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富慎
蒲富慎
蒲富慎,果树学家,果树育种专家。毕生致力于果树科学研究事业。参与创办了《中国果树》、《中国果树科学研究文摘》;建立了子秋子梨原始材料圃,提出了国家果树种质圃规划布局方案;主持完成果树资源性状鉴定,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种间杂交,培育出早酥、锦丰等6个梨新品种,为发展中国果树科研和果树育种事业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历
1945年7月 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农学园艺系,获农学学士
1945-1946年 任湖南省扶轮中学教员。
1946-1947年 任江苏省乐群中学教员。
1947-1949年 任中央大学园艺系助教。
1949-1950年 任南京大学园艺系助教。
1950-1958年 任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兴城园艺试验场技佐,助理研究员。
1958-197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育种室副主任。
1970-1978年 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育种室主任。
1978-198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品种资源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4-199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生平简介
蒲富慎,父亲蒲存文是医生,母亲居家。蒲富慎6岁进省立师范附小读书,12岁进华阳县初中。15岁考入成都十六县联合高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喜欢古典文学,更崇尚自然科学,神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1941年,蒲富慎考入台湾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曾随李曙轩做毕业论文。李曙轩的博学多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阅读国外文献,立志科学报国。1945年7月从台湾中央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1945年抗战胜利,但当时重庆市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蒲富慎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便与同学相约到偏僻的湘西陵湖南省扶轮中学任教,后来学校迁往南京市,改名为乐群中学。1947年8月,他通过考试到南京市园林管理处工作,由于不满当时的官僚习气,不到2个月即愤然辞职,回到原校任教。1947 年11月,经老师、同学推荐到中央大学任助教。1950年2月因病回四川省,任西南大学园艺系助教。1950年9月,随东北招聘团赴沈阳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特产处,到所属的兴城园艺试验场(即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所前身)工作,实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夙愿。从1950年12月到1997年12月,蒲富慎一直从事果树科学研究工作。他先后任兴城园艺试验场技佐;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农牧渔业部第一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第一届果树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名誉理事;中国农学会第一届作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部评审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常务副主编;《中国果树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果树》编委会主任;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论著
1 蒲富慎。秋鸭梨与国光苹果的花芽分化动态。园艺通报.1957(3):1~8
2 蒲富慎,王宇霖。我国梨属植物分类上存在的问题。中国果树.1960 (3):25~27
3 蒲富慎,王宇霖。东北的梨。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4 蒲富慎,王宇霖。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5 蒲富慎,曾宪朴,徐汉英等。梨不同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国园艺学1962年年会果树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2
6 蒲富慎。梨的一些性状遗传。遗传1979(1):25~28
7 蒲富慎。我国梨的种质资源和梨的育种。园艺学报.1979,6(2):66~76
8 蒲富慎。国外果树育种进展和趋势。中国果树.1980(增刊):48~61
9 蒲富慎。苹果、梨育种进展(译著).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0 蒲富慎。苹果集约栽培基础(译著).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1 蒲富慎,潘建裕,王汝谦等。我国苹果公司生产的现状和展望。中国果树.1983(4):1~6
12 蒲富慎,潘建裕,王汝谦等。我国梨树县生产现状和展望。中国果树.1984(1):1~4
13 蒲富慎,贾敬贤。梨的矮化种质资源。中国果树.1985(1):29~32
14 蒲富慎,黄礼森,孙秉钧等。我国野生梨和栽培品种染色数目观察。园艺学报.1985,12(3):155~158
15 蒲富慎,贾敬贤,陈欣业等。梨杂种后代矮化性状差异。中国果树.1985(4):30~32
16 蒲富慎,林盛华,李秀兰等。中国苹果属植物核型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451~456,等。
主要贡献
蒲富慎长期从事果树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为推动中国果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成立,蒲富慎协助编制全国果树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对研究所的方向、任务、研究内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设想,与同志们一起,在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边建所边开展科研工作,把不知名的兴城园艺试验场建设成为全国性果树科研机构。他主持创办《中国果树》期刊和《中国果树科学研究文摘》(后改称为中国果树科技文摘)连续性资料。在一代代专家的努力下,《中国果树》发展至现在的期发行量2万册,并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期刊奖,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70年,果树研究所下放到陕西省。在中国农林科学院的领导和委托下,1972-1979年,蒲富慎主持开展“提高外销苹果品质质量”专题协作研究,1972年,他提出专题和分工方案,分别由全国主要果树科研单位主持执行。1973年,他起草了“外销苹果生产基地规划意见”提交国家计委,经批准,于1974 年1月召开了“全国外销苹果基地会议”,确定在全国建立基地1.2万公顷,以此促进了外销苹果生产的发展。他主持西南基地考察,1973年11月在考察中,他写下了《基地吟》的诗篇:北望洛天一色,南眺邛滇苍茫。天涯芳草萋萋,青苹花牛独香。颂粮纲乘东风,竖起广厦柱梁。喜看荒山变绿,名牌定渡重洋。
