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允植
金允植
金允植(朝鲜语:김윤식,1835年—1922年),朝鲜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卿,号云养,本贯清风。金允植从政早期亲近中原地区,是“事大党”的领袖。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立场转变,逐渐亲日,并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中担任外部大臣等要职。1898年后因牵连乙未事变而遭到流放,1907年才被释放,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日本封为子爵。但他后来又呼吁日本给予朝鲜独立地位,参加了三一运动。金允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了朴珪寿的开化思想和西方的科学技术,主张“东道西器”,被后世韩国史学家归为稳健开化派。
生平
早年生涯
金允植出身朝鲜王朝的官宦世家,他是朝鲜王朝中期名臣金堉的9世孙,其家族出过明圣王后孝懿王后两位王妃,但他所属的这支连续数代地位不显,其父金益泰生前只是一介儒生而已。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乙未(1835年,朝鲜宪宗元年)十月初三日,金允植出生于朝鲜首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在他八岁那年相继失去了母亲和父亲,因此在京畿道杨根郡的远房族叔金益鼎家成长。金允植自幼在家塾中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潜心研读中原地区历代经史子集。道光三十年(1850年,李昪元年)师从儒学家俞莘焕,后由于他的叔母(金益鼎之妻)朴氏是开化思想鼻祖朴珪寿的堂妹,在此因缘下又拜朴寿为师,并在朴珪寿门下接受了开化思想。这两位老师奠定了金允植一生的思想基础。
同治三年(1864年,朝鲜高宗元年),金允植参加科举考试,翌年五月中进士(朝鲜的进士与中国不同,不代表及第),十二月由荫叙出仕,担任健寝郎等小官。光绪元年(1874年,高宗十一年)增广文科丙科及第。此后历任黄海道暗行御史、副应教、副校理等官职。光绪六年(1880年,高宗十七年)由于他在科举中公正监考,故升为顺天府使。
出使中国
光绪七年(1881年,高宗十八年)闰七月,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决定以金允植为领选使,率从事官尹泰骏、翻译官卞元圭率领人数近百人(学徒25人,工匠13人,其他随员31人,另有“学徒等私带随从以备使唤者”数十人)的使团出使中国,并常驻中国天津学习洋务。九月十九日,金允植被授吏曹参议衔,九月二十六日正式从汉城出发,经陆路进入中国。金允植的这次领选使之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此行的目的,金允植在他事后多年所撰的《天津奉使缘起》说得非常清楚:“我国素无他交,惟北事中原地区、东通日本而已。自数十年来,宇内情形日变。欧洲雄长,东洋诸国皆遵其公法,舍此则孤立寡助,无以自保。”也就是说此行并非仅仅是考察洋务,更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外交任务。这个任务就是高宗命金允植前往中国商讨与美国的建交通商问题。
原来清朝重臣李鸿章一向主张朝鲜“以夷制夷”,与美国修好,以牵制日本。为此他采取了多方途径疏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力主朝美建交。同时美国政府也派海军中将薛斐尔来华,请求李鸿章斡旋朝美建交。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得到了执政的闵妃集团的首肯,但朝鲜国内的保守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发起了“辛巳斥邪运动”,坚决反对同“犬羊夷狄”——美国建交。尽管国王高宗和王妃明成皇后对保守势力进行严厉弹压,但毕竟考虑到国内抗议无法控制的话就会威胁其政权,因此不得不低调行事。金允植早已在朴珪寿门下接受其思想,而朴珪寿正是主张对外开放的,所以派金允植去商谈朝美建交事宜非常合适。在这种背景下,金允植一行以学习洋务为名义,来到中原地区,暗中商讨朝美缔约之事。
天津市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对金允植一行非常热情周到,邀请他们参观天津的东局、南局、海关、招商局等许多中国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机构,并安排朝鲜学徒和工匠在天津的工厂和学堂中分别学习技术、英语和科学知识。金允植与李鸿章先后进行了7次笔谈,一方面金允植向李鸿章介绍朝鲜国情,并商讨自强之策;另一方面大致将朝美缔约的一些基本原则确立下来。金允植则“将每谈罢归馆,手缮谈草,付上本国,以备乙览”。然而金允植没有朝鲜国王的全权委任状,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与美国代表薛斐尔会谈。但金允植与李鸿章的会谈亦为《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做好了铺垫。
