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霖
王宇霖
王宇霖,果树育种专家。长期从事苹果、梨育种和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参加育成早酥和锦丰梨品种,主持育成七月酥、八月酥等梨新品种和华冠、华帅苹果新品种;编著有《落叶果树种类学》、《苹果栽培技术》等专著,参加和组织了《中国果树栽培学》的编写工作。
个人经历
1925年3月23日 出生于河南荥阳市广武镇(原广武县)王沟村。
1938-1940年 在河南省陕县初级中学学习。
1941-1943年 在河南省密县竞存高中学习。
1944-1945年 流亡陕西凤翔区入战地失学青年就学辅导处,后考入大学。
1946-1949年 在开封市(后迁苏州市)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
1950-1955年 入沈阳农业大学后迁哈尔滨市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为东北农学院,在俄文研究班学习,后入俄文翻译室,翻译苏联农业高等院校教材。
1956-1970年 在辽宁兴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事苹果、梨育种研究工作。任育种研究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
1971-1978年 在河南省禹县农林局工作,后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县农林局副局长。
1979-1989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从事苹果、梨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任品种资源研究室副主任、科研管理处处长、副所长、所长(1983年),1981-1982年赴英国East Malling Research Station与National Fruit Trials作访问学者。
1985年 访问新西兰,1986年率果树科技考察团访问朝鲜
1990年 退休,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1997年 应邀赴新西兰皇冠园艺与食品研究所进行中国梨育种研究。
王宇霖,1925年3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河阴县(现荥阳市)广武乡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在乡村读书,1938年春考入河南省陕县初级中学。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由陕州区迁入登封市嵩山脚下的一所古庙(会善寺)内,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就在这四面无村的古庙中度过。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初中毕业后考入河南省郑州市的桐萱中学高中部。这所学校为当时国民政府第三集团军司令孙桐萱所办,在校学生可以吃到军队拨款提供给学校的免费伙食。学生在校除学习高中课程外,还要接受军训。1941年8月,由于日寇骚扰,学校迁往新密市城东的天仙庙,并易名为竟存中学。1942-1943年,中原地区发生数十年罕见的严重干旱,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全靠亲友借贷相助,他才勉强完成学业。高中毕业后,为维持生计,王宇霖前往河南省长葛县葛天初中教书。1944年4月,日寇大举进犯中原,家乡伦陷。为不当亡国奴,王宇霖一人单身西越伏牛山,经一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西安市,进入设在凤翔区的战地失学青年就学辅导处,复习学业准备高考。
1944年8月,王宇霖以优异成绩考取暂设在河南淅川县的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当时面对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思考之中。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他认识到国破家亡难以谈及个人的学业前途,于是决心投笔从戎,于1945年2月辞别学校前去参军,从河南省徒步到四川万县,参加了国民政府青年远征军第204师,入通讯营当兵。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宇霖退伍返乡,回到河南大学农学院复学就读,1949年6月毕业。大学毕业后正准备参加工作时,王宇霖不幸染病,只好暂回老家寻医养病。1950年8月经同学介绍,王宇霖赴沈阳农业大学参加工作。因发生抗美援朝战争,沈阳农学院迁往哈尔滨市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为东北农学院,王宇霖在东北农学院参加了俄文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在学校从事苏联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的翻译工作,为当时尚处于空白的新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做了一些基础建设工作。先后译有《果树栽培农业生物学基础》、《果树栽培学》、《农畜繁育学》等教材。1955年,调入东北地区农学院实验农场从事花红育种研究工作。1956年,王宇霖由东北农学院调到原东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所下属的兴城园艺试验场工作。