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号中型坦克
纳粹德国二战中生产的中型坦克
四号中型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V)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持续生产的坦克,同时也是产量最多的一种,生产总数在8000辆以上。
1934年,在德军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影响下,德军开始重视装甲作战,四号坦克作为三号坦克的支援坦克被提上研制议程,最终采用克虏伯的设计方案。随着战争的进展,四号坦克逐渐成为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A、B、C、D、E、F(F1)、F2、G、H、J等十余种型号。每次型号的迭代都包含着装甲增强、火炮升级和动力系统等的改进。
四号坦克车体采用只有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舱三个部分的简单结构,长度约为6.65米,宽度为3.0米,高度为2.85米,战斗全重在22至25吨之间,根据不同的型号有所变化。装甲厚度从早期型号的30毫米增加到后期型号的80毫米,以提供更好的防护。最初装备的是75毫米KwK 37 L/24炮,后来升级为更强大的75毫米KwK40 L/43和L/48炮。动力系统使用迈巴赫HL 120 TRM发动机,输出功率为300马力,最高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采用交错式路轮和自阻尼板簧悬挂系统,提高了越野能力和行驶稳定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到终战期间,四号号坦克几乎无处不在,从波兰法国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北非到苏联平原都有它作战的踪迹。以四号号坦克底盘的所制造的各式车辆构成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核心,其髙度的发展潜力及可靠性贏得了“德国军马”的美誉。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1934年,德军做出了以两种坦克为主的未来装甲作战构想,一种坦克师是数量较多、搭载高初速火炮的坦克,据此研制出的后来的三号坦克;另一种则是搭载一门大口径火炮,以发射榴弹来支援步兵突破的火力支援型坦克,这种坦克就是四号坦克。由于德国境内桥梁负荷的限制,四号坦克的重量限制在24吨以下并且要求与三号坦克在零件方面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同年,德军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提出了日后被称为四号坦克的规格需求方案:重24吨、最高速度35千米/小时、安装1门短管大口径炮的坦克。
研制历程
1935年春天,克虏伯、莱茵金属、奔驰及MAN四家公司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克虏伯的原型车编号为VK2001/K,莱茵金属的原型车编号为VK2001/Rh,奔驰的原型车编号为VK2001/B,MAN的原型车编号为VK2001/MAN。由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恢复军备的限制,德军的新武器都是在保密的情况下开发研究,因此四号坦克是以BW(大队长车)原型车的名义进行测试的,测试后选中了克虏伯的设计,但因其交错式悬挂系统的问题未能解决,最后综合了其他几家的设计才最终诞生了四号坦克(制式武器编号:Sd.Kfzl61)。
生产历程
四号坦克初期型
四号坦克初期型A型是四号坦克系列第一种量产型,是由原型车衍生而来的,自1937年10月开始生产至1938年3月,一共只制造了35辆。最初制造时仍属保密阶段,直至1938年才正式对外公开。1938年4月开始生产B型,至该年9月为止,共生产了42辆。B型将车体前部装甲增厚至30毫米,并且换装300马力HL120TR发动机,车重17.7吨。紧接着9月便开始生产C型,至1939年为止,共生产134辆。C型将炮塔正面装甲增至30毫米,车重则提高至了20吨左右。D型则是自1939年10月开始生产,至1940年5月为止共生产了229辆。
