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州
赵红州
赵红州(1941年4月-1997年4月),温县人,中国著名科学学家、科学计量学家。1959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1964年毕业。1964年8月至10月,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出国班学习。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个人简历
1959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64年毕业。1964年8一10月, 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出国班学习。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10月一1972年8月,在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及中共中央政研室工作。
1972年8月一1974年8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罗山县干校劳动。
1974年8月一1982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助研。
1982年6月一198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
1985年12月一1987年7月,在中国科协科技培训研究中心工作,副研究员。
1987年7月—1997年,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作,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要贡献
赵红州先生是我国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界,一位极富创造性的人物,是该领域的先驱和学科带头人。
1974年,他在河南干校劳动期间,利用复旦大学学报发表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独立地发现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与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的研究不谋而合,即著名的“汤浅现象”(国内不如称为“红州现象”)。
1979年,他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科学家最佳年龄定律和科学劳动智力常数。这项工作得到了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的赞赏,并亲自作英语修饰,推荐发表在Scientometrics上。
1979年,他首次提出科学能力学的概念,出版了专著,并尝试建立大科学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受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等的肯定和赞扬。
1980年,他首次提出和建立了科学发现采掘模型,并按钱学森的指示,据此模型对室温下核聚变作出了科学学解释,成功地预测了凝聚态物理作为当代“回采科学”的近期突破性进展。这项成果受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马凯的赏识,并推荐发表在国际科学刊物上。
1986年,他首次发现科学知识的波谱结构,提出科学认识活动的“三极管模式”,解释了指数增长律,提出科研生产关系问题及其科研体制改革中的理论指导作用等等。
由于上述出色成就,他在1981年、1983年两次受普赖斯举荐,作为著名专家访问美国,出席科学规划和理解大自然的学术讨论会。此外,他还为开拓我国潜科学和领导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学术成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为此,他作为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先后被选入美国《马奎斯世界名人传》和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中。由于他在科学计量学和管理科学上的贡献,他被两家国际著名期刊Scientometrics和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管理学聘为国际编委,并赢得1993年度国际普赖斯科学计量学奖提名奖
赵先生发展和开拓了我国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诸如科学计量学、科学能力学、潜科学、领导科学、政治学学、社会物理学、科学文艺学等,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个人作品
他著有《科学能力学引论》、《大科学观》、《科学和革命》、《科学史数理分析》等专著,并主编、合著、合译著作十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 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河南师范大学梁立明教授曾对我国科学学研究会的两份会刊,作过论文作者统计分析,其研究表明,赵红州教授的论文产出名冠全国第一。
社会评价
下面是赵红州先生生前好友,冯之浚先生写的一首悼亡诗
哭红州
赵君红州 系吾挚友 多年奋力 耕耘不止
成绩斐然 积劳成疾 酿成顽症 丁丑三月
病疾山倒 住院四旬 妻女尽心 友朋尽力
回天乏力 四月九日 撒手人寰 归道山
英年早逝 年交往 形同手足 情笃谊长
痛哭红州 悲恸不已 自 度别曲 念之悼之
哭红州 学问深
泪千行 悟性强
生死两茫茫 三十年耕耘
苦酒伴凄凉 硕果甚辉煌
学苑英华一撒手 天公应悯才华溢
文坛惊悉皆悲伤 留住人间著书郎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主要贡献
个人作品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