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形目
鸟纲今鸟亚纲下的目
鹃形目(学名:Cuculiformes)指的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鸟纲的一目。有2科34属159种,中小型攀禽。颅骨的跗盖型为索腭。嘴形稍粗厚,微向下曲,但不具钩。翅有第5枚次级飞羽。尾8~10枚。具适于攀缘的对趾型足,脚小而弱,足呈对趾型,即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早成雏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羽无副羽。雌雄大都相似。大多不自营巢,营卵寄生(或称巢寄生)繁殖,自己不筑巢、不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其它鸟巢中,由义亲代孵代养。雏鸟为晚成性。
动物学史
鹃形目共分两科,杜鹃科蕉鹃,世界性分布,约有150种。此目为中小型攀禽,具有索腭型颅骨,头面无纹连(上颌骨、鼻骨与额骨之间连接处有一定的活动性)。它们自己不筑巢、不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其他鸟巢中,由义亲代孵代养。常见鹃形目有四声杜鹃大杜鹃,这两种杜鹃产卵在上百种鸟类的巢中,主要是产在雀形目鸟巢中。杜鹃卵的颜色常与义亲的卵相似,而发育却较快,孵出后,杜鹃早成雏就把义亲的卵推出巢外,而独享义亲的哺育。杜鹃是著名的益鸟,嗜食其他食虫鸟类所不敢啄食的松毛虫属,对农林业甚为有益。
形态特征
鹃形目主要为中小型鸟类,体型瘦长。嘴长度适中,上嘴基部无蜡膜,先端尖而微曲,不具钩。翅形尖长或短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长,一般与翅等长或较翅长。尾形多为凸尾或圆尾。脚短弱,具4趾,外趾能反转,呈对趾型。雌雄羽色相似。
生活习性
鹃形目叫声单调宏亮,有时彻夜鸣叫。食物主要为昆虫。鹃形目的一些种类以巢寄生的习性而著称,它们产卵于其它鸟的巢中,靠其它鸟代为孵卵育雏。也有一些鹃形目的鸟类不具有巢寄生的习性而是自己孵卵育雏。鹃形目成员有些是善于攀爬的森林鸟类,有些则是地面生活的鸟类,有的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有的则食植物性食物。繁殖方式多样,有的自己营巢、孵卵、育雏;有的为巢寄生;犀鹃中有单配型和少数多配型种类,刚性成熟无繁殖经验的几个雌性共用一巢,并参与孵卵。
栖息环境
鹃形目主要栖息于森林和平原。树栖性,喜独居。常隐栖于林间,不易察见。栖息于森林、湿地或人丁林、灌丛等多种环境。
下级分类
鹃形目共有2科。中原地区仅有1科,即杜鹃科
杜鹃科
Cuculidae
28属136种,分为6亚科杜鹃亚科Cuculinae、地鹃亚科Phaenicophaeinae、鸦鹃属亚科Centropodinae、美洲鹃亚科Coccyzinae、犀鹃亚科Crotophaginae、鸡鹃亚科Neomorphinae。世界性分布。外形似鸽,但稍细长。嘴强,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级飞羽。尾长阔,呈凸尾状,有8~10尾羽。脚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后,趾不相并。雌雄外形大体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不同。杜鹃亚科和部分鸡鹃亚科的种类有巢寄生的习性,自己不营巢,而在苇莺、黑卷尾等的鸟巢中产卵,卵与宿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后早成雏将寄主雏鸟杀死,被寄主喂养至成熟,喂养期间雏鸟体型常比寄主大几倍。中原地区有9属18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长江以南最普遍,常见如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大杜鹃(Cuculus canorus)等。
蕉鹃科
Musophagidae
6属23种。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因喜食香蕉而得名。体长40~50厘米,冠羽发达,自行孵卵育雏。蓝蕉鹃(Corythaeola cristata)体长达75厘米,是体型最大者。
蕉鹃是鹃形目中自己孵卵育雏,喜食香蕉等植物性食物的类群。蕉鹃羽色鲜艳,常有漂亮的羽冠,栖息于非洲的森林和高山地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下级分类
杜鹃科
蕉鹃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