1958年,在原兴城园艺试验场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王宇霖在这里主要从事梨杂交育种和种质资源调查等研究工作,后任品种研究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宇霖作为旧社会过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受到迫害,被关入“牛棚”,强迫劳动改造。1971年初,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的帮助下,王宇霖调到河南省禹县(现禹州市)农林局工作。1979年初,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先后任品种资源研究室副主任、科研管理处处长、副所长和所长。1983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9 年退休,1990年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论著
1 王宇霖,祖容.果树栽培农业生物学基础(译自俄文).北京:财经出版社,1957
3 蒲富慎,王宇霖.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4 王宇霖.果树与浆果植物育种及品种研究(译自俄文).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4
5 王宇霖.大力加强果树资源研究,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讲座:果树蔬菜的种质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4~24
6 王宇霖.世界苹果品种研究.科学研究年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1982∶1~29
7 王宇霖.论我国果树生产的发展.果树科学.1984(1):13
8 王宇霖.当今世界苹果栽培品种及其发展趋势.果树科学.1985(2):2~8
9 王宇霖.论我国苹果生产的发展.果树科学.1986(4):1~12,等等。
主要贡献
1971-1974年,王宇霖在河南省禹县农林局工作时,坚持深入基层,在禹县栽培苹果面积最大的浅井乡蹲点,向当地农民传授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当时该县苹果公司发展处于起始阶段,群众缺乏生产管理经验。王宇霖每天骑自行车到各个种植苹果的大队林场进行技术指导,4年中跑遍了禹县栽苹果树的各个大队。曾任禹县浅井公社党委书记的吴振林同志形象地描述王宇霖:“一辆破车子、一个破兜子,光光铛铛跑遍了全县村村庄庄,让社社队队丰收果满筐”。浅井公社小韩大队林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帮助设计、栽植的矮砧苹果试验园和20多公顷乔砧苹果园,由于刚定植的幼树缺乏管理,群众又缺少经验,社队领导很伤脑筋。为了管好这片示范果园,王宇霖坚持住在距该林场2公里路远的公社大院。冬天,他每天吃过早饭,带着两个馒头就来到园里指导果树修剪。为了在全县普及果树栽培技术,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每年冬季王宇霖都要组织数千人的大队果树技术员培训班。几年下来,他与群众结成了亲密的朋友,禹县农村果园处处都能听到人们亲切地叫他王老师,向他请教技术问题,使他感到莫大的快慰。为了适应果树和经济林在禹县快速发展的新形势,1974年5月禹县成立了林业科学研究所,王宇霖被任命为所长。当时县政府提出发展生产的口号是“三个十万亩”,即发展“十万亩苹果、十万亩核桃和十万亩泡桐”。王宇霖根据过去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对苹果品种研究的经验,从全国各地引入一批有希望的新优品种,在浅井公社小韩大队林场建立了品种比较试验园。试验结果表明,他提出引进的新红星苹果、香红、富士等优良品种都适于当地大面积栽培,后来成为商品生产基地的主栽品种。为了进一步指导当地和中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发展,王宇霖编著了《苹果栽培技术》小册子,当时在禹县印发1万余册,影响遍及许昌市洛阳市等地区20多个县,在当时技术资料缺乏的形势下,对普及苹果栽培技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979年该书由河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王宇霖在禹县工作期间,积极组织、推广苹果新品种和矮化栽培技术,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果园,对促进国内其他地区苹果生产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河南省有关部门多次在禹县召开果树生产工作会议和经验交流会,许多外省外地区人员也纷纷组织前来参观。1976年,他主持接待了国际知名的新西兰果树专家Don Mackenzie博士的考察访问。1977-1978年他还先后接待保加利亚波兰的果树考察团和联合国17个国家组成的林业考察团(泡桐)。波兰果树研究所的S.W.Zagaya博士看到禹县柳树沟大队利用较陡的山坡劈筑梯田栽植的苹果和梨树后,惊叹地说:“这真是世界上的奇迹!”由于王宇霖工作成绩突出,1977年他被任命为禹县农林局副局长。1978年在河南省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获得了苹果矮化栽培和芽变选种(禹冠)双重重大科技成果奖
技术成就
