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读dù)蛾(Cydia pomonella)是杂食性钻蛀害虫,属
鳞翅目卷蛾科,有很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是一类对世界水果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有害生物。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5-22毫米,体灰褐色。
前翅臀角处有深
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颜色为浅灰色,中部颜色最浅,杂有波状纹。
2010年1月7日,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努力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保护环境。2020年9月15日,苹果蠹蛾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简介
寄主名称:
苹果Malus pumila、
花红M. asiatica、
海棠花M. spectabilis、
沙梨Pyrus pyrifolia、香梨P. aromatica、Cydonia oblong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野山楂C. cuneata、李
李属 salicina、杏P. armeniaca、巴旦杏P. amygdalus、桃P. persica、核桃
胡桃属 regia、石榴Punica granatum、
栗属栗属 spp.、
榕属(
榕属)Ficus spp.、花属
花楸属 spp.等几十种水果。
物种名称:苹果蠹蛾。
检疫方法:检查果品上是否有蛀孔及丝状虫粪、碎屑及各虫态。检查
运载工具的四周缝隙等处是否有残留果品、包装物及幼虫、蛹。
传播途径:苹果蠹蛾为小蛾类害虫,在田间最大飞行距离只有500m左右,自身扩散能力较差,主要以幼虫随果品、果制品、包装物及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
生物学特性:在各地1年发生
代数不同,少则1代,多则4代。成虫有趋光性。黄昏至清晨交尾,卵单产。树冠上层卵量多,叶上卵多于枝条和果实上,喜产在背风向阳处。1头幼虫能咬几个
苹果,从蛀果到脱果通常需1个月左右,幼虫老熟后脱果爬到树干裂缝处或地上隐蔽物以及土中结茧化蛹,也有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化蛹。一部分幼虫有滞育习性。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遍及欧洲各国,以及
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加拿大、
美国、
南美洲、
非洲等地。1987年苹果蠹蛾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在
敦煌市立足,而后迅速扩展。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成虫可近距离传播,主要以 幼虫或蛹随运输果品和繁殖材料远距离传播。主要危害
苹果、
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在不同树种和不同品种植物上产卵也有选择性,幼虫一般从果实胴部蛀入,可转果危害,造成果实脱落,影响品质,甚至不能食用。
控制方法:严密监测,严禁发生区虫果外运,加强调运检疫。发现害虫及时清除,可采用刮树皮、树干上束草环等办法消灭、诱杀幼虫。成虫期在果树上悬挂卫生球,阻止其交尾,采用性诱剂诱捕,也可使用药剂喷洒。使用
赤眼蜂进行
生物防治不失为一项好办法。
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5-22毫米,体灰褐色。
前翅臀角处有深
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颜色为浅灰色,中部颜色最浅,杂有波状纹。后翅黄褐色,前缘呈弧形突出。初龄幼虫黄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4一18毫米,头黄褐色,体多为淡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盾片淡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臀板色浅,无臀栉。蛹黄褐色,体长7一10毫米,复眼黑色,后足及翅均超过第三腹节而达第四腹节前端,第二至第七腹节背面均有2排刺,前排粗大,后排细小,第八至第十腹节背面仅有l排刺。卵扁平椭圆形,长1.1一1.2毫米,宽0.9一1.0毫米,中部略隆起,表面无明显花纹。初产时像一极薄的蜡滴,半透明,随着胚胎发育,中央部分呈黄色,并显出一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后连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见幼虫。
