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作者吴见思,清代康熙江苏武进人。对《史记》纪传文学艺术特色的评论,有其独到见解,尽管没有摆脱评点派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今天看来,吴见思评点《史记》,既有阅读方法的提示,又有对《史记》艺术魅力的鉴赏,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内容梗概
《史记论文》,作者吴见思,清代康熙年间江苏武进人。作者在世时,此书未能镂版印刷。他曾对友人吴兴祚说:“是一生苦心所寄,愿镂版行之。”(《史记论文序》)吴兴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此书写了序,而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方由桂垣书局刊印发行。
吴见思对《史记》的研究,虽然没有摆脱评点派研究方法的局限,但对《史记》纪传文学艺术特色的评论,有其独到见解。他评论整部《史记》的文学特点,概括地说:“《史记》一书,以参差错落、穿插变化为奇,而笔法句法,绝无一律。”(《史记·五帝本纪》论文)他对《史记》一百三十篇的每篇文学艺术特色,多能作简要的评论。比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及其汇集前人一鳞半爪随感式的议论文字,更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至今,此书对研究《史记》纪传文学的艺术成就,仍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吴见思,武进区人,字齐贤。著有《杜诗论文》、《杜诗论事》、《史记论文》(《武进阳湖合志·艺文志》)。根据《史记论文》书后万树的跋文可知,吴见思博闻广识,论古能自出手眼,识解独高,与吴门金圣叹齐名,两人之间的相互往也很多。清人廖燕在“金圣叹先生传”中说,“先生(指金圣叹)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由此可见,吴见思在创作《史记论文》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金圣叹的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大约是亦师亦友。
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吴见思的史料不多,《江苏艺文志》常州卷载吴见思生于1621年,卒于1680年,不知出于何处。但细考史实,《江苏艺文志》的说法似乎不太准确。
吴见思康熙壬子年(1672)《杜诗论文》自序云:“今且五十,见解不益进”。如果是1621年出生的话,到1672年应该已经52岁,而不是“今且五十”。所以,根据吴见思的自序,他的生年应在1621年以后。
至于卒年,《史记论文》的序跋中也有消息可寻。吴兴祚康熙二十五年(1686)《史记论文序》云:“(余)乃自江左携(《史记论文》)而入岷、移粤,十载间皇皇几务,得以文籍娱悦之时绝少,不获校其抄本字画之讹,与钩勒句读之。及今丙寅之春,始订正终卷,微参己私,付之。”万树康熙丁卯年(1687)《史记论文跋》亦云:“(吴兴祚)谓门下万树等曰:‘此故人手泽也,余尝允所请,今忽忽十年,齐贤墓草宿矣。’”据此可知,从吴见思托稿,到吴兴祚康熙二十五年(1686)订正终卷,时间长达十年,其时吴见思已去世多年。所以,吴见思卒年应该在康熙十五至二十五年(1676-1686)间,而且没有活到康熙二十五年。
万树和吴兴祚都是吴见思的同时代人,他们的表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吴兴祚在《史记论文序》中还详细地记述了他造访晚年吴见思和吴见思以书稿相托的情形:“齐贤老生好学,至暮年不倦。余令梁溪时,特亲造其庐,观所著述,最后出此书(指《史记论文》书稿)见属曰:是一生苦心所寄,愿镂版行之。余悲其意而诺之。”
附带说一下,吴见思的祖父就是吴中行。吴见思《杜诗论文》龚鼎孳《序》云:“昔少陵气节,因抗疏论房琯不宜罢而贬,齐贤大父复庵先生,因抗疏论江陵夺情受杖阙下。”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生卒年不详。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明史》卷二二九有传。
点评鉴赏
极尽《史记》叙事之妙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对写作规范有很严格的要求,文章和写作技巧受到高度重视,评点文章应运而生。明清两代兴起的“评点学”(曾国藩语),几将先秦两汉散文评点尽,而《史记》是评点率最高的一本书。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史记》评点家有80多位,清代有300多位。其中杨慎的《史记题评》、茅坤的《史记评钞》、何焯的《读史记》、(明)归有光、(清)方苞的《归方评点史记合笔》、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汤谐的《史记半解》、牛运震的《史记评注》、王又朴的《史记七篇读法》、邱逢年的《史记阐要》等影响和成就较高。
在《史记论文》中,吴见思极为推崇司马迁的叙事天才,“神力”、“神技”、“神手”等评点文字在《史记论文》中随处可见。“文章只如说话,说得出,说得尽,便是好文章。”(《穰侯列传》总评)而“史公一书,上下千古,三代之礼乐、刘项之战争,以至律历、天官、文词、事业,无所不有”。(《滑稽列传》总评)。
“《史记》虽序事,而意在作文,其中许多人、许多事、不过供我作文之料耳。故或前或后,或散或合,或花分,或抟,极我文章之妙”(《酷吏列传》总评)。“淳于髡一段,纯用赋笔,句法奇秀,而优孟学孙叔敖一段,亦有姗姗来迟之致,读之令人击节。”(滑稽列传总评)作文欲“极尽文章之妙”,驱遣之法惟在“取其大势之所在而已”(《乐毅列传》总评)。《白起王列传》总评云:“白起只抽长平一事,王翦只抽破楚一事,而各臻其妙。”吴氏所谓“大势”,非但指大事件、大场面、大动作,也指以小见大的轶事。“借轶事出色,是史公长伎”(《淮阴侯列传》支评),“犹写真者,在颊上三毛,而不在面目躯体也。此文章家剪裁之法。”(《绛侯周勃世家》总评)。不仅正文,“史公论赞,往往从闲处写,最为生色,极有风神”(《项羽本纪》支评)。其中,"《伍子胥列传》以赞中-怨毒。二字为主,是一篇极深刻、极阴惨文字。子胥之所以能报怨者,只在刚戾忍诟,能成大事。而司马迁满腹怨意,亦借题发挥,洋溢于纸上,不可磨灭矣。以伤心人,写伤心事,哪能不十分出色!"
