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LO Yuk Ming Dennis),男,祖籍
潮州市,1963年10月12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被誉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之父”,现任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李嘉诚
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港科院院长,同时也是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卢煜明中学毕业于圣约瑟书院,1986年,在
剑桥大学毕业后到
牛津大学进行
临床医学训练,1989年获得医学学士/外科学学士;1990年,卢煜明进入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担任自然科学初级研究员。1994年被聘为临床生物化学讲师及格林学院讲师,同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在
香港中文大学任职副教授;1998年,卢煜明发现母体
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
脱氧核糖核酸;2001年,卢煜明获得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开创“无创产前诊断”的新领域;2010年,卢煜明的团队与美国科学家Charles Cantor合作,获得了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
2011年,卢煜明当选为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院士;2013年,当选为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20年9月,获得
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2年9月,获得
拉斯克奖;12月当选为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长;同年,卢煜明因在产前诊断技术上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被誉为“
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9月27日,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一致通过聘任卢煜明为港中大第九任校长,任期为五年,由2025年1月8日起生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3年10月12日,卢煜明出生于中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通过激烈的竞争,卢煜明考入了香港著名的圣约瑟书院,完成了他的中学时代。
英国求学
1983年,卢煜明进入
剑桥大学学习
基础医学,在大学第一年就接触到了最新PCR技术,这是一种通过大量复制
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来帮助生物学家进行分析的技术,PCR技术为卢煜明打开了一扇通往崭新世界的大门;在剑桥,卢煜明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课程,在第三年做克隆研究;1986年,卢煜明获得
剑桥学士(BA degree);同年,到
牛津大学进行临床训练;1989年获得医学学士/外科学学士(Bachelor of Medicine, Bachelor of Surgery);在牛津大学医学院,要求每名医科生都要学习不同的专科,包括改写卢煜明一生的妇产科,卢煜明成为了一名实习生;1990年,卢煜明当上牛津大学医学院博士生,继续在“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运用上寻求突破。1990年到1993年,卢煜明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担任自然学科初级研究员,后受威康研究职业发展基金资助,做了一年
临床医学讲师;1994年,卢煜明取得
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PhD);被聘为临床生物化学讲师及格林学院院士;与此同时,卢煜明还是牛津大学教学医院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John Radcliffe Hospital)的化学病理学荣誉顾问。
工作经历
1997年1月,34岁的卢煜明成功申请到
香港中文大学的副教授职位;2000年,卢煜明当选
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大杰出青年和香港杰出领袖奖,2001年,获得
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MD);同年11月,荣获世界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获得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11年,当选为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院士;2013年,当选为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卢煜明凭借血浆DNA诊断技术,开创“无创产前诊断”方法的革命性贡献,在2016年9月获得首届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和
引文桂冠奖化学;2017年12月,获得第十一届“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在《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生物技术)的“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的评选中,卢煜明在2016年度到2019年度连续4年入选,也是唯一上榜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科学家;在2020年9月获得2021年
科学突破奖生物学奖;并于2021年8月成为2021年生物学科“皇家奖章”得主,并且是该奖项成立近200年以来首位华人得奖者;2022年12月,接任
香港科学院院长;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
2024年9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一致通过聘任卢煜明为港中大第九任校长,任期为五年,由2025年1月8日起生效。
主要成果
NIPT(无创产前检测)