四号坦克E型
四号坦克E型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闪击战中,10个装甲师中一共装备了278辆四号坦克。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它们提供的火力支援却非常有效。根据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证明了四号坦克良好的基础设计。但德军也发现,如果要使四号坦克能完全胜任对三号坦克的支援任务,就必须增强四号坦克的装甲防护。因此,自1940年9月开始生产的E型即加装额外的装甲板,使得正面装甲厚度达到50毫米以上,先前的A、B、C、D各型也都送回工厂改装,使其战斗能力达到E型的标准。E型采用了新式的驾驶观测窗和车长顶塔,重量增至21吨左右。至1941年4月停止生产,一共制造了233辆。
四号坦克F型、F2型、G型
F型是四号坦克系列第一种设计上供大量生产的型号。车体前部的装甲强化为整片式50毫米装甲,通讯员操作的机关枪改装在一球型枪座上,履带宽度由原先3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因此必须换装更大的主动轮、诱导轮,若干车体结构也进行了简化。就在F型进入生产线后不久,改进的F2型也相继推出,原先制造的F型则改称F1型,不过随后也改变至F2型的标准。F1型车重约22.3吨,F2型则提高至23.6号。生产期间至1942年3月结束。1942年出现的F2型,改变了四号坦克的角色,可以算是四号坦克的转折点。由于安装了炮口初速达990米/秒的75毫米43倍口径KwK-40坦克炮,使得四号坦克由原先的支援坦克一跃成为主战坦克。长炮身的KwK-40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击穿倾斜60度厚达90毫米的均质钢板。F2型的开发背景,主要是为了挽回非洲战场的劣势,当美制的M-3格兰特坦克于1942年运抵北非后,德军非洲军团的三号及四号坦克就渐居劣势,但是埃尔温·隆美尔一直未能拥有足够数量的F2型四号坦克来挽回北非的败局。四号坦克G型车重约23.6吨,自1942年4月开始生产,至1943年3月停止生产,一共制造了1250辆。G型与F型的差异并不大,主要是增强了装甲及改变了炮口制退器。先前制造的各型也纷纷送回工厂改装至G型的标准。
四号坦克H型、J型
四号坦克H型于1943年3月开始生产。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此车采用了强力的75毫米48倍径坦克炮。H型的车体正面装甲初期是采用焊接或额外加挂的30毫米装甲板,后期则是采用整片式85毫米装甲板;车重则增加到了25吨。到1944年5月停止生产为止,一共完成了3879辆,这是四号坦克系列中产量最大的一种。自1943年起,四号坦克为了防御成形装药反坦克武器的攻击,普遍在车体和炮塔周围加挂了软钢制的装甲板,并且德军各型坦克的装甲表面也涂上一种防磁涂料,用以防御磁性地雷及增强防护能力。到了战争末期,密织的钢丝板取代了原来的软钢板。这种改装除了提高四号坦克的防护力外,也使得四号坦克的外形看起比实际上大得多。先前制造的各型四号坦克除了送回工厂换装75毫米48倍径炮外,也陆续装上这种装甲。J型是四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自1944年3月开始生产,由于战情不利再加上盟军的空袭和原料不足,迫使J型的生产程序及构造都必需予以简化。炮塔旋转方式由电动改为手动,除去这些机械结构后的空间则加装油箱,车体外还可以再加挂一个额外的油箱,使得作战范围增至320公里左右,车重则仍维持25吨,自1944年夏天起还换装了更宽的履带。至1945年3月停止生产,一共制造了2251辆。
基本设计
车体结构
由于四号坦克型号繁杂,各型四号坦克之间性能上有若干差异。其战斗全重为18.4~25吨,因型号而异。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无线电员兼机枪手。A型的车长5.6米,车宽2.9米,车高2.65米。从总体布置上看,前部为驾驶舱和传动装置舱,驾驶员居左,无线电员兼机枪手居右,他们有各自的舱门。中部为战斗室,装75毫米火炮,车长席位于炮塔后部中央,炮长位于火炮左侧,装填手位于火炮右侧。炮塔侧面开有多个小舱门,便于补充弹药和乘员用手枪向外射击,但对炮塔的防护性有较大削弱。车体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变速器。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动力系统