卵:椭圆形,长1.1–1.2 mm,宽0.9–1.0 mm,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初产时像一极薄的蜡滴,半透明。随着胚胎发育,中央部分呈黄色,并显出1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后则连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见幼虫。卵壳表面无显著刻纹,放大100倍以上时,则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皱纹。
卵呈半透明状,就像极薄的蜡滴。几天后,卵的中央会显示一圈断断续续的红色的罔,这个阶段称为红圈期。等到快要孵化的时候,这个红圈会逐渐消失。刚孵化出来的幼虫身体呈淡黄白色,以后逐渐呈淡红色,前胸盾片浅黄色,臀板较前胸盾片更浅,腹足4对,末节臀足1对,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有趾钩19~ 23根。
蛹的身体呈淡黄褐色,复眼黑色。第2~7腹节背面各节的前后,均有一排整齐的刺。前排粗大,后排细小。第8~ 10腹节背面仅有一排刺,第10节的刺为7~8根。雌蛹生殖腔在腹面第8节,而雄蛹在第9节。
生活习性
苹果蠹蛾的成虫多在夜间活动,黑光灯能诱集到成虫;其成虫还具有趋化性,
糖醋罐可以诱集到成虫。另外,
苹果蠹蛾的成虫在产卵时具有明显的产卵选择性,树种上更偏爱苹果和
花红;而不同苹果品种中,其在中秋里蒙、
黄香蕉、黄太平等上产的卵较多,而在国光、祝光、红元帅和富士等品种上产卵较少;梨树中以
酥梨上卵量最多,
沙梨、
锦丰梨、乌酒香次之,
鸭梨上产卵很少。其在树冠上不同部位产卵量也不同,在垂直分布的上层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在向阳背风处产卵最多。苹果蠹蛾的幼虫具有滞育习性,其第1代幼虫老熟后,一部分会滞育结茧越夏越冬(滞育率28%),第2年夏季羽化。其幼虫还具有转果为害的习性,其幼虫在果实内蜕皮3次即3龄幼虫时开始转果,1头幼虫可以转移为害1—3个果实,尤其是相邻的果实之间,有时1个果实内会出现几头幼虫同时为害的现象。此外,幼虫还具有偏食种子的习性。
分类学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隶属
鳞翅目鳞翅目卷蛾科卷蛾科、
小卷蛾亚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虫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属Cydia。
分布地区
中国
国外
危害症状
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南部,属古北、新北、新
热带、澳洲、
非洲区系共有种。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6大洲几乎所有的
苹果产区,是世界上仁果类果树的毁灭性蛀果害虫。该虫以幼虫蛀食苹果、梨、杏等的果实,造成大量虫害果,并导致果实成熟前脱落和腐烂,蛀果率普遍在50%以上,严重的可达70%–100%,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水果的生产和销售。
分类:国内检疫对象。
发生规律
苹果蠹蛾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三代,发生世代很不整齐。以老熟诱虫在树干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及主枝分叉处缝隙中结茧越冬。当早春气温超过9℃,即4月下 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分别为1、2代幼虫发生盛期,也是蛀果的两个高峰期,6月上旬及8月上旬为幼虫危害脱果期,从5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都能见到成虫。
生物特征
该虫在我国新疆地区1年发生1–3代,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完成1代约需45–54d。第1代的部分幼虫有滞育现象,这部分个体1年仅完成1代。一般1年可完成2个世代,有的还能发育到第3代,但该代幼虫能否安全越冬尚不清楚。
老熟幼虫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里,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它有缝隙的地方吐丝做茧越冬。新疆地区越冬幼虫最早于第2年3月末开始化蛹,至6月下旬结束。成虫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在
伊宁市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第1代在7月中旬。
成虫羽化后1–2 d进行交尾产卵。交尾绝大多数在下午黄昏以前,个别在清晨进行。卵多产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部分也可产在果实和枝条上,尤以上层的叶片和果实着卵量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卵在果实上则以果面为主,也可产在萼洼及果柄上。在方位上,卵多产在阳面上,故生长稀疏或树冠四周空旷的果树上产卵较多;树龄30年的较15–20年的树上卵量多。第1代卵产在晚熟品种上的较中熟品种得多。雌蛾一生产卵少则1–3粒,多则84–141粒,平均32.6–43粒。成虫寿命最短1–2d,最长10–13d,平均5d左右。
