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山,又名凤凰山,位于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是中国
吴语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内外八景,文化悠远。山体由西而东走向,犹如丹凤展翅,故得名“凤凰山”。
历史由来
河阳山又名凤凰山。
先说
凤凰山的命名。将河阳山说成
凤凰山,是因为河阳山形如展翅飞翔的凤凰。
对此,前人的说法是统一的。
康熙帝元年邑人
钱朝鼎说:“河阳山距县西北四十里,右首左尾,南北麓若张翅,俗名凤凰山”;康熙八年,铁牛居士
钱陆灿说:“……一名河阳山……而凤凰则像其山之首尾,翼而飞如凤凰然,载在邑志”。
再说河阳山之命名。河阳山之名,早就见诸史书。《
重修常昭合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12页载:“河阳山,一名
凤凰山,亦名小山。在县(此处指
常熟市县城,笔者注)西北四十五里……山巅有秀峰,有天然井,尝出泉……又有永庆寺……寺后有唐陆器读书台。”文中有河阳山名字而没有提及河阳山命名缘由。
《
沙洲县志》(1992年6月第1版)第95页载:“
凤凰山又称河阳山。位于县境南部,距城(此处指县城所在地杨舍镇,笔者注)14公里。地处
凤凰、西张、港口三乡(2003年将三镇合并设立
凤凰镇,笔者注)交界处,西北至东南走向,犹如丹凤展翅故称
凤凰山。主峰高86米,周4公里,占地1000余亩。”此处只解释了河阳山又称凤凰山的缘由,也没有论及河阳山名字的来历。
关于河阳山的命名,笔者认同
钱陆灿的说法。钱陆灿(1612-1698),字湘灵,号圆沙,今
凤凰镇人,
康熙帝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六年三月,任《
常熟县志》编辑。康熙十一年,钱陆灿撰《圆觉庵碑》,碑文中有一段话:“自邑之□而西北三十六里曰凤皇山,亦名河阳山,盖在河之阳也。河者,黄泗浦港。邑之□□□(碑文字迹已模糊)於奚浦鹿苑之河,有碑在港口。河阳旧有八景,载在志书。其一‘湖下书声’者,去山二里许,即余南村,是其地也。自南村又折而东,不及二里为界泾桥。其两界之泾,即黄泗浦也。”查看凤凰镇史志办钱金华同志提供的《清代末年常昭全境水系图》,界泾桥所在的黄泗浦方位在凤凰山东南,虽不像让塘在凤凰山正南,但还应该符合古人“水北为阳”命名的要求,即凤凰山因为在
钱陆灿所说的黄泗浦之北,所以又称河阳山。碑文最后具名“南村里人钱陆灿谨撰”,再一次表明钱陆灿自己是河阳山前人。因此他关于对河阳山命名的说法的可信度是不容置疑的。
内外八景
河阳山一名凤凰山,为我
张家港市第一高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明代状元宰相、苏州人王所撰《
姑苏志》中归纳为内外各八景之多。
其内八景为:三潭、四井、古桧、空杨、秀峰、醴泉、丞相墓、状元台。
其外八景为:湖下书声、坊基酒肆、港口渔歌、柴场牧唱、桑岸啼鸠、莲塘游鱼、精舍飘幡、松林落照。
按内外八景之名,虽古老相传,罕有题咏,至明代
嘉靖中,好事者改为十景之名为:凤台雪霁、虎洞云归、山村沽酒、禅榻论诗、石井流香、秀峰飞翠、寺钟声、古坛幡影、幽径寻芳、层峦远眺。
内八景
一、三 潭
三潭的位置:二潭在现存的两棵
古银杏的东西两侧,另一潭在
关林之后边。潭四周是石驳岸。宋
范成大《
吴郡志》载,李湛咏永庆寺诗有“落花藓池旁”之句。旧时潭内有无屁股
田螺。三潭可能是在建殿之时,需用大量石料,就地取材,开石而成潭,积水而成池。三潭四周绿树成荫,岸边
苔藓植物清清,小憩池边,足以解烦涤虑。
二、四 井
四井:永庆寺旧时有井四口,今三井填塞不复可寻,一井尚存,在永庆寺废基前。据老人回忆,一井在东山弄口,一井在头山门口,一井在后院,一井在文昌阁前。
