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位于
长春市南湖之畔,成立于1948年,是一所具有实验性和示范性的全日制学校。学校设有四个校区,两所幼儿园,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843人和学生9300多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博士12人,硕士258人;特级教师7人,国家级、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14人,国家级、省级科研名校长和科研型教师27人。2017年11月,学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了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小学,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2018年03月,学校再次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小学百强榜小学榜,排名第12名。
学院概况
目前学校包括四个校区,两所幼儿园,总占地面积近17万平方米,教职工843人,学生9300多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博士(含在读)12人,硕士(含在读)258人;特级教师7人,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14人;国家、省、市级科研名校长、科研型教师27人。在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代附小人风雨兼程、同心戮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渐形成了“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颗明珠,
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地进行了开放式教育系列改革。“十五”期间,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的文化培育、物理环境改造为重点,更新了办学思想,改善了办学条件,创新了系列组织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学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开发校本课程,重建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了特色鲜明、适应学生需求的学科课程内容体系;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学校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弹性时间制度改革”,为我省、我国基础教育时间制度改革提供了新范式。进入“十二五”,学校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统整学校发展,全学科联动、全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各学科以中外课程比较研究与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不断创生教学单元内容,并着力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课堂教学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实现了从“共性”走向“个性”,从“整体划一”走向“关注差异”,从“教师传授”走向“多元对话”。
师资力量
学校按照“做人师,培优师,树名师”的培养目标,以三个“优师培养工程”为重点,加强教师校本培训,浓厚自主研究、对话交流的研究氛围。为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学校有计划地分批派送百余位教师赴
日本、
韩国、
新西兰、
英国、
加拿大、美国等地学习考察。几年来,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国际视野和鲜明个性风格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日益壮大。
办学理念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品质不断提升,培养的学生“有自信、兴趣广、视野宽、思维活、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后劲足”,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单位、
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吉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长春市人民满意学校、长春市三星级特色学校等称号,曾在吉林省百校联评中荣获第一名。
学校荣誉
2017年11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历任校长
郭靖君 1949——1951
王祝辰 1951——1952
乔国瑜 1952——1955
王培颖 1955——1959
1963——1965
麻凤鸣 1959——1960
高 虹 1960——1965
付亚宾 1965——1966
李诚忠 1966
郭锡启 1968——1969
1970——1978
邢远振 1978
李筱琳 1979——1997
孙跃军 1998——2001
熊 梅 2001——2014
于 伟 2014——至今
历任书记
孙瑞芬 1962——1966
李硕 1964——1966
葛桂珍 1978——1985
孙瑞芬 1986——1994
孙跃军 1994——1997
孙跃军 2002——2013
刘建飞 2013——至今
学校历史
公元1948年,历史的车轮翩然而至。
东北平原宁静的
松花江边,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此诞生。几间简旧平房、五十余名学童,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点燃一缕薪火。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薪火绵延不绝,伴随新中国前行之步伐,愈加蓬勃明丽。而今,
长春市南湖畔——原伪满洲国文教部旧址,历史的苦难与希望在此重合,当年一缕薪火早已洗尽征尘,焕发七十年积淀的燎原之势。
著名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王祝辰先生为东师附小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王培颖、
李筱琳、孙跃军、
熊梅等数代教育专家躬耕不辍,明确了“实验性、示范性”的办学方向,学校逐步确立起“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近年来,伴随国家整体教育改革,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力求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努力站在先贤肩头,在儿童教育的世界里看得更高,做得更实,走得更远。
任一国之未来全赖本国之少年,培育何样之少年必有何样未来之国。东师附小建校至今,为新中国培育的优秀少年数以万计。数代附小人勤勉勤恳,形成了地跨粤吉两省、幼小贯通、四校鼎立、九千学子、八百园丁的办学局面和规模,被誉为“全国基础教育的旗帜”。
任一历史悠久之学校,必为藏富之地。我校之富乃历代附小人厚积之底蕴,历代先辈以他们高尚之师德、高超之教艺、高蹈之品格,为今人所遗留、独属于我之附小精魂。
抚今必追昔。今日东师附小校史陈设之意,一以记录先贤功绩,再以启迪后学教思。我辈肩负振兴学校重任,必明承前启后之事理,不承前无以启后;不启后,前辈之功尽付东流。望后学明晓附小底蕴之传承,精神之流变,进而化为己有,用之于工作,则我附小勃然而兴矣!
