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均远,1939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
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院、
斯德哥尔摩大学和
台湾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与
侯先光等共同荣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现任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选举委员等职。
人物经历
陈均远193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0年毕业于
西北大学,1960年进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从实习生到研究员干了四十多年。1987年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1982—1983年任
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院客座教授,1989年—1990年任
斯德哥尔摩大学特级客座研究员,1990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4年在中国云南
澄江市发现了古生物化石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澄江的化石群进行发掘和研究,证明了地球上确实存在寒武纪大爆发,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是存在生物大爆发的重要证据,揭示了多彩多姿的寒武纪大爆发动物世界,这被称为20世纪的惊人发现,从而对生命的演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上发表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以及陈均远的研究成果,轰动了整个古生界,国际上最权威的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两大学术杂志对此共发表了9篇专评。近些年来,陈均远出版著作6部,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14篇,有37篇论文被SCI收录,有关成果列入“BiologicalScience”(生命科学)“Cell,EmbryosAndEvolution”、(
细胞、胚胎与演化)“HumanEvolution:ANeuropsycholgicalPerspective”(人类演化神经生理学展望)和“TheEvolutionRevolution”(演化革命)
教科书、百科全书和国际知名科学读物。他的研究成果199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199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新闻,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所获奖项
1987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中科院自然科学
二等奖(1986),一等奖(1991)和
特等奖(1997),1997年度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3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8年
南京市十大
科技成果奖。
人物成就
作品
先后发表研究论著100余篇,其中《
科学》4篇,《
自然》2篇,专著10部。曾长期从事足类化石的研究,近十年主要从事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的研究。1999年在《Nature》上发表的
海口虫的发现,为
脊椎动物起源于
寒武纪提供了证据;与李家维合作发现5.8亿年前瓮安
磷酸盐化海绵及其胚胎,打开了通向地球生命一个关键时期的窗口。
科学发现
生命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至少有35亿年的历程。在人们追溯生命历史的时期发现,在
地球诞生的初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然而到了寒武纪(约5.3亿年前),地球上突然暄闹起来,生物门类和数量像
氢弹爆炸似地散布开来,这爆炸式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200万年,而证明大爆炸的证据就在澄江。
澄江市,位于我国
云南省昆明市东北约50公里处,一个美丽的高原深水湖——
抚仙湖畔的一座小县城。1984年古生物学家
侯先光教授在澄江发现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动物化石群,而且保存完好。从那时起,这里就吸引了众多的地质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前往考察研究的人络绎不绝。吸引他们的是发现于距今约5.3亿年前的
寒武纪地层中的千姿百态的多门类生物化石。
而此时的陈均远正在
加拿大落叽山脉参与寒武纪中期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群的挖掘工作,布尔吉斯页岩被称为古生物天堂,陈均远当年在接受加拿大CBC采访时,当被问到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天堂时,陈均远就大胆预言道:中国地质结构复杂,有可能会发现类似的古生物化石群。1984年,就在
澄江市发现保存特点相类似的寒武纪化石群,当接到
侯先光共同参与发掘研究的邀请时,有几十年从事古生物研究经验和学识的陈均远预感到在澄江会有大的发现和突破,他对自己说要去就要干出大贡献,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让他毅然放下在
加拿大的工作,立即投入到澄江帽天山的动物古化石群的发掘工作。
陈均远和他的科研小组经过五年时间,对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现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动物的门类都在
寒武纪早期这一时期快速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生命形状同今天的生物已经很相近,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动物的多样性就已经建立。
澄江市发现的这些古生物化石不仅保存了生物骨骼,还保存了表皮、眼睛、肠胃、神经等各种软组织,生动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并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了
查尔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局限性。
1989年,陈均远在《生物学报》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塞拉赫教授评价说:你们的发现好像是从外星传来的消息,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Nature(自然)杂志等世界学术界一流期刊用封面刊登
澄江市古化石群,并介绍陈均远的科研学术成果,《
时代周刊》、Discovery(发现)和
德国的“明镜周刊”分别发表了题为“演化大霹雳”“东方的神秘”、“挑战
查尔斯·达尔文”和“
脊索动物门起源”对澄江动物群进行了报导。他在
瑞典做科普讲座时,瑞典日报用整版刊登他的彩照,介绍他的成就,1991年《
纽约时报》评论澄江化石群的发现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为了探索
脊椎动物的起源,1995年起,陈均远研究员采集了300多块
海口虫化石标本,并和
美国脊椎动物专家J.Mallatt教授开展了系统分支生物学的研究,先后与
台湾清华大学细胞生物学家李家维、美国
文昌鱼专家N.Holland合作,陆续发现海口虫有原脊椎、上下唇、嗅觉神经、视觉神经、鼻孔、肌肉纤维和腹部肌肉等重要的解剖学构造。证明海口虫是一种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类型生物,不仅为
查尔斯·达尔文的生物有中间型过渡提供了依据,也为人类解开脊椎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科学的实证。
陈均远在研究
海口虫中发现,海口虫虽无脊椎仍属于
脊椎动物,和传统区分脊椎动物的标准有冲突,陈均远等提出了“神经脊椎动物”的新概念,把有无神经脊作为区分无脊椎与脊椎动物的关键特征,改变了过去科学界以有脊椎骨作为脊椎动物的传统分类方法,这一学术成果再次震惊国际学术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美国研究脊椎动物起源的著名学者B.G.Northcutt评论说:这是20年以来脊椎动物起源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地理》杂志、Nature(自然)杂志等都公开发表了陈均远的成果,并给予高度评价。
1998年,陈均远又在
贵州省的瓮安发现了5.8亿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
细胞海绵及其胚胎化石,又一次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