在几年的工作中,专题协作研究顺利开展,提高了外销苹果品种售价,1975年四川茂汶基地红苹试销香港特别行政区每吨售价达630~790美元,1979年甘肃天水基地花牛苹果售价达每吨600美元,在各课题获得可喜成果基础上,完成了专题协作任务。在此期间,蒲富慎主持和参加陕西外销苹果生产基地建设研究,编制《陕西基地总体规划意见》,对完成0.2万公顷基地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83年,“外销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研究”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文化大革命”后,果树研究所恢复建制,从陕西迁回兴城市。1977年,蒲富慎在陕西主持起草《全国果树科学技术规划》,于1979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重庆组织召开的全国果树科技规划会讨论、修订,最后定稿,形成《1980-1985全国果树科技规划》,分发全国,为中国果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蒲富慎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他把中国的科学研究介绍给世界,又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972年9月,他赴朝鲜考察果树,着重考察学习朝鲜果园机械化技术,通过考察,引进苹果新品种和聚合草绿肥,经试验进行推广。1976年9月,他赴波兰考察果树,考察了苹果新红星品种生育表现、苹果矮化栽培技术和苹果无病毒苗木培育。向波兰同行介绍了中国果树生产和科研情况。引进了新红星及短枝型苹果品种,其中新红星已在中国苹果生产中有很大发展。1982年10月,他考察日本果树科学管理,以中国苹果、梨、葡萄的生产及科研情况作学术报告6次,受到与会专家的赞誉。除引进苹果矮化砧及葡萄品种外,经考察认为日本在工作中讲求质量、速度、效率,在管理体制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借鉴,他提出改进和发展中国果树生产和科研的建议。1978年以后,他多次接待来华访问的专家,并与美国英国、日本、波兰等国的学者保持着联系,建立了友谊。蒲富慎学识造诣颇深,且行文清新。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科技专著和论文。他与王宇霖合编出版了《东北的梨》、《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与黄礼森、孙秉钧等合著了《梨品种》。主编了《果树种质描述符》。组织和参加编写《中国果树栽培学》、作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常务副主编作了大量组织和审定工作。译有《苹果、梨育种进展》、《苹果集约栽培基础》。与沈隽等合译《果树育种方法》译著。发表论文50余篇。通过果树调查研究、品种观察、杂交育种,对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的特点,种、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种质资源性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蒲富慎治学生涯中,善于独立思考,有胆有识,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他50年如一日,为中国果树事业鞠躬尽。1997年12月29日,蒲富慎在兴城市逝世。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和敬业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科学成就
早在本世纪30年代,伊万·米丘林、布尔班克就开始了梨的种间杂交并取得成功,但当时还只限于抗寒、抗病育种。1951年,蒲富慎通过西洋梨与抗寒的东方梨系统秋子梨杂交,培育出向阳红、柠檬黄等品种,具有西洋梨风味。但他认为,这些品种在辽西省条件下虽然可以安全越冬,但品质风味还不够理想。1952年,他又以鸭梨巴梨杂交,育成五九香新品种,使品质风味有了明显的改进。1956年,他还用西洋梨中的巴梨与东方梨系秋子梨中的南果梨杂交,育成新品种锦香。锦香属于西洋梨软肉型品种,肉质细,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浓郁,具浓香,品质上等,且特别适于加工制罐,不仅抗寒,而且还抗梨腐烂病、黑星病;树体半矮化,适于密植,在中国北部寒冷地区的洋梨栽培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蒲富慎经过长期育种实践,发现种间杂交除可以提高抗寒力、抗病性以外,还可以改善品质(特别在脆肉品种中更是如此),增进丰产性,引发矮化性能等。他对改进脆肉种的品质很感兴趣,认为鸭梨类、砂梨类脆肉品种间杂交后代,其品质风味性状遗传变异幅度很少超过一定的限度。用白梨类、沙梨类脆肉种与秋子梨、西洋梨类软肉种进行种间杂交,则有可能改善它们的风味,保持果肉细脆如白梨类,而果形呈纺锤形或葫芦形,味甜有浓厚香气,倾向西洋梨。为适应当今梨的矮化集约栽培需要,蒲富慎和贾敬贤等从历年杂种实生苗和引进的品种中,发现一些矮化类型的单系和品种,为选育矮化品种和育成矮化新品种,提供了很好的亲本材料。
在抗病育种中,蒲富慎利用西洋梨类品种与鸭梨类品种种间杂交,和徐汉英等同事一起,培育出抗病、早熟、优质、大果型新品种早酥。早酥丰产,适应性广,深受广大果农的欢迎。1956 年,他们用沙梨和慈梨杂交育成的锦丰,果实大、品质好、抗黑星病、耐贮藏。1957年,他用香水与一世纪杂交,主持育成早香1号、早香2号。由于东西方梨种间杂交,西洋梨腐烂病的感病程度得到相应减轻。经他的研究证明,西洋梨与秋子梨、白梨类种间杂交,不但能提高后代的抗寒力,而且能增强后代对腐烂病的抗性,基本不感病,他育成的锦香和五九香等优良品种,经嫁接20年以上,没有发现发病植株。早酥、锦香、五九香等也显示了种间杂交的丰产性能。他清楚地知道,果树育种,特别是种间杂交育种并不是一代即可达到目的,而需要2~3代的回交与重复杂交,为此,他不懈地努力着。40多年来,他主持和培育成6个梨新品种,其中“梨新品种早酥、锦丰”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已成为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梨新品种早香1号、早香2号1977年获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他组织了全国苹果品种比较试验,他早期主持和参加培育的“苹果新品种秋锦的选育”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生平简介
主要论著
主要贡献
科学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