金允植在天津市除了与李鸿章商谈朝美建交事宜以外,还先后与马建忠游智开许其光周馥刘含芳唐廷枢等洋务派官员会晤。从他们的会谈记录中可以看出金允植对于朝鲜前途的忧虑及思考,以及他对中原地区洋务运动经验的借鉴。经过此次出使中国之行,金允植更加坚定了他的开化派立场,并开始在朝鲜政坛发挥重要影响。
稳健开化
光绪八年(1882年,李熙十九年)六月九日,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明成皇后逃出宫廷,李昰应(高宗生父)执掌国政,而闵谦镐李最应等闵妃集团高官则在这场变乱中被军民杀死,亦有多名日本人遇害,故日本在兵变后派大军到朝鲜“问罪”。消息传到中国,令金允植非常震惊。当时朝鲜政局分为闵妃及大院君两派,金允植在当时是属于闵妃集团的官员,大院君的执政自然令他极其不满,而日本的介入亦令他忧心忡忡,所以金允植在与清代官员会谈的过程中极力要求中国出兵朝鲜,请求中国“伐叛讨逆,扶危定乱”“毋使日人乘机取便焉”。而后金允植更是明确指出壬午兵变的罪魁祸首就是大院君,甚至向清军提议拘捕大院君并给出捉拿他的方法。在金允植及朝鲜问议官鱼允中的大力劝诱和督促下,加之清廷本身就打算强化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所以清政府断然决定出兵朝鲜。
七月二日,金允植登上了停泊在天津紫竹林的商船“日新”号,准备随清军回到朝鲜。在这艘船上,金允植遇见了清军军官、23岁的袁世凯,两人一见如故,以笔谈方式攀谈许久,金允植对袁世凯称赞有加,说他“为人乐易英俊,有壮志。自言少不喜读书,留心兵事。仆从数十人,皆武艺精熟,谨受节制。论我国事,亦通达无碍,令人惊叹。”评价袁世凯“英达夙成,志气轩豁”。从此金允植和袁世凯结为忘年之交,金允植从未批评过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反而认为朝鲜正需要袁世凯这种敢作敢为的青年。他们之间的联系一直保持到袁世凯去世。
金允植到达朝鲜后,与赵宁夏、鱼允中等人积极参与清廷逮捕大院君计划的谋议,他建议对大院君“好言诱之”、“然后图之”,趁其不备将他逮捕。吴长庆马建忠等清朝官员接纳了他的建议并于七月十三日捉拿了大院君,将其带回中国软禁。其后壬午兵变被清军平定,明成皇后得以从大院君手中夺回政权,重返宫廷。金允植作为平定壬午兵变的关键人物得到了赵构和闵妃的重视,命他与赵宁夏、鱼允中金弘集等人参与机务。壬午兵变后李熙颁告朝鲜八道的三道教书均出自金允植之手,足见此时金允植在朝鲜政坛的重要地位。
光绪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九月,金允植再度出使中原地区,与另一路使臣赵宁夏会合,将在中国留学的38名学徒和工匠带回朝鲜。他们归国时,带回大批科学书籍、机器模型和图纸,金允植一行还聘请了中国技术人员袁荣灿等,另购机器,在汉城三清洞成立了机器厂,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的近代企业,同时又效仿京师同文馆创办“同文学”,开启了朝鲜的外语教育。这表明金允植导入的中国洋务运动体制开始在朝鲜近代化道路上践行了。
其后金允植担任江华府留守,选拔500名士兵成立了镇抚营,并邀请袁世凯训练这支军队。光绪十年(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八月被任命为工曹判书。这个时候,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与闵妃集团组成的“事大党”矛盾逐渐激化,金允植处在这两派中间,既主张开化思想,又坚持亲华路线,维持儒家体制以及与中原地区的宗藩关系。他在那时走“东道西器”的路线,与中国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非常相似,这充分说明了他当时的政治立场。鱼允中金弘集等人在当时也持相同立场,所以金允植等人被后世韩国史学家归为“稳健开化派”,而主张全面改革的金玉均、朴泳孝等人则被称为“急进开化县派”,这两派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缓和,但最终仍免不了决裂。
光绪十年(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十月十七日,金玉均等开化党人联合日本发动“甲申政变”,挟持国王高宗,杀死闵台镐闵泳穆赵宁夏等6名守旧大臣,成立了以开化党为核心的新政府。金允植、金弘集等“稳健开化派”人士被吸收进这个新政府,金允植被任命为礼曹判书。但金允植内心非常反感开化党屠杀朝廷重臣、废止对华朝贡、勾结日本势力等行径,因此他非但没有赴任,反而“力劝世凯救车驾”。袁世凯同意了金允植的请求,果断率清兵及他训练的朝鲜兵攻入昌德宫镇压开化党,开化党人死的死,逃的逃,甲申政变只过了3天就平息了。事后金允植作诗表达对袁世凯的感激之情:“惊心时事泪澜,慷慨惟君不避难。试听满城加额语,千年宗社赖谁安?”