第1代卵期最短5–7d,最长21–24d,平均9.1–16.5d;第2代最短5–6d,最长10d,平均8d。刚孵化的幼虫,先在果面上四处爬行,寻找适当蛀入处所蛀入果内。蛀入时不吞食果皮碎屑,而将其排出蛀孔外。在
花红上多数幼虫从果面蛀入;在香梨上多数从萼洼处蛀入;在
杏果上则多数从梗洼处蛀入。幼虫能蛀入果心,并食害种子。幼虫在
苹果和红花内蛀食所排出的粪便和碎屑呈
褐色,堆积于蛀孔外。由于虫粪缠以虫丝,危害严重时常见其串挂在果实上。
幼虫从孵化开始至老熟脱果为止,完成幼虫期所需的天数,最短25.5–28.6d,最长30.2–31.2d,平均28.2–30.1d。非越冬的当年老熟幼虫,脱离果实后爬至树皮下,或从地上的落果中爬上树干的裂缝处和树洞里做茧化蛹。在光滑的树干下,幼虫则可化蛹于地面上其他植物残体或土缝中。此外,幼虫也能在果实内、果品运输包装箱及贮藏室等处做茧化蛹。越冬代蛹期12–36d,第1代蛹期9–19d;第2代
成都地铁13号线17d,平均15.7d。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成虫体长8mm,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
前翅臀角处的肛上纹呈深褐色椭圆形,有3条青铜色条斑。翅基部色较浅,其外缘略呈三角形,有较深的波状纹。后翅
褐色,基部颜色较淡。卵椭圆形,扁平,中央略凸出。初龄幼虫黄白色。成熟幼虫体长14~18mm,头黄褐色,体呈红色。蛹黄褐色,体长7~10mm。
成虫:体长8mm,翅展15–22mm,体灰褐色,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外缘突出略成三角形,杂有较深的斜形波状纹;翅中部颜色最浅,淡
褐色,也杂有褐色斜形的波状纹。
前翅R4+5脉与M3脉的基部明显,通过中室;R2+3脉的长度约为R4+5脉基部至R1脉基部间距离的1/3;组成中室前缘端部的一段R3脉的长度约为连接R3脉与R4脉的分横脉(S)的3倍;R5脉达到外缘;M1与
M2脉远离;M2与
M3脉接近平行;Cu2脉左起自中室后缘2/3处;臀脉(1A)1条,基部分叉很长约占臀脉的1/3。后翅黄褐色,基部较淡;Rs脉与M1脉基部靠近;M3脉与Cu1脉共柄;雌虫翅缰4根,雄虫1根。
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在中间有明显的颈部。抱器腹在中间凹陷,外侧有1尖刺。抱器端圆形,有许多毛。阳茎短粗,基部稍弯。阳茎针6–8枚分两行排列。
卵:椭圆形,长1.1–1.2mm,宽0.9–1.0mm,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初产时像一极薄的蜡滴,半透明。随着胚胎发育,中央部分呈黄色,并显出1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后则连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见幼虫。卵壳表面无显著刻纹,放大100倍以上时,则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皱纹。
幼虫:初龄幼虫体多为淡黄白色,成熟幼虫14–18mm,多为淡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浅。头部黄褐色。前胸盾片淡黄色,并有
褐色斑点,臀板上有淡褐色斑点。头部眼群毛O1与A3的连接不通过单眼1(最多仅相切)。上唇上缘较平直,下缘呈“W”形,但中央缺刻较浅;表面有6对对称排列的毛,其中4对沿上唇下缘分布,另2对位于上唇中区。上颚具齿5个,但只有3个较发达。前胸气门群4、5、6位于同一毛片上;足群7a、7b;中胸和后胸亚背群1、2毛及气门上群3、3a分别位于同一毛片上,气门群4、5位于同一毛片上,足群仅有7a毛。腹节1–8气门上群3、3a位于同一毛片上,气门群4、5位于同一毛片;腹节9的4、5毛位于同一毛片或与6毛相连。腹节1–6足群具7a、 7b、7c位于同一毛片。腹节7–8足群7a、7b位于同一毛片;腹节9仅有7a毛且1、3毛位于同一毛片,1、2、3毛(D1、D2、SD1)排成一个三角形。
蛹:全体黄褐色。复眼黑色。喙不超过前足
腿节。雌蛹触角较短,不及中足末端;雄蛹触角较长,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节显露,后足及翅均超过第3腹节而达第4腹节前端。雌蛹生殖孔开口第八节、第九腹节腹面,雄虫开口第九腹节腹面,肛孔均开口第十腹节腹面。雌雄蛹肛孔两侧各有2根钩状毛,加上末端有6根(腹面4根,背面2根)共为10根。第1腹节背面无刺;腹节2–7背面的前后缘各有1排刺,前面一排较粗,大小一致,后面一排细小;腹节8–10背面仅有1排,第10腹节上的刺仅为7–8根。
防控措施
检疫措施
加强检疫工作,从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市场检疫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苹果蠹蛾进行封锁控制。重发区以调运检疫为重点;轻发区以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并重;零星发生区以产地检疫为重点,适当采取铲除、烧毁等检疫措施;未发生区以调运检疫、市场检疫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植物产品调运的检查,禁止疫情发生区内果品及相关植物产品的调入和调出,同时通过检疫证书等文件追查疫情的来源与去向;加强对当地水果市场或集散地的检查力度,集中处理水果集散地上所有的废弃果实。
人工防控