常熟市旧志云:四井水清冽醇厚甘甜,在四乡享有盛名。游人香客在参佛、游山、观寺之余,都已唇焦口渴乏力,这时如坐在窗明几净的方丈之内,稍作休息,寺僧奉上一壶井水所煮之
香茗,品茶评水,赏景吟诗;或与高僧相对,探阐佛学之玄机,亦自有一番风味。故有“石井流香”之说,称颂四井。日久遂成一景。
三、古 桧
古桧:赵在公《古桧》诗云:“帝子手栽偏几重。”帝子,指梁昭明太子。寺中古桧相传为其手植。
萧统萧统,是
萧衍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谥昭明。萧统信佛能文,遗有《
昭明文选》,虞山石梅,有昭明太子读书台,相传他曾在那里读书编籍。据元代《卢志》记:寺庭有八桧。《凤凰山志》记:树初均在中庭。民间相传,
南宋时
完颜宗弼九进中原,毁树四棵(一说为元代所毁)。余四棵,均移栽在寺外,二棵面山门两侧。赵在公诗云:“古物前朝百不存,凛然双桧峙山门。”可以为证。《卢志》:一夕雷震,西南一枝断附地,干犹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古桧犹存。山门前左边一株,中空可容人,园围达三公尺半。右边一株,仅余部分树壳,用石支撑。关帝庙前两棵,交缔结,如翔龙怒。至今已无一存矣。近代诗人杨元恙有诗咏古桧:
四、空 杨
空杨:据《卢志》记:寺中有三绝,空杨当为一绝。
杨属栽植年代久远,中空亦可容人。清末里人曾在树中设摊卖香烛。后枯死。
五、秀 峰
秀峰:秀峰即秀峰山巅之主峰。河阳山山碧横翠微,绿竹入幽径,
松柏万枝争晖,林中松涛阵阵。奇花争艳,百鸟鸣唱。翘首而望,秀峰耸于蓝天白云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或遇雨色空蒙,四云雾缭绕,秀峰时隐时现,另有一番情趣。游者莫不啧啧称奇。
六、醴 泉
醴泉:《卢志》云“河阳山有天然井出醴泉,广二尺。泉清而甘,虽大旱而不竭。乡人曰圣井。”醴泉在秀峰之下,是天然山泉,水清甜。传说为谯牧者得之,干旱之年亦不枯。流传日盛,为进香客必去之地。
七、丞 相 墓
丞相墓:即邱耒墓。邱耒,宋奉直大夫,将作监丞。据
杨无恙考证:邱耒生前居常熟
虞山街道慧日寺东,卒后葬于河阳山永庆寺畔。世人误为邱丞相墓。钱园沙《凤凰山志》将其墓亦谓囚丞相墓列入内八景中。流传下来,都称“丞相墓。”杨无恙曾作诗纠错。诗云:
邱丞宅畔黄梅老,尺土河阳亦渺然。
却怪铁牛编断简,不从八景正讹传。
注:慧日寺在宋代植
蜡梅,故称邱耒为
黄梅县老。铁牛即
钱陆灿,园沙自号铁牛居士。另有邱岳,为宋龙图阁
大学士,葬河阳山。宋初无
丞相,奉直大夫五品官,与
知府同,邱耒主管
绍兴府。其墓在今
灵塔前,墓志铭藏永庆寺。
八、状 元 台
状元台:为
唐朝陆器在河阳山读书之处。陆器,河阳山人,后中状元。其墓在虞山石梅,墓址尚存。陆器未占之前,有别室李氏伴于河阳山攻读。李氏别名十三娘。
杨无恙曾作诗,记其事。诗曰:
状元坯土石梅旁,残书台凤麓荒。
粉渍青编何处问,十三泾畔十三娘。
注:一说陆器在河阳山陆家墓道,今出土唐代
陆氏墓志二块藏市博物馆,可作旁证。
外八景
(一)湖 下 书 声
湖下书声指元末陈学士读书处。据
清代《庞志》所载:陈学士名基,字敬初。初为元授经筵检讨,因得罪元廷,逐归吴中。后从
张士诚,任内史领学士院。吴亡,基被俘。蒙宥修元史,以后放还,隐居河阳山。清钱陆灿撰《园觉寺碑》云:“港口河阳山旧有八景,载在志书。其一曰湖下有书声者,去山二里许即余南村是其地也。自南村折而东不及二里为界泾桥。”
钱陆灿自称居南村,谓与学士
同里镇。
杨无恙著《湖下陈学士夷白斋故址》中云:“今湖下蒋坟北有巨宅,尚是前明遗构。宅后正阳师浜尽处也。龄遇盗警,先母挈之居山栉,藻院落井然。”无恙生于
光绪年间,其童年时尚见其遗址。由于历经沧桑,陈学士读书处竟不为人知。杨无恙曾作诗叹曰:
二陈文采耀茅衡,乡里今仍旧籍名。
夷白斋前紫荆树,长留湖下读书声。
阳师浜底小山东,鹃泣春城溯隐风。
断续书声五百载,并无人晓昔儒官。
注:夷白斋,