1997年,卢煜明他在煮即食面时获得灵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大大推进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1998年,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权威医学期刊《
柳叶刀》(TheLancet)上发表论文 《Presence of fetal
脱氧核糖核酸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母体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DNA)》,提出“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胎儿会释放DNA至母亲的血浆之中,而且占母亲
血浆中的
脱氧核糖核酸达5% 。”2003年,首次证明
胎盘是母体血浆中胎儿
核糖核酸的主要来源,这一研究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数百个新标记。
为了解决把胎儿
脱氧核糖核酸和孕妇的DNA分离出来的难题,卢煜明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2007年,卢煜明通过单分子PCR,成功做出不分离母体血浆就能找到胎儿DNA的方法;2008年,通过在血浆里
抽样DNA排序的方法,检测出胎儿患有唐氏综合证的准确率接近100%,成为该领域的世界标志性研究成果,成功地开辟了NIPT(无创产前检测)的新领域;2010年,卢煜明的团队与美国科学家Charles Cantor合作,通过母亲的
血浆样本获得了胎儿的全
基因组图谱,这项研究不仅可以用于单基因遗传疾病检测,还可用于复杂性遗传疾病的产前检测。2011年后,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正式进入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检测
唐氏综合征和其他
染色体异常。这种检测技术已用于90多个国家。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而他也被称为“NIPT之父”。
鼻咽癌研究
1999年,卢煜明研究出一种方法,在病人的血浆中寻找与
鼻咽癌有密切关系的EB病毒DNA;2017年,他带领团队在《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了对大规模人群的鼻咽癌无创早筛研究结果,证实无创鼻咽癌筛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破解非典基因密码
2003年,在中国爆发的严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病漫延到香港,最终导致1755人染病,297人死亡。3月末,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委任卢煜明统筹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研究小组,主要任务是破解病毒的基因图谱、追踪病毒行踪以及发展新的快速测试病毒方法。研究小组于开展工作的第十三天就将病毒三万个基因密码全部破解;并在4月16日与
香港大学同一时间向世界公布基因排序,遗憾的是,这个时间点比
加拿大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稍慢一步。
主要论文与著作
截至2016年,卢煜明在血奖
脱氧核糖核酸科研领域发表过107篇SCI收录论文,其中73篇影响因数(IF)在5以上,12篇在(IF)10以上,7篇在(IF)20以上,1篇在(IF)35以上。多篇论文刊载于世界顶尖期刊,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38.6),Lancet (IF21.7),PNAS (IF10.5) 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IF12.3) 等。其中,17篇文章总引用率1199次,他引857次,技术取得或申请了7项国际专利;此外,卢煜明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40次。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让卢煜明最感欣慰的,就是见证了学生
赵慧君和陈君赐成为中大的正教授,十多年来,三人在无创产检和癌症筛查等研究上并肩作战,将概念转化为临床技术;2021年,他们在科学园成立创新诊断科技中心,推动分子诊断技术更上一层楼。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卢煜明致力于研发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开创性地利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的胎儿DNA筛查
唐氏综合征等多种遗传疾病,使万千孕妇及胎儿受益。(
复旦-中植科学奖理事会评)
卢煜明在血浆DNA诊断技术的贡献,尤其是他开创革命性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AACC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
卢煜明在探索以
血浆分子技术检测并监控
鼻咽癌和
肝癌病况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医学及科学界影响深远,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
脱氧核糖核酸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从⽆创性产前诊断到癌症早期筛查,从减轻病患痛苦到颠覆⾏业的技术突破,再到推动⼈类⽣命科学领域发展,卢煜明教授和他的团队从没停下过探索⽣命的脚步,是个⼈成就,更是医⽣群像,致敬每⼀位笃定前⾏的医者。(2021-2022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个人生活
卢煜明的妈妈是一名音乐老师,爸爸是一名精神科医师。他有一个弟弟叫Eric。成长于同样的家庭环境中,但兄弟俩的爱好截然不同。Eric喜欢弹钢琴,长大当了律师;而卢煜明从小喜欢看《
国家地理》,对技术相关的事情更有兴趣,比如
计算机和
摄影。
卢煜明在1993年遇到了同在
牛津市读物理学博士未来的太太Alice,他们认识了一年半就结婚。结婚后,Alice希望继续在牛津做博士后研究,他与太太再次回到了牛津继续这项技术研究。
相关事件
卢煜明在2007年采用称重的方法去数胎儿的
脱氧核糖核酸,巧的是在斯坦福也有一位教授在做,他们几乎同时投稿。当时双方都是用PCR来做,非排序做法。巧的是斯坦福的同行也在2007年申请专利权,卢煜明在申请专利权时提及排序计算方法。就是评审的18个月中双方都看不到,他早了18个月并提出了排序的计算方法。双方为争夺这一专利开始打官司,直到2019年卢煜明打赢了官司。这一场官司再一次打响卢的国际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