然而,金玉均等人主张的开化思想毕竟是金允植深所认同的,金玉均也不把他当敌人,仍然授予他高级官职,因此金允植极力要求镇压开化党不免有失情理。后来,金允植对此辩解道:“初古愚(金玉均)游于瓛斋(朴珪寿)先生门下,颇晓宇内大势,尝与同志,忧叹国事。辛巳年间,余以领选使入天津市,古愚等诸人以游览东渡日本,约共扶国。余于壬午军变随兵东还,自是清代多干涉我国事,而余得清党之目。刘光蕡诸人愤清国之侵我自主之权,遂同日公使酿成甲申之变,遂得日党之目。及事败,举国指以为逆。余在政府,不能不同声诛讨,然两心相照,知其出于爱国,非有他图也。”
政海波涛
经过了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以后,金允植被委以要职,成为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头面人物。甲申政变结束后,金允植就被任命为协办交涉通商事务(外衙门协办),同日又除授兵曹判书兼江华留守,十二月擢为外衙门督办,负责朝鲜的外交事务,推行亲清政策,并处理甲申政变遗留问题,同时又主导设立了博文局、济众院、梨花女子大学(今梨花女子大学)等近代公共机构,推动了朝鲜的近代化。此后三年间金允植一直担任外务督办之职,独当一面,在中日英俄各国之间纵横捭阖。袁世凯曾说:“窃查朝鲜外署督办金允植,往来中原地区最久,深知朝鲜非中国无以自保,并晓畅各国情形,视洋人均不可恃,故敬服中朝,出于至诚。韩廷中能明大义者,允植而外,更无其人。”可见此时的金允植对支撑清朝在朝鲜势力起着重要作用。
到了第二年,形势发生了变化,闵妃集团在德国顾问穆麟德的挑唆下转向亲俄,并引发了两次朝俄密约事件。而金允植则坚持亲华事大的路线,与闵妃集团也渐行渐远,特别是他曾经弹劾闵台镐贪污,使闵姓外戚对其一直耿耿于怀;而他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后代国王所撰的“罪己纶音”中,对闵妃集团的荒淫无道有所揭露,甚至在壬午兵变后的罪己纶音中提出高宗退位的主张(“如以寡昧,终不可共事,宜择宗室之贤,众议举则予将退遂初服,遵冥行之戒,亦予之幸也”,这句话在颁布教书前被删除),也使他与高宗和闵妃结下梁子。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高宗二十三年)起,金允植的处境日益险恶,屡遭闵妃集团攻讦,虽有袁世凯力保也无济于事。当时,袁世凯与大院君往来密切,同时有鉴于朝鲜李熙明成皇后背华投俄的行径日益猖,所以袁世凯准备废黜高宗,另立新王,由大院君摄政。他把这一计划告诉了金允植,邀请他参与密谋,金允植虽有所犹豫,仍然同意袁世凯的计划,一改敌视大院君的态度,将这一计划告诉了被视为亲华派的闵泳翊,约请共扶大院君摄政。但此事最终为闵妃所知(出于闵泳的告密),她对金允植也就深恶痛绝。闵姓外戚竭力构陷金允植,不久后的光绪十三年(1887年,高宗二十四年)五月,闵妃集团借口外务督办金允植给釜山广域市前事金完洙非法贷用的日本人债券盖印一事而将其罢免,金允植还被流放到了忠清道川。金允植被彻底排挤出政府,他的仕途一度陷入低谷。
金允植在出使中原地区时以日记形式写了《阴晴史》,被发配沔川期间,重新提笔写作,称为《续阴晴史》,一直保持日记体的形式,直到他去世。金允植的这两部著作是研究朝鲜近代史的重要史料。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熙三十一年),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进军朝鲜,与前来镇压起义的清军对峙,同时又在同年六月二十一日袭击了朝鲜王宫景福宫,解散了闵妃集团把持的政府,另立李昰应傀儡政权。新政府在成立当天下令将金允植赦免并授予他江华留守的官职,金允植终于结束了7年之久的流放生涯,再度进入政界。
这时候,在日本的干预下,以金弘集、金允植、鱼允中为代表的稳健开化派势力开始掌权,但他们已不再亲华,开始走上亲日道路。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朝鲜亲日政权则配合日本,宣布废除与清政府签订的一切条约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六月二十五日,金弘集被任命为领议政,同时成立了“军国机务处”,开始实行近代化改革——甲午更张,金允植加入了军国机务处,并成为这个改革机构的活跃分子,积极推动甲午更张的各项措施。