四号坦克的力装置几经变化。A型为V型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230马力。B型为A型的功率提高型,最大功率增大到265马力。C型从第41辆开始,采用改进了点火装置的HL120TRM型汽油机,最大功率提高到300马力,这种动力装置一直用到J型。变速箱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200千米。
悬挂系统
四号坦克的悬挂系统为自阻尼板簧悬挂。由八个小车轮(470x75x660毫米)组成,每侧成对悬挂,安装在四个转向架组件上。小车轮由板簧装置悬挂。每个转向架轴之间的距离为500毫米。每侧还有四个回程滚轮(250x65x135毫米)。前部安装了两个驱动链轮(18齿),加强后的后车体安装了两个惰轮。最初生产的四号坦克上使用的履带宽360毫米,由高锰钢铸造,每侧有99个履带板,用销钉连接。该车辆的离地间隙为40厘米。对于一辆重达18吨(或17.3吨,取决于来源)的车辆来说,这种悬挂系统被认为是足够的,但在战争后期被证明是有问题的,因为后续升级增加了额外的重量。
武器系统
主炮
四号坦克主炮是一门低初速75毫米24倍径坦克炮,不过各型间的火炮身管长度有一定差异,A~F型为24倍口径的KwK37型火炮,F2型和部分G型为43倍口径的KWK40型火炮,G、H、J型为48倍口径的KwK40型火炮。身管加长的原因主要是从支援步兵作战和打坦克转变到反坦克作战。KwK37型火炮为立式炮闩,电击发装置,火炮的高低射界为负10度至正20度。
副武器
四号坦克的副武器最初只有一挺7.92毫米的MG-34通用机枪同轴机关枪,装在球形机枪座上,有负10度至正20度的高低射界。弹药基数为2500至3150发,因型号而异。D型开始为通讯员加装了一挺MG-34型机枪。
弹药
四号坦克所使用的弹种包括:高爆弹(65%)、穿甲弹(25%)和发烟弹(10%)。弹药基数:A型,122发;B至F型,80~87发。穿甲弹在2000米的射击距离上仅能击穿30毫米厚的钢装甲,威力明显不足,KWK40型43倍口径的火炮穿甲威力提高到98毫米(1000米距离)和63毫米(2000米距离)。KwK40型48倍口径的火炮穿甲威力更进一步提高到106毫米(1000米距离)和64毫米(2000米距离)。由于炮弹的重量较轻,远距离上的速度下降快,威力大减,因此,四号坦克多用于近距离上攻击对方坦克。
瞄准装置
四号坦克的瞄准装置为望远镜式,倍率为2.5倍,视场为24度。
防护设计
四号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式结构。各型四号坦克的装甲是不断加厚的。初期型A型装甲很薄弱,因此B型将车体前部装甲增厚至30毫米,C型将炮塔正面装甲增至30毫米,D型将侧面及后部装甲增强至20毫米,E型又加装额外的装甲板,使得正面装甲厚度达到50毫米以上。自1943年起,四号坦克为了防御成形装药反坦克武器的攻击,普遍在车体和炮塔周围加挂了软钢制的装甲板,并且德军各型坦克的装甲表面也涂上一种防磁涂料,用以防御磁性地雷及增强防护能力。到了战争末期,密织的钢丝板取代了原来的软钢板。这种改装除了提高四号坦克的防护力外,也使得四号坦克的外形看起比实际上大得多。先前制造的各型四号坦克除了送回工厂换装75毫米48倍径炮外,也陆续装上这种装甲。到了H型,坦克前装甲厚度达到了80毫米,侧面为30毫米,后部为20毫米,炮塔的正面为50毫米,侧面和后部为30毫米,顶部为10毫米。在履带两侧也加装了侧裙板,炮塔侧后部则加装了护板,使防护性能更加提高。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38年1月四号坦克初期型A型开始装备于德军部队,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时,德军出动了211辆四号A、B、C型坦克。德军将当时生产出来的所有四型坦克倾巢出动。战斗中,德军共损失了19辆四号坦克,和作为主力的一号和二号坦克相比,四号坦克的损失率是最低的。这充分显示了四号坦克防护性较好的巨大优势。在随后的闪击西欧和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作战中,四号坦克逐渐成为主力坦克,发挥出强大的突击威力。