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米罗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胡安·米罗(Joan Miró i Ferrà,发音:mi-ROH,mee-ROH,加泰罗尼亚语:[ʒuˈam miˈɾoj fəˈra];1893年4月20日 - 1983年12月25日)是一位出生于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画家、雕塑家和陶艺家。
人物生平
胡安·米罗的父亲是一位金匠和珠宝商。母亲出身于细木匠家庭。或许是由于父母两个家庭传统技能、工艺设计的影响,米罗自小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画画对于安静及敏感的小米罗来说,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但他性格内向,腼腆寡言,他的父母并不以为他会有很大出息。在他14岁时,他们把他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学习。然而,少年米罗给学校教员的印象是“罕见的愚莽”。后来他从美术学校退学。出于对家庭的责任,米罗17岁时当上一名商业职员。职员的职业让他抑郁不乐,加上工作劳累,第二年他患了重病。父亲把他送到蒙特洛伊镇附近的农村疗养,在这里,他可以俯瞰金色的海滩、粗犷的断岩、坚石叠成的农舍、环绕村落的橄榄树和葡萄园。这让米罗领略到荒凉山地的无穷魅力,感受到自然界花木迷人的韵味。这一段的疗养生活,对米罗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种先期的准备。
身体复元后,米罗回到巴塞罗那,他的家人同意他进入一所美术学校学习。同期,米罗又选修桑特·鲁克艺术团体开设的课程。该团体早先成员“新艺术”建筑师安托尼·戈蒂在建筑上的杰出创造性,激发了年轻的学生米罗的热情,给予米罗很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艺术团体,米罗结识了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乔恩·布拉兹和约瑟夫·劳伦斯·阿替格斯,他和他们终生保持往来。这个时候,米罗开始了绘画创作。
对于一个具有雄心大志的画家来说,巴塞罗那的天地太狭小了。经过艺术变革的巴黎,对米罗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1919年他终于离开家乡,首次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这个时期的巴黎艺术家荟萃,美术馆和博物馆珍品如云。但米罗是一个贫穷而并无盛名的青年画家,他的画在异国无法卖出,在巴黎他几乎天天挨饿。但首次的巴黎之行给他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许多艺术界朋友,特别是来自他祖国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买下了他的一张自画像,这幅自画像一直被珍藏着。经过毕加索的介绍,米罗结识了云集在这里的许多艺术家。
1925年,米罗参加了在皮埃尔美术馆举行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展览。从这之后,米罗的作品就被人们称为梦幻绘画。1929年10月,米罗与比拉·詹科莎结婚。妻子出身于一个古老家族,米罗一生都忠实于她。婚后,他们回到巴黎,住进一个小公寓。当时正值经济萧条,艺术家也都十分拮据,米罗只有在没有画室的情况下作画。两年后,在画家38岁时,女儿多萝娜在巴塞罗那出世,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从1930年起,米罗的作品定期在纽约等城市展出,他作为超现实主义领袖人物,在美国有很大影响。在世界画坛上,他的名望仅次于巴勃罗·毕加索。米罗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传达信息,用极自然的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他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感情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米罗不能回到他的故土西班牙。他动身去巴黎,在挪威附近的瓦兰吉维利一个诗意迷人的地方住了下来。那里的景色和自由飞翔的鸟儿感染了他,画家完成了《星座》组画。由于德军残酷轰炸,米罗又不得不带妻女乘火车逃难巴黎,而巴黎正面临着德军占领,画家只好逃回故乡。
二战终于结束,米罗结束了与世隔绝的日子,在1947年来到纽约。他在美国共呆了8个月,1948年从美国回到巴黎。回巴黎不久,人们为米罗举办了作品展览会,但他的作品卖出很少。一个画商买了米罗一批作品,其妻却懊悔痛哭,说“谁会来买这玩意,我们要破产了。”她没有想到,几年之后米罗的作品价格扶摇直上,若干倍数地增长。在他一生的创作题材中,夜空中的星星成了变幻无穷的永恒的符号,于是有人把他称为“星星王子”。
1979年,米罗获得了巴塞罗那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这位患有心力衰竭的艺术家于1983年12月25日在他位于马略卡岛帕尔马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他后来被安葬在巴塞罗那的蒙特惠奇公墓。
主要成就
