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部分时间里,上海一市三治,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统治机构,制度各异,事权不一。租界与华界之间、租界与租界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缝隙与权力薄弱地带,两租界又受治外法权保护,通常在中国战乱时期保持中立,别处硝烟弥漫,狼奔豕突,这里波恬风静,闾阎不惊。于是,这里的市政、经济、社会、文化便与别处大不一样,呈现三多,即有钱人多、有才人多、有闲人多。清末已有人道及这一现象,到民国则愈演愈烈。一些曾在
上海市任职或创业的达官贵人、财阀巨富,拖家带口移居这里,购地置房,投资实业,如
李鸿章的子孙、
曾国藩的女婿、
盛宣怀的家族,这很自然。一些在别处为官经商、本来与上海没有太多关联的人,也来这里安家落户,就比较特别。比如,
岑春煊原在两广、
四川省、
山西省等处为官,民国以后息隐于上海。
严复在
天津市等地为官,但将家小安顿于上海。
郑孝胥还在北京、汉口等地为官时,已捷足先登,移家至上海。
陈三立、
陈夔龙等人本来与上海没有多少关系,民国初年也移居这里。至于
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国要员,在上海安家置业,如
白崇禧、
何应钦、
孔祥熙、
孙科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话说回来,说特别也不特别,动乱时代,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何况
上海市交通便捷,供应丰富,文化繁荣!
淳子,上海籍作家,国家一级文艺编辑、主持。著有《张爱玲城市地图》(四种)、《与名人约会》、《名人访谈》、《白天睡觉的女人》、《
上海闲女》、《前天》、《上海老房子,点点胭脂红》、《
玻璃电台》(与
陈钢、
李黎合作)、《
上海留声》(与陈钢合作)等。
宋路霞,1952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报主编,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现为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近现代家族史、上海史研究学者。著有《李鸿章家族》、《
盛宣怀家族》、《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上海滩名门闺秀》、《
上海的豪门旧梦》、《
上海滩豪门望族》、《
回梦上海老洋房》、《回梦上海大饭店》、《洋楼沧桑》、《
钱币大师马定祥》等。
一盘
荠菜炒年糕,一碗葱烤螺蛳,另添了一煲肉蟹粥,那次第,端的都成了旧日里,江南小镇自得其乐的穷书生。
朱家角历来有卧虎藏龙的本事。在浅河窄街中,除了可以安顿课植园这样一座中西融合的园林外,还孕育了
清代学者
王昶。
有文字说,王昶的父亲45岁尚未得子,去杭州灵隐寺求祷,归梦有人赠兰。翌日,买兰回家,两旬后,长出两枝,一枝出土即殒;另一枝长势极好,森森然,若
巨竹。不久,王昶出生,故称兰泉。
他的一生,仕途既顺,文名亦著。
姚鼐为其文集作序,提出桐城派的“三个代表”——义理、考证、词章,并誉兰泉三者皆备。
文学以外,兰泉最大的成就是金石考证。他宦游千里,搜罗金石及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成《金石粹编》一百六十卷,后又成《金石粹编补目》三卷。这书可算金石学最基本的工具书之一,但也时有疏误。
鲁迅成名前,坐在
会馆里抄古碑,就用《金石粹编》对比,发现书中不少错误。
王昶爱才。他听说人有一才一艺,即录其姓名籍贯,细书小折,各分门类,藏于锦囊。清人感叹说:“自古怜才爱士之诚,未有如先生者也。”
虽是大官,避重就轻,性情练达,不显山不显水,朝里朝外,不相轻,不相昵。除厂诗文,他亦讲那些乡野间流传的狐鬼故事,克己奉公之余,有
魏晋文人落拓的骨子。在
纪昀的《
阅微草堂笔记》里至少有两三处提到过他讲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女尸还魂。如此这般,是因为他懂得“藏”,懂得规避政治风险。
因此,王昶七十多岁退休,未遭任何清算;归田后,与
王鸣盛、钱大听泛舟白堤,诗酒飞腾,美人如玉,望之有若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