七月四日,金允植再次担任督办交涉通商事务,此后在甲午更张期间一直掌管朝鲜的外交事务,是金弘集政权的对外代言人。七月十五日官制改革,金允植任外务大臣,后又改称外部大臣。军国机务处大多是亲日官员,但金允植仍然对清代抱有幻想,在平壤之战期间与清军密通,将日军军情捅给清军:“倭兵前后水陆来者三万余,尽向平壤,又有奇兵万人,由元山绕平壤之后,直出义州为合攻之计,声言将渡鸭绿江,直趋沈阳。”李鸿章得知后对此相当重视,称:“金素正直,内响志坚,必不造诳。虽系倭人大言,而事关重大,不可不思。”尽管如此,迫于形势,作为外务大臣的金允植仍不得不向日本屈服,在七月二十日、二十二日分别与日本签署了《暂定合同条款》及《日朝同盟条约》,不仅同意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站在日本阵营,协助日本作战;还扩大了日本的经济侵略权利,到了十月,金允植又积极协助日军入朝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随着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金允植也改变了亲华了立场,开始转向亲日。
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八月二十日,日本浪人侵入景福宫,暗杀了亲俄的明成皇后,是为“乙未事变”。金允植以外部大臣的名义向各国使馆发布照会,宣称乙未事变纯系朝鲜人所为,穿日本军服的人都是朝鲜人装扮的,为日本人掩盖真相。随后又将将闵妃废为庶人的《王后废位诏敕》通告给日、俄、美等国驻朝公使,宣称“我大君主此举,亶出于为宗社生民,断以大义。”但除日本以外,其他国家公使均拒绝承认废后诏。金允植由于这些亲日举动而遭到谴责。
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李熙逃亡俄国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高宗来到俄国公使馆以后,宣布将包括金允植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革职。其中总理大臣金弘集等5人被认为是协助日本杀害明成皇后的“逆贼五大臣”而加以逮捕,其中金弘集和郑秉夏两人被杀,其余人亡命日本,甲午更张以来的亲日政权至此完全垮台,亲俄政府建立。金允植虽不在“逆贼五大臣”之列,但作为亲日派亦遭到清算。俄馆播迁当天,金允植自知大祸临头,穿着麻鞋前往俄国公使馆,高宗不许他进入,其后又出城待罪。因此高宗暂时没有追究他,金允植被迫避居京畿道广州的农舍中。但是金允植作为乙未事变的牵连者之一,此后不断遭到社会舆论的声讨,从这年5月开始,许、李宗烈、郑惺愚等十多名朝臣和儒生上疏,要求将金允植等人明正典刑。到大韩帝国光武元年(1897年)12月20日,赵构终于下诏将金允植及撰写废后诏的李承五一并加以逮捕,终身流放济州岛
晚年复出
金允植被放逐到济州特别自治道岛以后不久,便在光武二年(1898年)发生了济州岛民反对天主教及官府的“房星七之乱”,光武五年(1901年)又爆发了“李在守之乱”,济州局势非常动荡。大韩帝国政府基本控制了济州民乱以后,便于光武五年(1901年)把金允植转移到全罗南道的智岛,继续流放。其间不断有大臣上疏请求将他处以死刑,包括当时的首相尹容善。金允植尽管饱受窜配之苦,而且也年近七旬,但精神非常好,坚持写作,阅读各种报纸,甚至在济州市纳妾生子,人们认为这是他复出的征兆。
光武八年(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韩国再度被日本控制。同年8月又出笼了亲日组织——一进会。一进会自成立后,其领袖宋秉畯等人就一直呼吁赦免金允植,赵构起初拒绝,但由于曾颁布有赦免七十岁以上的流放者的命令,一进会便加以发挥,称金允植已经年逾七十却没有得到赦免,指责政府失信。加上日本人的压力,高宗不得不于光武十一年(1907年)6月下诏特赦金允植。金允植由于这个特赦令而结束了10年的流放生活,回到了汉城。此时金允植已经73岁了。