学校发展变迁
1949年7月,东北大学员工子弟小学。
1960年7月,附小与附中合校,统称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1963年7月,吉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1966年7月,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73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80年8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98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校(繁荣校区)。
2008年12月,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中信校区)。
2008年12月,东师附小幼儿园。
2012年2月,东莞市凤岗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益田小学(益田校区)。
探索历程
“动的教学法”探索时期(1948-1955)
东北师大附小建校之初,即创建育人实验基地时期,首先进行的是以王祝辰校长为代表的“动的教学法”的尝试实验。王祝辰校长关于儿童天性、个性的阐述与实践,是附小有关儿童天性、个性等方面培养的理论源头。可以说东北师大附小能拥有今日的辉煌,实际上在王祝辰任校长时就铺好了“底色”。
王祝辰(1903-1966),
海城市人。北京民国大学本科毕业,
燕京大学研究生肄业,著名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曾先后在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等担任教授。
王祝辰校长,曾于美国教育家
约翰·杜威访问
沈阳市(今沈阳)时现场聆听了杜威的讲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影响。在长达40余年的小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生涯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动的教学法”理论体系。
王祝辰校长认为:儿童有动的本能,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辈从事教育者,便应当顺应或者利用儿童的这种自控力。基于这样的儿童观,提出了“动的教学法”,较为系统地阐释了
越南语、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法。在附小担任校长期间,完成了著作《
小学语文教学论》。
“教育体制”改革时期(1956——1978)
这一时期,学校改革探索的重心是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此间王培颖、高虹、李诚忠等历任校长先后进行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验”、“六岁儿童入学实验”、“九年一贯制”学制实验等尝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195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兴起。学校在总结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任校长王培颖带领学校,开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学校积极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先后办起了印刷厂、
被服厂、机械厂,还开辟了近30亩的小农园,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
六岁儿童入学实验。1960年开始,学校招收了两个班,进行六岁儿童入学 实验。实验班的语文、数学、使用学校自编教材,增设了外语课、劳动课、唱游课。1960年5月,学校被评为
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王培颖校长代表学校赴京参加文教群英会。
“九年一贯制”学制实验。1960年3月到1966年的六年间,在大学领导下,逐步探索尝试进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实验。1960年3月,九年一贯制实验班正式开学。1960年7月,附小与附中合并,统称“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虹同志任小学部校长,自此开始了“九年一贯制”学制实验的尝试。
同期,学校开始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写一手好字、讲好普通话,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当未来的小学教育专家。
“整体改革”实验时期(1978-2001)
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初,以
李筱琳、孙跃军校长为代表的领导班子,以“单科单项改革”为切入点,积累学校改革经验,逐步开始推进学校整体改革实验探索。
单科单项改革实验。1978年至1986年,李筱琳校长带领学校教师,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探索。1980年,进行了引入
日本“新算术”实验;1982年开始进行“少先队爱国主义系列化教育”实验;1983年开始“改革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评定”实验;1984年进行“培养识字能力、读说写提前起步”实验;1985年开始进行“运用数学彩条学具”实验。
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实验。1986年,学校着手推行“整体改革实验”,制定了《整体改革实验规划》,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前提,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课外活动、学校管理、教育评估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尝试。
1989年,学校制定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实验方案》,开始进行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的实验。
小主人教育整体改革实验。1994年,学校在总结前两轮整体改革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小主人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人翁责任感以及适应能力、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学生教育目标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一时期,
李筱琳校长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党委书记孙瑞芬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8年,孙跃军同志担任附小校长,主持实施“小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学校积极探索社会转型期办学体制改革,同年创建了东北师大附小分校。
“开放式学校”构建时期(2001——2014)
进入到21世纪,学校领导班子在时任校长
熊梅博士带领下,绘制了构建“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宏伟蓝图,挑战“封闭、单一、固化、线性、被动”传统学校特征,创设“开放、多元、弹性、自主、个性”教育环境及教育要素,开始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学校累积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省级研究项目7项、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项目19项,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逐渐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校。
建设国内首座开放式教学楼。学校以新校舍重建为契机,设计建造了国内第一座开放式教学楼,于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开放式教学楼采取“走廊扩张”的建筑风格,借助多样而弹性的设计,扩大普通教室面积,设置专业教室,促进普通教室、专业教室、走廊之间的联通与整合,配置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与成长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伴随着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学校于2002年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创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历经三个阶段:分别以“南湖的学习”、 “儿童与生活世界”、 “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通过各主题把学习探究的内容联结起来,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方法、获取并应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2014年7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东北师大附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荣获首届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与研究。进入“十一五”,学校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依托,进行了学校课程的系统变革,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全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了特色鲜明、适应学生需求的学科课程内容体系。此阶段学校累计在教育类CSSCI级、国家级杂志发表各类论文21篇,省级以上论文百余篇,在国内课程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先后编写和出版了多样化的校本教材及研究成果50余种,合计约400万字。撰写的专著《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先后被评为
东北师范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
特等奖,
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
三等奖。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还催生了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弹性时间制度改革”,实行长短课时结合制、四个学期四个假期制度等,为我省、我国基础教育时间制度改革提供了新范式。创设了学科委员会制度、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同时引导学科结合实际,自主自律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更大范围内总结和交流学校的研究成果。
推进个性化教学改革实验。2011年,学校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以“珍视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为价值理念,思考如何在现代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改变“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同步性教学的弊端。学校通过比较研究与行动研究的路径,推进了个性化教学改革试验:以教材单元开发为创新点,以学科委员会骨干团队为主体,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单元结构,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各个学科不断创生教学单元内容,
课堂教学呈现了崭新的面貌。
“率性教育”探索时期(2014——至今)
确立“率性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2014年8月,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于伟教授出任东北师大附小校长。于伟校长梳理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成果,从中国第一部教育哲学著作《
中庸》中的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得以启发,提出“率性教育”,明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社会性,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培育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公民。“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东北师大附小成立以来坚持的“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儿童观的总结与继承,必将成就学校未来的事业之途,引领学校走向新的发展征程。
“率性教育”的思想正在转变成为学校的实践。
教育实践探索。学校以校级活动、年级活动、学生自主活动等不同层面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入原生态、
大数据的研究思路,探索在教育活动中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依据学生心理阶段特征设置的系列“校节”活动,特色班集体的建设展示活动,基于兴趣、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学生自主创办的几十个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的少先队活动,组成了一幅幅阳光向上、个性飞扬、率性发展的学生成长画卷。
教学实践探索。在原有的个性化教学特征、实践模式、课堂组织结构、单元开发流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学校强调以心理学相关知识做支撑,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依据,深入探究学生个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及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课堂教学正在从“共性”走向“个性”,从“整体划一”走向“关注差异”,从“教师传授”走向“多元对话”。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过,教育是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始终离不开人的主动发展、自由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育学、心理学及
神经科学的发展都为教育发展注入了一股向上的力量,基于人的本性、基于人的个性,指向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半世校史未如烟,史海钩沉几经年。
承继过往循大道,率性之魂铸新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