米罗从小对大自然的风景非常热爱。画画对于安静及敏感的小米罗来说,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早年接触过许多前卫艺术家,如文森特·梵高、马蒂斯、巴勃罗·毕加索让-雅克·卢梭等人的作品,也尝试过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的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当然,这成功还得益于他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受到二维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以及罗马式教堂的壁画的影响。米罗的艺术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
颜色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在画面上被平涂成一个个的色块。看起来,这些画自由、轻快、无拘无束。但是,如果你认为它们是漫不经心一蹴而就的,那你就错了。它们其实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结合的结果。正如米罗自己所述,“当我画时,画在我的笔下会开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时,形式变成了一个女人或一只鸟儿的符号。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的,潜意识的。”但是,“第二阶段则是小心盘算。”因此,尽管米罗的画天真单纯,仿佛出自儿童之手,但它们绝没有儿童画的稚拙感,它们是缜密思考后的流畅活泼。他的艺术代表了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其超现实主义作品主题来源于记忆和梦境,即有机的超现实主义。带有怪异和幽默的特征,包括扭曲的形体和古怪的几何结构。他企图要毁灭理性和逻辑的主宰,把无意识和非逻辑心灵的冲力从中解放出来,且探测不可见领域和视觉世界的奥秘。米罗后来把形体和结构抽象为点、线和爆发的色彩。米罗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往往人见人爱。
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构,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卓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他的有机化合物和野兽,甚至他那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使我们觉得比我们日常所见更为真实。
米罗是非常多产的,画风始终如一而又多样变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难。早期作品受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巴勃罗·毕加索及野兽派画家的影响,作品或带有极为精雅的色彩和线条的运动,或具有立体主义的作风。1928年他访问了荷兰,受到荷兰少有的几个大师的影响。他制作了一系列的绘画,题名为荷兰的室内,那是从真实到幻想变形的实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米罗就定居在帕尔马·德·马略卡。在与战争隔绝的年月里,他需要沉思和重新评价一切,这促使他阅读了一些神秘文学作品,并且聆听沃尔夫冈·莫扎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到了1942年,他制作了一些标题为星座的小幅水粉画,这些作品是他的最错综最抒情的构图,又恢复了他1920年代作品的优美和华丽。但是,艺术家这时所涉及的是飞翔和变形的构思,是他所瞑想的鸟儿迁徙、凤蝶总科群季节性的更替以及星座和银河的流动等变体画。这些星座画,于1945年在纽约的皮埃·马蒂斯美术馆展出,并促成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出现。从1930年开始,米罗已在纽约定期展出作品,除了巴勃罗·毕加索和马蒂斯之外,他比当代欧洲的任何大师都更为知名。作为超现实主义的有机抽象这一支派的领导人物,对年轻一辈美国画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人,当时正在摆脱社会现实主义和地方主义,寻找新的出路。
除绘画外,米罗也涉足其他领域,如蚀刻、平版画、水彩、蜡笔、拼贴画等。他的陶瓷雕刻作品尤其著名,例如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的两件巨大的陶瓷壁画,即1957年到1959年间创作的两项陶壁作品——太阳和月亮之壁。他还与加泰罗尼亚艺术家何塞普·罗约合作,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创作了一幅挂毯,这件作品在9·11袭击中遗失,是事件中丢失的最昂贵的艺术品之一。1981年,米罗的作品《太阳、月亮和一颗星》——后来更名为《米罗的芝加哥》——揭幕。这座大型混合媒介雕塑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户外,与另一座大型公共雕塑——《芝加哥的毕加索》——隔街相望。米罗在1967年创作了《太阳、月亮和一颗星》的青铜模型。该模型现存于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
创作特点