同年7月,李治被日本逼退位,李坧李即位,金允植恢复了官位,被任命为制度局总裁,复出政界。金允植在汉城期间,与前开化党人俞吉濬发起了“兴士团”组织,又在隆熙二年(1908年)2月成立了“讲旧会”,宣称其目的是:“盖为甲申、乙未以来,为国挺身出力,或死或亡、或流或逐之人,相与设会讲旧,使后世子孙,永思不忘者” ,为此讲旧会组织了金玉均金弘集鱼允中等人的悼念活动,后来又加入了赵宁夏、闵台镐、全琫准等 人,尽管这些人生前的立场有极大的不同甚至对立,但他们都是在朝鲜近代史上血雨腥风的斗争的牺牲品。当然,金允植建立的讲旧会没有祭奠闵泳焕赵秉世等乙巳条约签订后的殉国者,这说明他当时不敢得罪日本人。他还担任大东学会、湖学会、教育俱乐部等组织的会长或部长的职务,是爱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隆熙二年(1908年)4月,金允植被任命为中枢院议长。其间他和日本韩国统监府来往频繁,与统监伊藤博文保持良好的关系。7月,金允植被派往日本,前去探问正在日本留学的皇太子李垠。此次日本之行,他对日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并常与日本名流酬唱诗歌,这些都被他详细记录在《东槎日记》中。9月归国,赐勋一等太极章。隆熙三年(1909年)10月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以后,金允植又被派往日本“谢罪”。其间他对日本首相桂太郎说:“此皆贵国之为民深远之责,然愚民无知,先疑土地之见夺,他人之压制,未见其效,先恐其害,必须多设良法,使民俗音乐其乐而利其利,然后乃可帖然服从。”对伊藤博文以“施政改善”标榜的对韩政策提出委婉的批评。
隆熙四年(1910年)初,日韩合邦的呼声甚嚣尘上,身为亲日派的金允植也对此表示反对,并上疏请诛主张日韩合并的一进会头目宋秉畯李容九等人。 8月22日,正值兴亲王李载冕的生日,金允植应邀赴云岘宫为李载冕祝寿,坐下不久,宫中就催促他和李载冕入宫,金允植急忙回家换衣服,到昌德宫参加御前会议,主题是关于日韩合并的问题,金允植以政界元老代表出席。会上总理大臣李完用阐述日韩合并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金允植表示“不可”,李载冕表示“罔极(非常痛苦)”,但他俩都只是消极的反对,无济于事,出席会议的其他几个大臣都予以默认,于是李坧皇帝授权李完用与日本统监寺内正毅谈判,在下午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金允植内心也备受煎熬。
殖民时期
此时的金允植已经是重病缠身了。尽管他有亲日倾向,但他对于日本吞并朝鲜向来持反对态度。他原本的主张是依靠日本实现文明开化,但朝鲜已被日本吞并,金允植对此非常无奈,对于日本授予他中枢院副议长及子爵的爵位,他拒绝接受。而日本的朝鲜总督府深知金允植在朝鲜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信,因此千方百计笼络他,甚至胁迫高宗和李坧劝说金允植接受日本的官爵与恩赐金。金允植最终接受了,成为日本华族,他在日记中写道“大违初心,此何人斯,通宵不能成寐” ,表现出他内心的挣扎。大正五年(1916年,纯宗九年),又被任命为经学院(日本殖民当局由成均馆改造的儒学机构)大提学,但金允植以“亡国大夫”自居,称病闭门不出。
到了大正八年(1919年,纯宗十二年)三一运动期间,金允植目睹了波澜壮阔的示威运动,不禁热泪盈眶,高喊出“独立万岁”的口号。金允植参与独立运动之举,更多的是良心的救赎,他说:“以卖国受爵,至今唾骂,又于近日有《独立不愿书》之传布者以余为儒林代表捺章之说,此又全无根据,而万口传播,登于国民布告书中,于是旧谤新丑,萃于一身,无证无据,百口难明,遂决计以独立请愿,陈情于总督府及东京内阁与诸报馆,使之广布,而明吾之心事者也”。金允植与前大韩帝国学部大臣李容联名发表了《对日本长书》,要求日本放弃殖民政策,给予朝鲜独立自主的地位,金允植在上书中说:“目今解决之策,非说谕之所可回,威力之所可服。惟在上顺天时,下察民情,自日本先认朝鲜独立,以示廓然大公之义于天下,遍告于前日有约各国,各国谅亦无不允准。夫如是则如日月之食而复更,光明之德,照映八表,孰敢不瞻仰而赞颂哉?”金允植的上书自然触怒了日本当局,他们下令剥夺金允植的爵位,但鉴于金允植的名望,又在不久后恢复了他子爵的爵位。