四号坦克E型则在德军1940年入侵法国的闪击战中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支援。之后,德军为挽回在非洲战场的劣势,投入了专门为此研制的四号坦克F2型,但由于数量不够依然未能挽回北非的败局。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西班牙及士耳其也获得了若干四号坦克。战后,约200辆左右的四号坦克连同三号突击炮被送给叙利亚约旦等国,一直使用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以色列缴获的四号坦克被认为是最后一辆仍在服役的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参战数量及损失数量
衍生型号
A型
A型自1937年10月开始生产至1938年3月,一共只制造了35辆。A型基本上为之后型号的四号战车设定了设计标准,装载的是V型12缸250马力的迈巴赫HL108R型液冷式犮动机,武器是75毫米主炮,采用短管、低速设计,发射高爆弹作为主要武器以及穿甲弹
B型
B型于1938年问世,配备了改讲后的迈巴赫发动机并配备了新型的SSG75变速器。由于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了30毫米,导致坦克的重量增加从而导致性能有所下降。1938年4月至9月,德国陆军订购了45辆B型,但由于材料短缺,实际交付的只有42辆。
C型
C型于1938年9月开始生产,取代了B型,C型与其前身基本相似,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位于车首的7.92毫米机关枪,而是采用了观察窗和手枪射击口。它的主炮仍是75毫米短管低速武器。截至1939年8月,仅生产了134辆C型号。
D型
D型自1939年10月开始生产,至1940年5月共生产了229辆。D型将坦克侧面及后部装甲增强至20毫米,并为通讯员加装了一挺MG-34通用机枪型机枪。此外D型还改用了HL120TRM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42公里/小时。车重约20吨。
E型
E型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闪击战中,10个装甲师中一共装备了278辆四号坦克。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它们提供的火力支援却非常有效。根据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证明了四号坦克良好的基础设计。但德军也发现,如果要使四号坦克能完全胜任对三号坦克的支援任务,就必须增强四号坦克的装甲防护。因此,自1940年9月开始生产的E型即加装额外的装甲板,使得正面装甲厚度达到50毫米以上,先前的A、B、C、D各型也都送回工厂改装,使其战斗能力达到E型的标准。E型采用了新式的驾驶观测窗和车长顶塔,重量增至21吨左右。至1941年4月停止生产,一共制造了233辆。
F1和F2型
F型是四号坦克系列第一种设计上供大量生产的型号。车体前部的装甲强化为整片式50毫米装甲,通讯员操作的机关枪改装在一个球型枪座上,履带宽度由原先3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因此必须换装更大的主动轮、诱导轮,若干车体结构也进行了简化。就在F型进入生产线后不久,改进的F2型也相继推出,原先制造的F型则改称F1型,不过随后也改变至F2型的标准。F1型车重约22.3吨,F2型则提高至23.6号。生产期间至1942年3月结束。1942年出现的F2型,改变了四号坦克的角色,可以算是四号坦克的转折点。由于安装了炮口初速达990米/秒的75毫米43倍口径KwK-40坦克炮,使得四号坦克由原先的支援坦克一跃成为主战坦克。长炮身的KwK-40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击穿倾斜60度厚达90毫米的均质钢板。F2型的开发背景,主要是为了挽回非洲战场的劣势,当美制的M-3格兰特坦克于1942年运抵北非后,德军非洲军团的三号及四号坦克就渐居劣势,但是埃尔温·隆美尔一直未能拥有足够数量的F2型四号坦克来挽回北非的败局。四号坦克G型车重约23.吨,自1942年4月开始生产,至1943年3月停止生产,一共制造了1250辆。
G型
G型与F型的差异并不大,主要是增强了装甲及改变了炮口制退器。先前制造的各型也纷纷送回工厂改装至G型的标准。
