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彩(1888-1939),原籍直隶(今
河北省)
高阳县河西村,是
中原地区北方昆弋班的著名艺人。他自幼加入当地丝弦子弟会,后来成为昆弋庆长班的一员,并专注于武旦表演。他的艺术生涯涵盖了多个地区,包括京南乡村、北京、
天津市等地,并且在日本也有过演出。除了表演外,他还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
昆曲艺术家。
马凤彩出生于1888年,成长于直隶省高阳县河西村的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在童年时期便加入了当地的丝弦子弟会,开始接触戏曲艺术。1905年,他正式成为了昆弋庆长班的一份子,在那里跟随陈之学习昆旦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转向专攻武旦,并开始了在京南乡村地区的演出活动。
1911年,马凤彩与其他几位合伙人
共同出资购买了戏箱,组建了荣庆昆弋社。这个剧团最初在正定府和
保定府的各个县份进行了广泛的演出。1918年,荣庆社迁至北京,在天乐园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其中马凤彩与
侯益隆合作出演了《通天犀》。同年夏天,他们首次前往
天津市,在广东会馆上演了《
青石山》,并由马凤彩饰演青蛇一角。在此期间,他还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剧目《天罡阵》,并将这一剧目的技巧传授给了弟子吴祥珍。此外,他在《
快活林》一剧中扮演蒋妻,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舞台技巧——能够踢翻桌子。
随着荣庆社在北京的发展,由于缺少小生演员,马凤彩开始向赵子敬学习小生表演,并与
韩世昌搭档演出多部生旦戏。1919年,他陪同韩世昌前往
上海市,在
桂花大花丹桂舞台为后者配戏。在荣庆社,他还参与了多种文武小生戏的演出,如《连环记》、《
长生殿》、《
玉簪记》、《霞笺记》以及《
断桥》等。1920年,他曾受邀加入束鹿祥庆社,教授戏剧,之后返回荣庆社。
1923年,马凤彩与韩世昌等人合作排演了《金雀记》和《钗钏记》两出剧目。在教学方面,他也对荣庆社内的青年演员给予了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演技。1927年至1928年间,他收下了冯惠祥作为徒弟,教授她刀马旦的技艺。同时,他还曾在宝立社短暂工作,并将
庞世奇带回荣庆社继续深造。
1928年秋季,马凤彩随同
韩世昌远赴
日本,在
平安京、
大阪和东京等地进行了演出。在那里,他为韩世昌的《游园惊梦》和《佳期拷红》等剧目提供了出色的配戏。他还监督儿子
马祥麟的学习,使他不仅精通昆旦,还能胜任刀马旦和花旦的角色。1933年,马祥麟在
天津市的新欣舞台上获得了昆弋班后起之秀的美誉。
1934年,马凤彩与韩世昌一同带领荣庆社前往
太原市等地巡演。1935年,他们在天津的小广寒戏院登台献艺。1936年,荣庆社发生分裂后,马凤彩的儿子马祥麟与
侯永奎重新组成了荣庆社,并在京津两地继续演出。尽管年事已高,马凤彩仍然积极参与演出,只是更多地担任辅助角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马凤彩为了保护学生安全,不得不解散了荣庆社的
昆曲科班,并亲自护送学生们回家。最终,这位杰出的昆曲艺术家于1939年11月17日在家乡去世,享年52岁。
马凤彩擅长的武旦剧目丰富多样,包括《
打孟良》、《
祝家庄》、《棋盘会》、《火焰山》、《
百凉楼》和《
千里驹》等。在荣庆社入京后,由于缺乏小生演员,他转而学习小生表演,并与
韩世昌合作演出生旦戏。他还参与了多部文武小生戏的演出,如《连环记》、《
长生殿》、《
玉簪记》、《霞笺记》以及《
断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