作。他对党很感激,努力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求自我改造直至终老。在此期间于1951年山西省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时,宁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了会议。
1952年农历三月初三宁病逝于太原市,终年57岁。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