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
李俊(1922年3月2日-2013年1月7日),原名李世俊,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1922年3月2日出生于山西省夏县的一户中农家庭,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代表作《农奴》《闪闪的红星》《大决战》。
1952年底,李俊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主拍军事教育片和纪录片,期间拍摄的《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报道片奖”。1958年,李俊转拍故事片,先后拍摄了《回民支队》《农奴》和《分水岭》等。其中,《农奴》在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作。1973年,李俊受命和李昂合作拍摄了电影《闪闪的红星》,于国庆二十五周年之际上映,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1979年,李俊执导了电影《归心似箭》,于国庆三十周年之际上映,广受好评,荣获“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奖”等多项大奖。1987年,李俊被任命为《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电影总导演,用6年时间精心打磨该片。影片于1991-1992年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三部先后上映,之后斩获了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本年度优秀影片奖、第十二届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五届《大众电影 》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李俊本人还同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总政治部特殊贡献奖。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影股份诞生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评选活动中,李俊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2004年,李俊被中国电影家协会列入《中国电影家传记》中的19位立传导演之一。2013年1月7日,李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早年经历
1922年3月2日,李俊出生于山西省夏县的一个中农家庭,父母取名“李世俊”,在家中排行第五,有两个哥哥和姐姐,参加革命后自己改名为李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俊在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临汾八路军学兵队,之后被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录取。1937年8月,李俊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李俊进入延安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近一年的抗大学习生活对李俊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李俊明白了军民关系的重要性,这种认识在他之后执导的电影《李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也有所体现。
1939年9月,李俊从抗大第一分校毕业,被分配到八路军太岳军区游击大队担任文化教员,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宣传工作,先后创作过《陕西是个好地方》《歌唱许县长》等歌曲,在部队影响广泛。长期的部队生活给李俊提供了许多灵感,他开始尝试创作歌剧。1947年7月,李俊以战斗英雄李鸿喜为原型创作歌剧《李鸿喜》,被评为一等功臣。1948年襄樊战役结束后,李俊编导了独慕歌剧《活捉康泽》。
1949年5月,李俊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文工团团长。1951年春,李俊作为代表参加了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首次接触了电影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会议期间,李俊观看了《攻克柏林》《吕梁英雄传》《白毛女》等影片,产生了把电影艺术运用到歌剧中的想法。会议结束后,李俊回部队着手创作歌颂中朝友谊的歌剧《患难之交》,获西北军区文艺汇演一等奖。同年12月,李俊奉命调入正在筹建中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演艺经历
1952-1959-崭露头角
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后,李俊在总政治部成立的电影训练班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知识。1953年8月,李俊作为助理导演之一参与拍摄了纪录片《八一运动大会》。
12月李俊独立编导了军事教育片《排进攻》。1953年初,李俊被任命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总编室副主任。在其后的六年中,李俊一直从事军教片和纪录片的编导工作,其作品包括纪录片《宽待俘虏》(1953)、《通往拉萨的幸福道路》(1954)、《飞向高空》(1956)和《空中比武》(1957),并完成了两部纪录性艺术片《一日千里:一张大字报》(1958)和《一日千里:在火车上》(1958)的剧本创作。
1955年底,《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开始在全国上映,1956年该片获得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报道片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彩色纪录片。纪录片的创作经历让李俊不仅对之前完全不了解的电影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开阔了眼界。他为此下过连队、去过西藏自治区、到过朝鲜战场甚至还远赴捷克,但内心从来没有放弃过故事片创作的想法。
1958年,李俊开始与马融、冯一夫以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为原型,合作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回民支队》。为了更好地创作剧本,李俊采访了马本斋的警卫员、战友、亲戚等一些熟悉马本斋的人,还亲自到马本斋的家乡河北献县东辛庄村体验生活,获得了很多创作的灵感。1959年,李俊与冯一夫联合执导了故事片《回民支队》,这是他导演的首部故事片。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回民支队》被确认为献礼片之一,在原文化部举办的“国产新片展览月”上展出,得到了观众和电影界的广泛认可。