H型
H型于1943年3月开始生产。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此车采用了强力的75毫米48倍径坦克炮。H型的车体正面装甲初期是采用焊接或额外加挂的30毫米装甲板,后期则是采用整片式85毫米装甲板;车重则增加到了25吨。到1944年5月停止生产为止,一共完成了3879辆,这是四号坦克系列中产量最大的一种。
J型
J型是四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自1944年3月开始生产,由于战情不利再加上盟军的空袭和原料不足,迫使J型的生产程序及构造都必需予以简化。炮塔旋转方式由电动改为手动,除去这些机械结构后的空间则加装油箱,车体外还可以再加挂一个额外的油箱,使得作战范围增至320公里左右,车重则仍维持25吨,自1944年夏天起还换装了更宽的履带。至1945年3月停止生产,一共制造了2251辆。
四号突击炮
四号突击炮大抵采用IV号坦克H或J型的底盘,搭载一门75毫米StuK突击加农炮。早期型的上层结构大致类似三号突击炮G型(Sd.Kfz 142/1),后期生产型则加装了称为“猪头”的防盾。大部分四号突击炮都敷有防磁涂料,后期还在车顶上加装一挺遥控的机枪。正面装甲厚度超过80毫米,在驾驶室前部更达到100毫米。到德国投降前共生产超过1000辆。乘员4人,车重23吨。
“灰熊”突击坦克
早期的灰熊坦克采用四号坦克F型和G型的底盘,在高起的上层结构安置了采用球形炮轴的大型榴弹炮。为了增强装甲防护力,其正面装甲厚达100毫米,侧面装甲也有70毫米。早期型的驾驶窗有一个和虎式坦克相同的滑动罩子,中期型加装了一挺机枪,而取消了原来的驾驶窗,驾驶员则使用一具驾驶室顶上的潜望镜来驾驶。后期生产型大都采用四号坦克H和J型的底盘并在车体左前方装设了一挺机枪,上层结构的正面装甲改成两片式而非以前的整片式。乘员5人,坦克重约28.2吨。
四号坦克架桥车
1940年2月至5月德国用四号坦克C型和D型底盘生产了20辆架桥车,为了突破常备防御工事工兵提出需要一种大型的装甲架桥车,由于早期使用的一号、二号坦克的底盘太小,限制了桥架的尺寸和用途。因此在1939年8月,4辆四号坦克C型的底盘被用于改装成架桥车。1940年1月17日的报告表明,到3月底将有12辆架桥车完成。有2辆在2月交付,剩下10辆4月交付。这些车辆4月底进行了演示,有两辆车搭载的桥架是克虏伯公司的设计,其它用的是玛格鲁斯公司的设计。前者使用一付向前的吊架用以展开桥梁,后者是让桥梁向前水平滑动,越过障碍物。随着装甲师数量的增加,军方下达了新的订单,用60辆四号坦克底盘改装成架桥车,初的12辆定于1940年交付,后48辆计划以每月4量的速度生产。通过在法国和低地国家作战中取得的教训,在生产了20辆之后,剩余架桥车的生产被取消。后来,15辆架桥车又被改回四型坦克。这些坦克架桥车曾在第1、2、3、5和第10装甲师服役。
四号坦克歼击车
四号坦克歼击车采用了四号坦克H型和J型的底盘,其前装甲经过了重新设计,采用了倾斜装甲,厚度、重量都大幅增加。和传统的主战坦克一专多能不同,号坦克歼击车就是为了打击敌方坦克而设计的,该车保持了四号坦克底盘原有的动力机构,最大速度虽然有40干米/时,但由于没有炮塔,要依靠履带来转向,所以机动性一般。早期的四号坦克歼击车装备了42倍径75毫米口径的主炮,后期被70倍径的主炮所取代,威力等同黑豹坦克。
“旋风”自行高射炮
“旋风”自行高炮是用从前线返回大修的四号坦克底盘改进而来的,用来补充“四轮马车”型高炮产量的不足。在1944年秋天,由于20毫米炮性能不如37毫米炮,“旋风”自行高射炮因此停产。“旋风”自行高炮将四号坦克原来的炮塔拆除,换上一个安装了20毫米FlaK38型高炮的敞开式炮塔。由于此高射炮所利用的底盘种类很多,从早期的F型到G型底盘都有,所以部分车辆仅有50毫米前装甲板。该车主要装备给装甲师的坦克团属防空排。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88毫米反坦克炮,最初是由牵引车拖运,为提高机动能力后来将其安装在四号坦克的底盘上,使其能够自动推进,其主要部分是四号坦克底盘和一门88毫米炮。公路行驶时速达40公里,越野时速24公里,其88毫米炮能穿透较厚的装甲。由于“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车身太高,将近3米,且装甲采用的是未经硬化处理的钢板,质量劣,又只有20毫米左右厚,所以战地生存力差。德国在生产了473 辆后就改变了生产线。
“野蜂”自行榴弹炮和“野蜂”弹药运载车