“文化大革命”前,王宇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梨种质资源调查、梨杂交育种和苹果、梨原始材料研究等项工作。为了完成梨树种质资源调查,他跑遍了东北所有梨产区,根据调查材料与蒲富慎同志共同编撰了《东北的梨》一书。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国东北地区梨的种质资源,1960 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根据1956-1959年进行全国大规模果树种质资源调查的资料,在育种研究室全体同志的协助下,王宇霖与蒲富慎合作编写了《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一书,对全国的梨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整理汇编,成为中国第一部果树学方面的专著。该书于196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详细描述了1059个梨树品种。1956年5月,根据梨育种课题组的安排,王宇霖只身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辽宁省大连市进行梨品种的杂交工作。如今在中国辽宁西部、江苏省北部以及新疆、甘肃省一些地区广泛栽培的早酥、锦丰2个梨树品种,就是由当年王宇霖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杂交所获得的种子中培育出的新品种。这两个品种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均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
早酥由于肉质细嫩、汁多、味甜、丰产性强,加之成熟期早,正值梨果淡季,因此,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都受到广泛欢迎。但风味较涩,是其美中不足。1979年,王宇霖由禹县调回郑州果树研究所工作后,根据市场反映又重新开始梨育种工作。他决心要将早酥、鸭梨库尔勒香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培育,在王宇霖主持下,郑州果树研究所已育成6个具有丰产早熟、品质优异等不同特色的梨树新品种。其中八月酥、红香酥品种已于1996、1997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又分别通过安徽省和山西省的品种审定。八月酥梨8月中旬成熟时正值梨果淡季,市场需求旺盛,且丰产性好,大受栽培者青睐;红香酥梨因其果实外观鲜红艳丽和品质优异,丰产性强等特点,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欢迎;七月酥梨品种在郑州地区7月初成熟,风味香甜可口,为国内成熟最早的梨树品种。目前这几个梨新品种已被广泛引种、宣传、推广。王宇霖在禹县工作期间,根据长期在国家果树科研机构工作中对苹果品种的研究,深知当前生产上栽培的苹果品种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以目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两个品种红星、金冠为例,前者果肉易沙化,不耐贮藏,后者果实果锈严重,肉质脆度不够理想,贮藏中果皮易皱影响外观。因此,他感到培育更理想的苹果新品种,是一个果树育种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1976 年,他在异常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苹果杂交育种工作。当年一共选配9个杂交组合,次年将杂交种子全部播种,进行筛选观察。1979年他调回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时,便选了一些长势表现较好的杂种实生苗移栽到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杂种后代培育圃内。在王宇霖主持的苹果育种研究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3年的研究,于1990年正式发表了华冠(金冠×富士)、华帅(富士×新红星苹果)两个苹果新品种,并在1994年和1996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华冠品种还获得农业部科技成果奖励,并于1998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这两个新品种都具有丰产、耐贮、外观美的优点,因此,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这两个苹果新品种育成后,短短几年内在河南西部、山西省南部等地成为优先发展品种,栽培面积已达2万余公顷,其中仅在山西省临漪县的一个乡即栽植华冠0.2万公顷以上。近年售价平均每千克高于富士0.10元。1995年国家科委将华冠苹果新品种推广列入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指南。1996年9月新西兰苹果考察团到华冠、华帅的集中产区河南省陕县寺古洼村华冠果园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与国际园艺界同行的接触中,王宇霖深感国外科技工作者都渴望能详尽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果树种质资源,他愿做一个促进中外交流的使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和勤奋编写,1996 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王宇霖编著的《Chinese Pears》(中国梨)一书。最近王宇霖正在用英文撰写《Deciduous Fruitand Nut Crops》一书(约40万字,彩图320幅),其中全面介绍了中国丰富的落叶果树种质资源,不久将出版。这部图文并茂的专著将使世界上更多人知道,现今世界上栽培的许多落叶果树都原产于中国,而中国丰富多彩的果树种质资源已经并将继续为果树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主要论著
主要贡献
技术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