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合乡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下辖乡
五合镇,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地处靖远县东北部,东与靖安乡相邻,南靠黄家山与平川区共和镇毗邻,西连东升镇,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332.94平方千米。
清代时期,归属陕西省道;1958年,成立五合公社;1983年,改为五合乡。2016年8月,五合乡撤乡建镇。截至2018年末,五合镇户籍人口为32993人。2020年6月,五合镇下辖14个行政村。
2011年,五合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2018年,五合镇有工业企业12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5个。
基本概况
五合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4度58分—105度11分左右,北纬36度4分—37度1分上下。东与靖安乡相邻,南靠黄家屲山与平川区毗邻,西与东升镇相倚,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源县接壤。境域南北长约27.4公里,东西宽约15.1公里,总面积约340.2平方公里。辖田窝、刘寨柯、野马涝、二道渠、杨寺、贾寨柯、白茨林、白塔、白崖河、大湾、朱寨柯、板尾、尚书淌14个行政村,72社,居民6375户,32554人,人口密度为95.7人/平方公里,占靖远县总人口7%,总人口居靖远县各乡镇第五位。五合乡居民汉族最多,占五合乡总人口的99%以上,回、藏、维等少数民族极少,占五合乡人口的比例不足1%。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元朝中期开始有人定居,清朝归属陕西省道。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贾寨柯区,管辖现在的五合、靖安县、东升三乡区域。1960年代撤区建公社,将邻近的五个小公社合并成五合公社,“五合”的地名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后成立五合乡,乡政府驻地始为贾寨柯,1994年迁到现驻地白茨林。
地理环境
五合乡处于兴堡子川中部,南部山谷纵横,北部地势平坦,海拔1700—2480米。五合乡全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200—300毫米,属于干旱半荒漠气候景观。总的气候特点是光照时间长,温度较低,温差大,蒸发量大,年日照时间为2700小时左右。五合乡植被稀疏,覆盖度低,干旱多风,地下水资源贫乏。五合乡山川分居,水旱结合,且地域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3.19亩,耕地面积居靖远县各乡镇第三位,其中水地6.3万亩,人均占水地1.9亩,居靖远县各乡镇第二位。五合乡粮播面积8.3万亩,粮食总产量19400吨,其中水地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总产量18300吨,粮食产量居靖远县各乡镇之首。
自然资源
五合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阳芋豇豆、枸杞和反季节蔬菜以及多种旱作小杂粮。以北柴胡、甘草、锁阳、地谷皮、麻黄为主的野生药材品种繁多,又引进了黄芪、菘蓝、当归等新品种,实现了多种类的人工种植。禽畜产品以鸡、羊、牛、猪为主,现已形成规模。矿产资源有煤、石灰岩瓷土、铁、锌、铜、金等。
农业发展
五合乡历届党委、政府为绘就小康蓝图都在积极出谋划策、深挖潜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五合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理思路、兴产业、育龙头、拓市场、活集镇、强基础、促和谐,团结和带领五合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把五合乡建设成为靖远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靖远县北部商贸流通集散地和靖远县小城镇建设示范基地的目标定位,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大奋斗目标,搞活中心商贸市场、建材专业市场、农产品收购销售市场三大专业市场,培育地膜洋芋、枸杞、蔬菜、粮食四大优势产业,实施小城镇建设、乡村道路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农村能源建设、扶贫攻坚五项重点工程,落实惠农富民、项目带动、城镇辐射、科学教育兴乡、文化活镇、依法治乡六项发展措施,推动五合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突出实施“112345”工程的工作重点,即办好一个示范点:就是白茨林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整体推动一个村:就是精心组织实施贾寨柯村整村推进项目。确保开通两条道路:一是积极协调配合开通了五—靖县乡道路;二是开通了刘寨—田窝乡村等级道路。争取实施三项重点工程:一是争取实施白塔村1.3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二是争取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三是大力实施劳务输转工程。着力壮大四大基地:即新发展枸杞基地6000亩;新发展地膜阳芋5000亩,使总面积达到2万亩;新发展订单蔬菜5000亩;依托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新推广小麦良种5000亩。不断引导培育五大龙头:一是培育壮大以商贸、建材两大市场为龙头的商贸 流通业;二是培育壮大以丰源面粉厂为龙头的优质面粉产业;三是培育壮大早熟洋芋销售龙头企业;四是引导培育脱水蔬菜产业;五是培育状大枸杞烘干加工业