1960年至1964年,李俊拍摄了《友谊》《农奴》《分水岭》三部故事片。其中,《农奴》被公认是20世纪60年代黑白造型最出色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作。《农奴》讲述了用沉默反抗农奴主压迫而被当成哑巴的藏族汉子“强巴”通过自身的不断抗争,最终在中国解放军的帮助下获得彻底解放的故事。拍摄《农奴》时,李俊力排众议,坚持使用黑白胶卷,以此来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农奴生活的压抑。李俊还坚持在西藏自治区实景拍摄,并且全部选用藏族当地演员,使影片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农奴》作为国庆15周年重点献礼片在全国上映,成为轰动一时的影片。影片上映之后,李俊和摄制组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国庆典礼,这是那个年代极高的政治礼遇,之后,周恩来总理将影片带到万隆万隆会议上,也引发了国际上的很大反响。1981年,《农奴》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中国电视金鹰奖
1970-1985-稳定发展
“文革”时期,李俊受到批斗,被下发到河北高阳县“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1971年10月1日,从干校解禁之后,李俊又被下放到河北白洋淀,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年底才回到八一厂。
1973年下半年,李俊受命和李昂合作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讲述了一心为母报仇的潘冬子在残酷的斗争中成长成熟,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故事。为了烘托意境,李俊还专门为影片写了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并邀请李双江演唱,优美的旋律配上壮阔的江景,使影片中宋大爹送小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去镇里米店当侦察员这场戏成为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经典镜头。在拍摄地主胡汉三的时候,李俊也没有刻意用暗光、俯拍去丑化,而是自然根据情节揭露他内心的丑陋,使胡汉三这个鲜活的形象从此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1974年10月,《闪闪的红星》作为向国庆二十五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在全国公映,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影片中机智勇敢的潘冬子更是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偶像,由李俊作词的影片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也被不断传唱。1980年,《闪闪的红星》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76年,李俊执导了影片《南海长城》和舞台艺术片《十月的胜利》。1979年,李俊执导了电影《归心似箭》,于国庆三十周年之际上映,广受好评。《归心似箭》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某部连长魏得胜几次死里逃生,与善良的寡妇齐玉贞相爱,但是为了抗战再度奔赴战场的故事,感动了许多观众。由李俊作曲的电影插曲《雁南飞》也被广泛传唱,成为在1985年“当代青年喜爱的歌曲”之一。从经典叙事的《回民支队》,到《农奴》的诗结构,再到《归心似箭》的类公路片形态,李俊一直在不断创新和突破自己的导演艺术。《归心似箭》上映后获得了许多奖项,1979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一届“文汇电影奖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1982年,被评为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1983年,李俊凭借该片获得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大奖;1996年,在中国电影学会举办的“中国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优秀影片”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十部优秀影片之一。
1981年,李俊执导了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他对周克芹和肖穆在原著基础上改编的剧本进行了较大调整,把“许茂”这个在中国农村家庭生活中最为核心的成员作为影片叙事的唯一中心,不仅使影片的剧情更紧凑,而且更充分地塑造出了中国朴素农民的形象。该影片后续被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为十大华语片之一。
1983年秋,李俊因病住院,并做了手术,之后休养了一年多。
1985-2013-执导《大决战》
1985年李俊身体康复之后,执导了《朱德与史沫特莱》及《女教官的报告》两部影片。1987年11月,李俊被确定为电影《大决战》总导演,杨光远蔡继渭韦廉分别担任“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部分的首席导演。为了统筹影片的拍摄,李俊撰写了文章《〈大决战〉导演自问自答》来详细解释他的对电影拍摄的宏观把握和细节要求,这对《大决战》电影的顺利拍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影片拍摄阶段,李俊把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看样片上,他每天都要审看从拍摄现场送来的大量样片镜头,并及时把自己的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个摄制组。1991年8月,历时6年精心打磨,放映时间长达9个多小时的鸿篇巨制《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完成拍摄。《大决战》为李俊的导演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它几乎囊括了国内电影届的全部奖项:1991年,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1991年度优秀影片奖;1992年,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集体导演奖等六项大奖,同年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李俊本人还同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总政治部特殊贡献奖;1995年12月,《大决战》又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影片奖”。
