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光(1901年7月10日—1955年10月),
云南省保山市人,字重华。192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后任国民政府军师、军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司令,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四十二军军长,南疆警备区司令兼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1949年9月在新疆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九军军长。该兵团在陶峙岳和赵锡光带领下成建制转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0年11月,赵锡光兼任
石河子市城建处处长。1954年任新疆军区
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10月赵锡光在石河子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锡光的祖父赵之定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前往北山河湾(今
隆阳区瓦窑镇横山村)依亲开荒,后定居中和横山村。其父赵端祥和三叔赵慈祥务农,二叔赵和祥赶马。横山处于水冷草枯的高寒山区,粮食作物仅有
玉米棒、
苦荞麦、
阳芋,且产量极低,即便是丰收年景,村民也只不过免于挨饿而已,荒年则只能靠山毛
食用野菜充饥,足见其生存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
赵锡光父辈的弟兄三人勤劳朴实,为人忠厚,勉强可以维持生计。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家教的严格,使赵锡光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和作风,同时也炼就了一种山里人所特有的矜持而执着的纯朴的秉性。一天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长大的赵锡光也萌发了对现实的不满,要求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思想日趋强烈。
1916年,他由河湾私塾考入了云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读书,与陆人耀、李尚品等同学,初步开始了解和探索观察外面的世界。
1919年,赵锡光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当小学教师的工作机会,在其二叔赵和祥的资助下,得到亲属驻粤滇军混成旅旅长包国材的引荐,直奔
韶关市入
李根源主持的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也有直奔云南昆明陆军讲武堂的说法)。
192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
1920年10月军校毕业出任江西陆军第2混成旅(旅长
赖世璜)中尉参谋。
1922年6月调任中尉排长。
1924年12月混2旅扩编为第4师(师长赖世),升任
上尉连长。
1926年8月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师(师长赖世璜),仍任上尉连长。9月独1师扩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军长赖世璜),升任
少校营长。
1927年9月第14军缩编为独立第1师(师长
熊式辉),升任
中校副团长。10月独1师改称第37师(师长熊式辉),仍任中校副团长。
1928年5月升任第1旅(旅长胡祖玉)第1团
上校团长。8月所部改称第5师(师长熊式辉)第13旅(旅长胡祖玉)第25团,仍任上校团长。
1931年6月调任第5师(代师长
周浑元)第14旅(旅长
姚纯)第30团上校团长。
1933年9月第5师缩编为三团制,仍任第5师(师长周浑元)第30团上校团长。
1934年1月20日升任
少将团长。2月9日升任第5师(师长
谢溥福)少将副师长。
1935年5月3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7月15日调升第96师(辖三团)
中将师长。
1936年1月9日晋任陆军少将。11月12日获颁四等
云麾勋章。
1938年8月24日调任第167师(辖三团)中将师长。
1940年5月12日升任
国民革命军第36军(辖新编第34师、暂编第15师、暂编第52师)中将军长。
1942年6月25日升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副总司令。
1943年1月调任第8战区(司令长官
朱绍良)政治部中将主任。
1946年4月调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陶峙岳)
中将副总司令。5月5日获颁
胜利勋章。
1947年12月兼任整编第42师(辖整编第65旅、整编第128旅)师长。
1948年1月1日获颁四等
宝鼎勋章。9月22日晋任陆军中将。
1949年9月25日在新疆疏勒率部起义。12月29日出任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司令员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军长。
1951年11月兼任石河子建城工程处处长。
1954年12月调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司令员。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55年10月9日在新疆石河子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