陈基故宅书屋,在今小山五组,六十年代末被拆。吴下书院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年,在今小山五组。
(二)坊 基 酒 肆
据《卢志》记载:“户部酒坊有四:塘头、河阳、原塾、支塘,专充军用。归两浙漕臣管领。”
钱陆灿:“坊基诗”中有“春风欲泼檀漕响,怕有
刘伶抱卷来”之句。《无恙后集》中云:“坊基在河阳山南,前临让塘,为
南宋酒处”……
建炎后俚语:“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办酒库。”盖
赵构南渡后所置也,由此可知,坊基在南宋及元代,曾有较大的制酒作坊。而且所制之酒颇负盛名。故坊基也为一景也。
注:另有一处,河阳东坊池,其池形似如意,有五个岛伸向池中,每岛有一酒坊。
(三)港 口 渔 歌
据清《庞志》所载:“港口镇在让塘东,踞浪澄塘之口,故名港口。”明代自
永乐以后,航海业特别发达。
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均从苏州刘家河口出发。这里也处
长江出海之口,往来船只频繁,大都停泊港口。入晚,山上秀色黛黛,河水波光粼粼,群舟灯火点点,渔夫水手在捕鱼行船之暇,山歌互答,引以为乐。确有诗情画意。故被古人列为八景之一。
(四)柴 场 牧 唱
柴场为河名,在恬庄镇北孙家角。河阳山在柴场南四、五里。旧时柴场塘畔遍植
杨柳科,盛夏之际,绿树成荫,绵延数里。那时耕牛为农家之宝,专有牧童放牧。农活之暇,耕牛下水休憩,牧童岸上歌唱,故谓柴场牧唱,又一景也。
柴场河阳城有二处,曰:南北柴场,是古代柴炭交贸之地。河以地名,牧唱即河阳山歌也。
(五)桑 岸 啼 鸠
桑岸,即桑岸上,在河阳桥东一里左右。相传古时这里遍植
桑树,人们以养蚕为副业。暮春三月,桑木吐绿,群莺争唱,斑鸠啼鸣,采桑少女,笑语盈盈,山歌四起。有天上人间之意境。
(六)莲 塘 游 鱼
莲塘有大小两个,均在河阳桥南。疑是明
御史钱岱之家池。据《钱岱传》记:“岱居河阳里,登
进士,授
广州市理刑,秩满,御史巡安
山东省。旋以老告养,归里林居。修饰池馆,度曲饮酒,对客谈燕,移日不厌。”池内遍植
莲藕,故取名莲塘。清中叶后,河阳里被毁。莲塘弃于野,成为鱼池。所产之鱼称“莲塘鱼”。为这里之筵席佳品。解放前莲塘属钱氏所有。解放后归公。
(七)松 林 落 照
相传,河阳山旧时漫山遍植
松树,林盛树密。永庆寺隐于万绿丛中,显得古朴幽深。每当
金乌西坠,霞光万道,沐浴青松,蔚为奇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东,河阳山沦陷,
日寇疑松林中有伏兵,在一次“清乡”中,将全山树木伐焚烧尽。从此河阳山满目疮,成为一座
光山县。解放后历年绿化,山上有青松成林,山麓广植桃树,盛产“
凤凰水蜜桃”,硕大汁蜜,为沙洲名产,远处眺望,郁郁葱葱。红墙黄瓦之古寺相映其间。
(八)精 舍 飘 幡
据
杨无恙考证:河阳里在元、明时有市集。明嘉靖前,有不少达官贵人,聚居于此。精舍便是指河阳里鳞次栉比之广厦而言。河阳里旧有高都督府及刘神庙,香火极盛,年年有庙会,热闹非凡。庙前有银杏树数棵,相传古时在银杏树旁竖有大旗杆,旗杆上挂有龙凤杏黄庙旗,迎风招展。故有“精舍飘幡”之说。今河阳里,高神庙刘神庙均已废,仅有四棵银杏树幸存。
历史评价
元明间,箸名诗人
杨维桢有一首游河阳山诗,从中可想见当年风光:
河阳山色画图开 绝壑悬崖亦壮哉
玉鱼金碗埋黄土 石兽丰碑长绿苔
独有恒恒丘陇在 秀峰相对读书台
二00一年四月,在河阳桥发现密集型的水井数十口,市博物馆清理了22口出土器物200余件,其中釉陶执壶42件、瓷碗62件、石杖2件、
绍圣通宝钱币4枚、瓷碗底有“东店”、“西舍”、“酒店”、“东店十郎”等字。在离地五十厘米处还发现一条宽2.5米的古街道,中间1.5米用宋代“香糕砖”铺设,两边各五十公分用乱石铺筑,这是宋代的古河阳遗址,证实这里明代以前是一个繁荣的集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