胡安·米罗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人生和艺术的情感系于蒙特罗奇、巴黎马略卡岛,之后还有纽约日本。米罗对蒙特罗奇和马略卡岛景色的依恋对他的创作很关键。他对乡土的情感和对日常物体、自然环境的兴趣是他探索技法和形式的背景音。米罗没有沾染学院气,他追求一种纯粹的、全球性的艺术,无法被归入任何一种运动或派别。他通过艺术表现了对周遭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强烈关切和反抗。这些冲突的力量使他创造出一种独特且极度个人化的语言,并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米罗广为人知的是其在纯色和有限元素的基础上创作的独特风格。米罗的画好玩、平易近人,而且永远有趣。他将女人、鸟和星星赋予象征意义,把它们变成充满色彩的形状。米罗从他身边获得的事物中创造并建立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与此同时,他能够激发那些与他相仿的,怀揣着开放和自由精神,且愿意共同进入该世界的人们的想象力。
米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这促使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材料:素描、绘画、雕刻、雕塑、陶瓷、纺织作品等。对米罗来说,从主流(绘画、雕塑)和非主流(剩余的其他形式)这种传统角度对艺术进行划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坚持探索不寻常且往往不稳定的材料。米罗的雕塑是纯粹的物体。物体(它的质地、它的材料、它的形式和它的功能)就相当于绘画中的符号。这些真实存在的事物变得有象征意义。其存在和实际作用仍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当它作为作品呈现时,所承载的意义就全然不同了。在绘画和雕刻中,形状往往变得紧凑而有力。通常是黑色的,这些人物形象吞噬了空间,几乎占据了整个表面,并凝聚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这个人物形象犹如一种混合物,在单一物质中吸收并结合了各种符号。
胡安·米罗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Catalonia)地区,他的艺术也因此扎根于加泰罗尼亚本地的文化基因。在米罗的作品中,可以找到Roca dels Moros出土的那些旧石器时代壁画形象最初的原始版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米罗形成了自己的第一种风格,明显地受到后印象派艺术家们的影响。之后,随着米罗与巴黎艺术家交往的增多,他开始创作一系列高度抽象化与象征性的作品。《Catalan Ladscape(The Hunter)》可以很好地代表米罗在20年代风格的确立,作品画面中可以看到由诸多基础几何图案及具体物品组成而成的体系,在这些体系中间,一些细而长的黑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仿佛暗示了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符号体系里可以看到米罗之后一直关注的几种元素:太阳,人体,眼睛,体毛,以及用抽象几何体代表的某种内在性的现象。
米罗大多数绘画一直采用的都是颜料在画布的浅薄涂抹,并且似乎刻意回避着厚涂的方法。这基本上意味着画布上展现的痕迹都是艺术家在一次连贯的行为中完成的,并不加以额外修补。米罗的创作注重通过使用绘画手法对于诗意和“Poetic Chance Procedures”(诗意的机会步骤)的捕捉。在形象的构建上,米罗一贯以线条构建的二维平面中的交叉作为逻辑来将形象分割成不同的色块,并将饱和度一致的颜料填充进这些空间之中组成色块。组成形象的这些色块与其明确的边界一起与背景的色块组成了完全不同的画面中的两个层面的逻辑。
米罗的风格被安德烈•布列东誉为“我们之中最出色的超现实主义者”,他的超现实主义标明了一条与石器时代绘画相连的,充满先锋性的,并且非常达达的创作思路。胡安·米罗对于绘画的出发点始终未曾改变,是一种对于诗意的非文字性探索。
人物评价
他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是被人们认为“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他的盛期、动物和某些象征性的物体,都采用单纯的线,色彩干净明亮,他似乎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世界,但不时地对这混乱的世界发出嘲讽的笑。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后世纪念
1975年6月正式开放的米罗美术馆是现代美术巨匠米罗所留下的珍贵遗产,米罗美术馆收藏了米罗绘画作品217幅,雕塑作品153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胡安·米罗 Joan Miró.豆瓣电影.2024-02-01
米罗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2024-05-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创作特点
人物评价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后世纪念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