每每读到《史记论文》中的这些精彩评点,不禁为吴见思超迈独绝的识解而折服。他的老友,《史记论文》的刊刻者吴兴祚也推崇备至:“及退食之暇,时手一卷,绸绎其趣,见其条晰脉络,剔划指归,一篇之中,阐发精蕴,殆无片言只字之不研索尽致,信有得乎史公文心微诣,而能抉掏其手笔经营之妙者,不禁叹绝。齐贤攻苦一生之言,良为不诬。”(《史记论文序》)
读史记,一是吴见思的这本,一个是史记集评,这两本不可缺少。学文字必精研史记,学史记必读此二书。
存世版本
吴见思在生前没有能够看到《史记论文》的出版,而是吴兴祚在他去世多年后刊刻的。时间在康熙二十五年,地点是广州市的吴氏“尺木堂”。《史记论文》刊成之日,正好吴见思的弟弟到广州探望吴兴祚,吴兴祚遂将刊刻好的《史记论文》赠送,让他回家文告慰泉下的老友。
《史记论文》最早的版本就是康熙帝二十五年(1686)广州吴氏尺木堂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藏。将近100年以后,尺木堂重新刊刻《史记论文》,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本。又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史记论文》漂洋过海,在日本的刊行。日本天游园以康熙二十五年广州尺木堂原刊本为底本翻刻《史记论文》。日本翻刻中国古籍,大多粗制滥造。但天游园的这部《史记论文》堪称精品。书的开本阔大,包装非常考究,封面的签条,用的是洒金纸,在光线之下熠生辉。每册的书签有两条,竖着的是书名《史记论文》和册数,横着的是本册内容的目录,这是沿用清代刻书的习惯。书的封皮,用的是厚实的专用皮纸,防水性和耐磨性非常好。书的内页,是上好的皮纸,纸色稍黄,柔软细致,正面光滑,背面略涩,与美浓纸相似。刻工则全仿康熙风格,保留着晚明刻书的韵味。其中,又以书前的吴兴祚《史记论文序》最佳,下刀均匀,瘦劲工致,每半页仅刻七行,每行仅刻十六字,开卷赏心悦目。即使是当时的中国刻工,也未必能刻出这样精美的方体大字来。一转眼,文政本《史记论文》问世也有182年了。近两个世纪以来,这部书保存得非常完好,期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又如何躲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乱,重新回到它的作者吴见思的故乡,大概永远是个谜了。
《史记论文》除了康熙、乾隆日本文政年间三次刊刻之外,近代的刊印更加频繁,这不能不说与其学术价值的日益彰显有密切关系。光绪丙申(1896),桂垣书局翻刻康熙本;民国五年(1916)上海中华书局首次出版铅排本;民国九年(1920)上海广益书局也推出铅印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再出新铅排本(1936年1月再版);台北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史记论文》,1987年再版此书。但不知何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和孙殿起贩书偶记》正续编对《史记论文》都没有记载。也许在四库馆臣们看来,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有通俗作品之嫌,不登大雅之堂。有趣的是,当年四库馆臣们奉为经典的高头大卷如今很多束之高阁,而吴见思的通俗作品却日益受到当代学者的重视,2008年,学者张富春的《\u003c史记论文\u003e研究》也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这是三百年来关于吴见思《史记论文》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书中对于吴见思的生平进行了较为详审的考述,对吴见思发明司马迁的考论也有独到的见解。同时还选注了《史记论文》部分篇章,这应该是对吴见思焚膏继一生的告慰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梗概
作者简介
点评鉴赏
存世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