1、清洁果园,加强管理及时摘除树上的虫蛀果和收集地面上的落果,清理下来的虫蛀果应集中堆放并进行深埋。同时,及时清除果园中的废弃纸箱、废木堆、废弃化肥袋、杂草、
灌木丛等所有可能为苹果蠹蛾提供越夏越冬场所的材料和设施。
2、刮老翘皮,清除虫源在冬季果树休眠期及早春发芽之前,刮除果树主干和主枝上的粗皮、翘皮,以消灭越冬虫体。刮树皮时,要在地面上放置铺垫物,将被刮除的树皮和越冬害虫全面收集,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刮完树皮后,可用波美5度的
石灰硫黄合剂涂刷果树主干和主枝,或用
氧化钙、石硫合剂、食盐、粘土和水,按10∶2∶2∶2∶40的比例混合,再加少量氨戊菊酶制成的
涂白剂涂刷果树主干和主枝。
3、束草、布环,诱集幼虫人工营造苹果蠹蛾化蛹和越夏、越冬的场所,诱集老熟幼虫。每年6月中旬,用
胡麻草或粗麻布在果树的主干及主要分枝处绑缚宽15-20厘米的草、布环,诱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然后于果实采收之后取下草、布环集中烧毁,杀死老熟幼虫。防治时,还可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草、布环上喷高浓度
杀虫脒药剂,防治效果会更好。
4、果实套袋,阻止蛀果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的产卵盛期前,将果实套袋阻止该虫蛀果为害。进行果实套袋的果树,要精细修剪、适量留花留果。套袋前要将整捆果实袋放于潮湿处,使之返潮柔韧,以便使用。套袋时,先撑开袋口,托起袋底,使两底角通气、放水口张开,使袋体膨起,然后手执袋口下2-3厘米处,套住果实后,从中间向两侧依次按折扇方式折叠袋口,于丝口上方从连接点处撕开,将捆扎丝沿袋口扎紧即可。
5、高接换优,停产休园对于危害严重且果实品质较差的果园,可对全园果树实行一次性高接换优,并连续两年内不让果树结果,以阻断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环境,有效防治苹果蠹蛾,提升果品质量。
6、休园,对于发生地区相对隔离,且发生面积较小地区,在充分考虑其对防治效果、防治投入以及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的前提下,建议在次年春季对发生地区的果园进行
疏花、疏果,降低或停止该年的水果生产。
7、诱集幼虫,于每年8月中旬开始,用宽15-20cm的瓦楞纸或粗麻布绑缚果树所有主干部分及主要分枝,以此法诱集苹果蠹蛾越冬代老熟幼虫。10月份果实采收之后结合冬前田间管理,取下绑缚材料进行销毁。如缺少上述绑缚材料,亦可用焦油纸、皱纹纸或草束等替代材料。
此外,在果实入窖时应严格挑选,防止幼虫随蛀果越冬。也可于成虫期在果树上悬挂卫生球,影响成虫交尾产卵,减少
种群数量。
生物防控
1、迷向丝防治:利用成虫交配需要释放信息素寻找配偶的生物习性。利用高浓度长时间的信息素干扰,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达到无法交配产卵以保护果园的目的。近年随着技术改进和完善已经有相对完善的产品。主要国内市场有的厂家有深圳百乐宝、中捷四方、宁波纽康、英格尔等。这种技术使用简单方便,同时减少农药甚至不需使用农药,符合食品安全的发展,同时将苹果蠹蛾的危害控制在相应地区保护其他地区。
使用方法及用法:以深圳百乐宝产的迷向丝为例,一年只需使用一次,亩用量33跟左右。持续时间6月以上,这样一个生长季只使用一次。
2、信息素诱杀
在苹果蠹蛾成虫期,利用性信息素诱杀
雄性成虫。诱捕器的设置密度一般为2-4个/亩;发生较重的地方,可增加设置诱捕器的数量。诱捕器内若使用粘虫板,应注意粘虫胶的粘性,以便及时更换粘虫胶;若使用
敌敌畏棉球,应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薰杀效果。
化学防控
1、可使用的药剂有3%高渗
乌拉坦2000-3000倍液、25%阿维、
灭幼脲2000-3000倍液、胺甲(
西维因、
西维因)、虫(米满、抑虫肼)、氯菊酶(
二氯苯醚菊酯)、除虫精、克死命、二磷、
亚胺硫磷、
硫丹、
氯吡硫磷(氯蜱硫磷)、灭杀菊、
水胺硫磷、
辛硫磷等。应多选择无公害药剂,同时应根据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残效期选用药剂,此外,还可选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搭配使用。
2、
化学防治的时间每个世代的卵孵化至初龄幼虫蛀果之前。鉴于第1世代幼虫的发生相对比较整齐,可将第1世代幼虫作为化防的重点。
3、施药方法在每年世代幼虫出现高峰期时集中喷药至少1次。若喷施毒性小、残效期短的农药,可连续喷施2-3次。不同杀虫剂的具体施用量、施用方法和药效残存期参见附表3。化学防治时应尽量在同一生态区统一组织群众进行联合防治。
物理防控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进行防治。据试验、示范,杀虫灯以
汤阴县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效果较好。挂灯时间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9月下旬,杀虫灯的设置密度为15-20亩/1盏,成棋盘式或闭环式分布。杀虫灯的安放高度以高出果树的树冠为宜。
入侵物种名录
2022年12月20日,据
中国新闻网消息,苹果蠹蛾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