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子草
禾本科锋芒草属植物
虱子草(拉丁学名:Tragus bertesonianus Schult.),中药材名。本品为芸香科虱子草Psilopeganum sinense Hemsl.,以全草、根入药。虱子草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及温带地区,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山西省河北省、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地区;欧洲北部,高加索、中亚细亚,澳大利亚及北美等国家。在中国,除上述地区外,还分布于青海省云南省,且在荒野、路旁、丘陵和山坡草地中生长,最高海拔可达3000米。
形态特征
一年生禾草,株高10—2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无毛。叶舌具长约1毫米的柔毛。叶长3—7厘米,宽2—4毫米,边缘具刺毛。花序密集成穗状,长约3—5厘米。小穗长2—3毫米,通常2个聚生成簇而均为可孕性。第一颖退化成微小体,膜质。第二颖革质,背部具5条肋刺,顶端无明显伸出刺外的尖头,外膜质,具3脉,颖果卵圆形。花果期7-9月。
雌性能孕小穗:雌性能孕小穗长2-5毫米,远轴,背腹压扁,与颖一起脱落;小穗轴达雌性能孕小花;颖托无毛。雌性能孕小穗的颖每小穗1或2,极不等长(第一颖多退化或无),第二颖相对长于邻近外稃(等长于小穗),分离,背腹主轴,顶端尖,无芒,无脊,很不相似(下部的小,粗糙或无,上部的大而硬,背向具5列钩刺),无脉,上部的颖5-7脉,具刺。雌性能孕小穗只具有雌性能孕小花,不为近轴的不完全小花。雌性能孕小花1,外稃披针形,锐尖或渐尖,不如颖坚实(膜质),不硬化,全缘,无芒,具毛(全部或仅在中部具小刺毛),不具脊,3脉;具内稃,全缘(具尖),不硬化,透明,光滑,2脉;浆片2,分离,肉质,光滑,具齿;雄蕊3,花药长0.4-0.7厘米,非画笔状;子房光滑,花柱分离至基部,柱头2,白色。
颖果、胚以及幼苗:颖果小,背腹压扁或不明显压扁,种脐短,果皮联合;胚大,非腰带状,胚乳硬,无类脂物,含复合淀粉粒,胚具1枚外胚叶,具1枚尾状盾片,具伸长的中胚轴节间,具1枚盾片维管束,胚性叶边缘集聚。幼苗具短的中胚轴,幼苗第一叶发育良好,叶片宽,仰卧。
远轴叶片表皮:肋或肋间带明显,乳头出现或不出现,肋间乳头不呈弓形气孔,中部肋间长细胞具明显弯壁;微型毛出现或不出现,出现时,Chloridoid类型;气孔普遍,长25-30毫米,副卫细胞下部圆顶形或三角形,保卫细胞在气孔内扩张而重叠;肋间短细胞普遍或缺少或很少,硅化或非硅化,肋间硅体新月形;肋脉区具短细胞,肋脉的短细胞呈明显长列,肋脉硅体马鞍形(多数)或新月形(少数),非锐尖。
栖息环境
高寒的高山、亚高山或森林地、寒冷的寒带亚热带、热带均极少分布。它的耐旱力极强,是一种旱生小禾草黄土高原的干旱阳坡也常发现,并为丘陵山区早地及干谷、河漫滩、轻盐碱性的耕地及撂荒地的田间杂草,尤其是沙地中更多分布,为一种暖温性一年生禾草。在暖温带的夏绿林区或森林草原区的黄土丘陵的农区,年平均气温5一10℃,≥10℃积温2300—4000℃,年降雨量350—700毫米的半干旱、半湿润区的黑炉土或碳酸根褐土,是虱子草重要分布区。并常进入本氏针茅、茭蒿、铁秆蒿早生群落中,与其他一、二年生植物,如狗尾草、冠芒草(Enneapo-gonbrachystachyum)、地锦、猪毛菜(Salsolacollina)等掺入,形成次生性植被或荒地植物、伴生植物出现。黄土高原,多分布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干旱坡地,浅谷,地旁及田间。
用途
虱子草为一年生田间杂草,生长低矮,产量也不高。绵羊和山羊常牧食,适口性中等,结实期较早,约7月上、中旬即成熟,成熟后的颖果具刺芒,常粘住羊毛借以传播,影响毛的品质,且不利采食,影响草的饲用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用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