作为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李俊于1996年被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授予荣誉会员。2004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为李俊树传列入书籍《中国电影家列传》。2005年12月28日,李俊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2013年1月7日,李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个人生活
1950年,李俊与夫人杨光玉在汉中市结婚。
李俊喜爱垂钓,1994年曾获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举办的首届“东芝”杯中华名人垂钓赛第四名。2000年,他在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举办的垂钓比赛中获二等奖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资料来源:(时间截至2023年3月10日)
导演作品
资料来源:时间截至2023年3月10日)
导演纪录片
编剧作品
资料来源:(时间截至2023年3月10日)
音乐单曲
资料来源:(时间截至2023年3月10日)
荣誉奖项
影视奖项
资料来源:(时间截至2023年3月10日)
社会活动
1951年春,李俊代表19军文工团参加在西安市召开的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60年2月,赴开罗参加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担任评委。8月4日,当选为中影股份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0年6月,随中国电影家协会代表团赴日本考察。
1987年11月8日,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1992年6月,参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被中国电影家协会聘为电影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11月,被全军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聘为全军电影系列电影艺术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3年4月10日,担任首届十大影视明星评选活动评委。
1996年1月9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评委。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李俊先生其实就是一位行吟诗人,表面平静却内心丰富。他从战火中走来,边走边学、边学边诵,他创作的歌曲、戏剧和电影,就是他的诗作。在91年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无论身边是明枪暗箭或是鲜花掌声,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行走,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吟诵。即便是晚年离休之后坐在湖边垂钓,湖光山色中,李俊先生的内心也一定仍然在铺排诗句,目光则眺向远方。——皇甫宜川(《当代电影》)
李俊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了37年,总是习惯将自己隐藏在银幕背后的他,退休后在电影界更显得默默无闻。但是,李俊这部三十多年前就红遍全国的作品——《闪闪的红星》,至今仍被视为经典。片中的儿童英雄形象潘东子,更是几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偶像。——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家》专题
李俊的影片简约、朴素、自然,他不喜欢过分浓烈的渲染和戏剧化的描述,而擅于用一些生活化的具象的细节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李俊拍电影有个习惯,喜欢集思广益,他喜欢拍摄前和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讨论剧本,哪里合适,哪里不合适,一定要把剧本理顺了才肯开机。李俊有句名言:宁可失败,绝不盲从!他不止一次地说,失败了,我接受教训,可以在下部片子里改。但盲从就会成为盲人,是对电影不负责任。——中国文艺网
参考资料
李俊.猫眼电影.2023-03-20
李俊 Jun Li.豆瓣电影.2023-03-21
【逝者】李俊.凤凰网文化.2023-03-28
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 (1955).豆瓣电影.2023-03-20
回民支队.猫眼电影.2023-03-21
归心似箭.猫眼电影.2023-03-21
经典影片背后的战争往事.新民周刊.2023-04-15
中国电影家列传.豆瓣阅读.2023-03-27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81).豆瓣电影.2023-03-21
八一运动大会 (1952).豆瓣电影.2023-03-25
排进攻 (1952).豆瓣电影.2023-03-25
宽待俘虏 (1953).豆瓣电影.2023-03-25
飞向高空 (1956).豆瓣电影.2023-03-25
空中比武 (1957).豆瓣电影.2023-03-25
一日千里 (1958).豆瓣电影.2023-03-25
农奴.猫眼电影.2023-03-21
友谊 (1959).豆瓣电影.2023-03-25
分水岭 (1964).豆瓣电影.2023-03-25
闪闪的红星 (1974).豆瓣电影.2023-03-25
南海长城 (1976).豆瓣电影.2023-03-27
十月的胜利 (1977).豆瓣电影.2023-03-27
归心似箭 (1979).豆瓣电影.2023-03-27
朱德与史沫特莱 (1985).豆瓣电影.2023-03-27
女教官的报告 (1988).豆瓣电影.2023-03-27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猫眼电影.2023-03-21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猫眼电影.2023-03-21
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猫眼电影.2023-03-21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23-03-27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1952-1959-崭露头角
1970-1985-稳定发展
1985-2013-执导《大决战》
个人生活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导演作品
导演纪录片
编剧作品
音乐单曲
荣誉奖项
影视奖项
社会活动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