五合乡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截止2007年末,五合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6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950万元,第二产业45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200万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80.81比5.23比13.96,固定资产投资420万元,乡财政总收入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8元。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五合乡是一个传统农业大乡,盛产小麦、阳芋、枸杞、豇豆等农作物,结合五合乡实际,在五合乡培育壮大以丰源面粉厂为龙头的优质面粉产业,投资300万元完成了生产大楼建设和年加工3.6万吨的先进生产线调试成功,已正式投入生产。培育壮大早熟洋芋销售龙头企业,仅2007年就成功吸引贵州省客商投资50万元新建占地10000平方米集住宿、餐饮、贮运、代办为一体的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培育脱水蔬菜加工,通过政策引导和多方协调,启动民间资本80万元,新建脱水蔬菜加工厂一家,年加工干品150吨。吸引县外资金400万元,建设牛奶初级产品加工厂,已进入设备购置和安置阶段。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合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饱受交通不便、水源缺乏、信息闭塞之苦。六十年代109线国道穿境而过,八十年代新电工程上水,二十一世纪初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设施和电视插转台、数字电视相继落户五合,高科技现代文明进入寻常百姓家。“道路通,百业兴”。勤劳淳朴的五合人民坚持整修乡村道路,不断改善乡村道路,乡村道路里程已达58公里,能承载4000台车辆运行,近30辆交通班车,朝发夕至。2007年,乡上积极配合和投入五——靖公路征地拆迁工程,同时自筹10万元新修并开通了刘寨柯——田窝乡村等级道路5公里。
社会事业
1、杏坛伟业,造福桑梓,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五合乡历来尊师重教,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有建校50周年占地面积5255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10平方米的靖远县五合中学(原五合中学)和建校32年占地面积4895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80平方米的贾寨柯中学两所完全独立中学和22所小学,至2007年9月,五合乡在职在编专任教师345人,在校生7931人,其中初中2479人,小学5057人,学前班395人,使学生初中不出乡,小学不离村。五合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巩固率99.5%,初中生入学率98.7%,巩固率97.2%,安全达到“普九”标准要求,高中生的入学率达到70%以上,并每年都有五、六十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全国各大学院校录取。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五合乡吸引社会捐资60万元,已开工建设贾寨柯初中图书馆综合大楼。
2、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五合乡医疗机构健全,有乡级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17张,有村级卫生所13所,医务人员32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乡服务所和31家诊所被确定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求医的贵的问题。计划生育事业取得较好的进展,至2007年9月,计划生育率为78.56%,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9.5‰以内。五合乡现有125户二女结扎户和14户独生子女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并办理养老储蓄,共投资45.36万元。2008年五合乡共发放低保金12.3万元,五保供养金8.3万元,向贫困灾民发放救灾面粉3980袋,计99500公斤,棉衣棉被90套(床),救灾衣物2000多件。
3、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五合乡重视文化体育事业,举行有一年一度的戏曲演出,两年一次的农民篮球运动会,并在每年的六一开展书画展和文艺演出,为五合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五合人热爱体育运动,更加喜爱篮球,村村都有球队。五合的农民篮球在靖远县都是很有名的,在靖远县比赛中多次取得较好的名次。五合人善办社火,每逢春节都要舞龙、舞狮、跑船、踩高跷等等。
名胜古迹
五合乡现有始建于清代的三清洞和苍龙山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处明代屯兵遗址“三角城”。结合五合乡实际情况,五合乡以文物旅游为辐射努力开发旅游事业,开发打造生态农业游和淘金探险游,现已初步实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农业发展
乡镇企业
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
名胜古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