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peninsulae Kitagawa)是
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植株高达50余厘米。
根状茎粗短,近直立。叶簇生;叶柄长达24厘米;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狭卵状长圆形;羽片12-20对;小羽片或裂片达15对。
孢子囊群圆形,较大;囊群盖圆肾形至马蹄形;孢子近椭圆形,外壁具瘤状凸起。
分布于中国辽宁、
甘肃省、
陕西省、
山东省、
江西省、
河南省、湖北、
四川省、
贵州省和
云南省东北部。生长于海拔1000-1300米的阴湿地杂草丛中。
该种在野生状态下终年常绿,耐荫性又强,是一种良好的
室内观叶植物,亦可作园林地被植物,其叶片作切花衬材。根茎及叶柄残基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杀虫脒;用于
温病发热,吐血,血,崩漏,产后
便血,
寄生虫病。
植株高达50余厘米。
根状茎粗短,近直立。叶簇生;叶柄长达24厘米,淡棕
褐色,有1纵沟,基部密被棕褐色、膜质、线状
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且具长尖头的鳞片,向上连同叶轴散生
栗色或基部栗色上部棕褐色、边缘疏生细尖齿、披针形至长圆形的鳞片;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狭卵状长圆形,长13-38厘米,宽8-20厘米,基部多少心形,先端短渐尖,二回羽状;羽片12-20对,对生或互生,具
短柄,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不对称,先端长渐尖且微镰状上弯,下部羽片较大,长达11厘米,宽达4.5厘米,向上渐次变小,羽轴禾秆色,疏生线形易脱落的鳞片;小羽片或裂片达15对,长圆形,先端钝圆且具短尖齿,基部几对小羽片的基部多少耳形,边缘具浅波状齿,上部裂片的基部近全缘,上部具浅尖齿;裂片或小羽片上的叶脉羽状,明显。
孢子囊群圆形,较大,通常仅叶片上半部生有孢子囊群,沿裂片中肋排成2行;囊群盖圆肾形至马蹄形,近全缘,成熟时不完全覆盖孢子囊群;孢子近椭圆形,外壁具瘤状凸起。
分布于中国辽宁、
甘肃省、
陕西省、
山东省、
江西省、
河南省、湖北、
四川省、
贵州省和
云南省东北部。生长于海拔1000-1300米的阴湿地杂草丛中。性耐寒。喜湿润环境。在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最好。
收集孢子:将带有
孢子囊群的叶片剪下,放入纸袋中风干,一周后除去叶片,收集散落孢子袋入干燥磨口瓶中存放。应注意采集外观呈
褐色而未开裂的孢子囊群。
孢子培养:播种好的容器放在温室或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80%,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大约 10-20天左右孢子萌发形成丝状体(如华北
蹄盖蕨约10天,过山蕨和
银粉背蕨约20天),其后逐渐形成扁平心脏形的原叶体(
配子体),约30-60天后,性器官成熟,此时应每天喷水,为受精创造条件。此后约15-30天,生长出一片小叶,形成幼孢子体。孢子体具3-4片叶时,可进行一次移栽,并逐渐从室内移到室外。小苗长大后,视情况进行第二次移栽或定植。
半岛鳞毛蕨适应性强,地栽选择阴湿环境,可粗放管理。盆栽时以壤土和腐叶土等量混合作培养土,生长季节经常保持湿润,冬季可减少浇水,盆土宜略干些。对光照要求不甚严格,但阳光直射下叶色略浅。冬季无需防寒措施,叶片仍然翠绿,如移之温室,仍可不断萌发新叶。
观赏:半岛鳞毛蕨野外可四季常绿,其叶片、叶柄硬直,株形优美,拳卷的幼叶及成叶柄密生
褐色鳞片,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是中国华北地区优良的常绿
地被植物,也可盆栽供室内观赏。其叶片厚实,容易制成干叶,可供插花之用。
药用:根茎及叶柄残基可以入药,中药名:
贯众(
鳞毛蕨);夏、秋二季采挖,削去叶柄及须根,除去泥土,晒干。味:苦,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杀虫脒。用于
温病发热,吐血,衄血,崩漏,产后
便血,
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