金允植晚年倾心于中国康有为的世界大同思想,同时又进行宗教活动,在隆熙三年(1909年)1月参与成立了檀君教(次年改名大教),尊奉朝鲜民族传说中的始祖——檀君为神,金允植还积极资助该教教主罗。三一运动以后,金允植遭到日本的迫害,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大正十一年(1922年,纯宗十五年)1月20日留下了一句“永辞人间药,长饮宝石泉”的遗言后去世,享年八十七岁。关于金允植逝世后的葬礼引发了很大争议,以《东亚日报》为代表的朝鲜民族主义者决定为其实行“社会葬”,但朝鲜的社会主义者坚决反对为金允植这位“封建大地主”进行社会葬,他们认为“社会葬其字意为反映民众的精神,事实却是冒渎社会的神圣” ,最后“社会葬”在社会主义势力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实行。这次围绕金允植葬礼的争议也被视为朝鲜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首次交锋,也是造成朝鲜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化的契机。不管身后如何争议,金允植这位朝鲜近代史上的一代风云人物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思想
金允植是一个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开化派思想家。自从光绪八年(1881年,高宗十八年)在天津市见了李鸿章之后,金允植就站在中国洋务派追求自强的立场。他虽然亦属开化派,但其观点完全不同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只要引进西方文物的急进开化派。他批评这一些只钦慕欧美制度而轻视中华文化的激进开化论为“排华尊洋主义”。他认为“开化”并非指无条件地模仿外国(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指其实际状况和朝鲜不同的国家),而是适合于朝鲜现状的“时务”。他说:
夫所谓时务者何也?即当时所当行之务也。犹病者之于药,皆有当剂。虽有神异之力,不可人人服之也。……今之论者以仿效泰西之政治制度,谓之时务。不量己力,惟人是视,是犹不论气禀病症,而服他人经验之药,以求其截然之效,盖亦难矣。夫遇各有时,国各有务,破一人之私,扩工商之路,使人各食其力,尽其能,保其权,而国以富强,此泰西之时务也。立经陈纪,择人任官,练兵治械,以御四裔之侮,此中原地区之时务也。……由此观之,虽有善法,不可一朝通行于地球之上,明矣。
药是人依气禀和病症而配方的,所以无论其药效多么神异,也不是适合于每个人的。同样地,“时务”是合乎时宜的当行之务。西洋的时务和中国的时务相异。金允植认为:合乎时代潮流之改革课题(即时务),并非无条件地将西方文物视为绝对的模范,而盲目地钦慕且仿效之。也就是说,时务是“因时制宜,度力以处之者也”。他严厉地批判金玉均为首的急进开化派的“时务”不过是模范欧美枝节而已。换言之,他们所追求的时务是不固其本(传统文化)而先学他人之末的错误尝试而已。依他看来,李鸿章洋务运动,即引进西方技术以力图自强的办法,只有在中国是可行的时务,但不是小国朝鲜之时务。他甚至说:“欲事事仿效天津市,则已非吾国近日之急务。”由此可知,合乎当时朝鲜情况的时务不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而是现以内治国政作为基础的自强论。所以他这样论述道:“崇廉黜贪,勤恤斯民,谨守条约,无启衅于友邦,此我国之时务也。若我国递效中原地区之事,专力于兵械,则民穷财匮,必有土崩之患。”金允植对中国洋务运动是有选择地吸收的。