“野蜂”自行榴弹炮的诞生是由于德国装甲部队急需一种全履带、有装甲防护的自行榴弹炮,为军队提供及时的火力援助。最初,军械部门提出的是在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底盘上安装105毫米的LEFH17型榴弹炮的方案,并研制了样车。由于二号坦克底盘安装的是轻型榴弹炮,军方又决定改在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底盘上安装口径更大的150毫米榴弹炮,还委托阿尔凯特公司为150毫米榴弹炮研制新车,并在1943年10月拿出样车并为希特勒做了展示。由于德国军方准备研制一种新型自行火炮专用底盘,“野蜂”自行榴弹炮只是新底盘研制成功前的一种过渡方案。此外,德军在相同的底盘上还生产了157辆“野蜂”弹药运载车,与“野蜂”自行火炮一同作战。“野蜂”弹药运载车由自行榴弹炮改进而成,用一块装甲板挡住了撒走火炮后防盾上留下的缺口,并安装了弹药架,但也因此导致向车内补弹比较麻烦。
“野蜂”弹药运载车使用了加长的四号坦克底盘,发动机前移到了车体中部。虽然保留了原有的悬挂系统,但调整了悬挂组件的间距。行进装置基本同四号坦克一样,采用了三号坦克的主动轮。战斗室四周都有装甲保护,可防子弹和炮弹碎片,顶部开放。在1944年初生产的“野蜂”弹药运载车车体左前部有一个小的驾驶室。由于150毫米炮装在发动机室上部,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设计仰角。该车主要装备装甲兵营的重型火炮群,首次投入实战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中。
总体评价
四号坦克在设计和性能上经历了多次改进,从最初的步兵支援坦克逐渐演变为主力中型坦克之一。它最初装备的是24倍口径的75毫米短管炮,主要对付非装甲目标,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为了应对苏联的T-34和KV-1坦克,四号坦克开始换装长管75毫米炮,增强了其反坦克能力。在防护方面,四号坦克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设计,但德国苏德战争中受到T-34坦克倾斜装甲设计的影响,开始在其他战车上采用倾斜装甲,尽管四号坦克由于尺寸限制,主要通过附加装甲来增强防护。四号坦克的衍生型号也非常多,包括四号坦克歼击车和其他自行火炮等。这些衍生型号利用了四号坦克的底盘,进行了不同的设计改进以适应不同的战场需求。总体而言,四号坦克是一款多用途且性能均衡的坦克,虽然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限制,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证明了它是一款成功的设计。
参考资料
..2024-08-01
Panzerkampfwagen IV .tanks-encyclopedia.2024-07-29
PzKpfw IV Ausf. C.onwar.2024-07-29
PzKpfw IV Ausf. D.onwar.2024-07-29
PzKpfw IV Ausf. F.onwar.2024-07-29
PzKpfw IV Ausf. G.onwar.2024-07-29
PzKpfw IV Ausf. H.onwar.2024-07-29
PzKpfw IV Ausf. J.onwar.2024-07-29
SdKfz 161 Panzer IV Medium Tank.militaryfactory.2024-07-2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四号坦克初期型
四号坦克E型
四号坦克F型、F2型、G型
四号坦克H型、J型
基本设计
车体结构
动力系统
悬挂系统
武器系统
主炮
副武器
弹药
瞄准装置
防护设计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四号坦克参战数量及损失数量
衍生型号
A型
B型
C型
D型
E型
F1和F2型
G型
H型
J型
四号突击炮
“灰熊”突击坦克
四号坦克架桥车
四号坦克歼击车
“旋风”自行高射炮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野蜂”自行榴弹炮和“野蜂”弹药运载车
总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