身为传统儒学者,金允植提倡“开化”或“自强”的根本理念,是依据儒学的政治原理,首先确立“信义”(信)。他历来对“信”非常重视,引用孔子所言“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阐明“信者政令之本”。所以,他在光绪九年(1883年,李熙二十年)向朝鲜高宗陈说基于信义的自强之道:
夫信者,守国之大宝。内不失信于吾民,外不失信于友邦,自强之道不外于是。今百度集团具弛,最可患者,无信也。政令朝变夕改,事为专尚文句,无一个实心实事,非徒民不信,各国举有不信之心。夫赏善罚恶,信之大者也。今清白奉公、勤劳庇民者,每患失职淹滞,坐赃污之律者,超列显官,此罚善而赏恶也。劝惩倒置,民何以信?愿自明新岁元朝,痛革旧弊,竖立大信,如四时之有常、金石之不变,则国事将蒸蒸日上矣。
综上所述,金允植的开化思想的核心就在于典型的儒家思想,即不论国内外,都要立政令之信。“开化”这一词汇,包含“开物”(即物质上的开化、自然科学的技术发展)和“化民”(即教化人民)这两个层次。金允植则重视“化民”过于“开物”。其“化民”思想,不是以欧美的启蒙思想为其前提,而是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倡导的“东道西器”理论。
评价
金允植一生亲身经历了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东学党起义、甲午更张乙未事变、俄馆播迁、日韩合并、三一运动朝鲜近代史上重大事件,是朝鲜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者。他在当时就是一个开化派官员,被人们称为“真开化”。当时的处士黄玹评价金允植“习于外务,留心时局,然短于干略”。同时他又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是一名儒学家。在朝鲜日据时期,他由于年高德及知识渊博而一直受到朝鲜上流社会和日本人的尊 重,他们评价金允植“当代硕儒,文望喧藉,性质方正,且生活举止如寒士一般俭朴”。金允植是日本殖民当局重要的笼络对象,而在朝鲜日据时期的朝鲜银行券上的人物也以他的头像为原型,足见日本人对他的尊敬。
到了现代,金允植成为了韩国史学界的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韩国学者认为,金允植是一个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封建文人,最终倒向日本,成为亲日派,这样的污名是金允植永远无法洗清的。不过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金允植不仅是韩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人物,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也充分表现出了朝鲜民族的不屈气节。可以说,他对日本的侵略抱着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所谓的“亲日”也是有原则和底线的,与李完用等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此韩国在2004年以后大张旗鼓地清算近代的亲日反民族行为者时,曾接受日本爵位的金允植并没有列入其中。
著作
金允植亦是一名文学家,留下大量文学和史料价值很高的著作。包括《云养集》、《壬甲零稿》、《天津谈草》、《阴晴史》、《续阴晴史》等等。他的所有著作都用汉语文言文写成。这些作品被“韩国学文献研究所”收录于《金允植全集》(上下二册,亚细亚文化社1980年版)中。作为金允植的日记而写就的《阴晴史》、《续阴晴史》则分别于1958年和1960年被大韩民国文教部国史编委员会作为“韩国史料丛书”第六部和第十一部刊行于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生平
早年生涯
出使中国
稳健开化
政海波涛
晚年复出
殖民时期
思想
评价
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