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与我》(DécadenceMandchoue,直译为《满人的衰落》)由
英国作家
埃蒙德·巴恪思所著。2011年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译者为王笑歌。全书以埃蒙德·巴恪思的宫廷见闻为主轴,以回忆录的形式,主要揭露了晚清宫廷中诸亲王、军机大臣、后妃之间的情爱纷争,埃蒙德·巴恪思与
叶赫那拉氏之间的情史,以及清廷政治斗争。
内容简介
《太后与我》是清末寓居
北京市的埃蒙德·巴恪思爵士(Sir Edmund T.Backhouse)以自传体撰写的一本回忆录。全书内容以他的宫廷奇特见闻为主轴,揭露诸亲王与机军大臣、后妃之间男女情爱、男男性事,以及作者与慈禧之间维系多年的性爱情史。
本书故事情节从位于北京八大胡同的男性俱乐部“淑堂”开始,巴恪思也是由此登堂入室,融入了
清朝贵族高官的隐秘生活圈子。巴恪思自称在
八国联军入城之时保护了
颐和园的许多珍宝,回銮之后完璧归赵,得到太后欢心。从此开始了两人之间长达4年的亲密关系,直到
慈禧离世。为此,他也参与、见证了可惊可叹的“官闱秘事”:多样的性事、宫廷的“内斗”、慈禧太后的生活和起居、太监的神秘等等,全书男男同爱、男女风流,以晚清末期的慈禧太后为主线,描述了慈禧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太后与我》除了“情色”描写,对政坛风景也有所着墨,使得整个故事扑朔迷离:
大学士孙家鼐、
邮传部尚书
岑春煊密谋将太后与作者“捉奸在床”,不果;醇亲王福晋(
瓜尔佳·荣禄之女
苏完瓜尔佳·幼兰)指使
御膳房厨师下砒霜毒杀作者这个“奸夫”,未遂;
爱新觉罗·载沣、奕、军机大臣
爱新觉罗·毓朗、总管内务府大臣
世续策划废掉太后让
光绪“归政”;
慈禧得知密谋,即派太监绞死光绪,准备立
爱新觉罗·溥伦为帝并处死
袁世凯;接着,袁世凯在召见时拔出手枪,“向太后连发三枪”,等等内幕,引人入胜。
成书背景
临终前一年,即1943年,在好友瑞士人贺普利医生资助下,巴恪思以回忆录形式写就在
欧洲的年轻时代的《往日已逝》和晚清寓居中国经历的《太后与我》。
《太后与我》是埃蒙德·巴恪思以自传体形式撰写的一本回忆录,全书内容以他的宫廷奇特见闻为主轴,揭露诸亲王与军机大臣、后妃之间种种情爱。
翻译过程
埃蒙德·巴恪思在整部原稿作品使用了
英语、
法语、
拉丁语、
俄语、
希腊语、
日语以及中文等语种,这为翻译本书增加了难度。本书是在一名
美国编辑的帮助下,先将各种语言全部整理成英文(原著中的中文除外),再由翻译王笑歌译为中文。为了和原文相对应,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
章节目录
细节曝光
埃蒙德·巴恪思却在《太后与我》中爆料,
叶赫那拉氏是被
袁世凯枪杀的,而
光绪是被慈禧下旨勒死的。
传统历史书上,大多记载
慈禧是因病而死。但书中写道,1908年,袁世凯和
穆尔察·铁良私下求见慈禧,要求她退位,改由他们二人共同摄政。这惹来慈禧大发雷霆,这时,袁世凯掏出一把六连发手枪,向慈禧连发3枪,打中其腹部。随后,慈禧因血流不止身亡。
有关
光绪帝之死,一直有“病死”和“毒死”两说。但《太后与我》却提出,光绪皇帝是在慈禧太后下旨后,由太监崔德隆和毛克勤勒死的,那个传达懿旨的人就是
李莲英。书中记载,最开始是李莲英等人计划用砒霜慢慢将光绪帝毒死,砒霜是放在光绪帝喜欢吃的
发糕中,但后来由于
英国的医生要来为光绪帝体检,
慈禧不得不改变了计划,下令将光绪帝勒死。
名家书评
李银河(学者)
“《太后与我》这本书即使只是虚构的作品,它对于想了解彼时彼地的性风俗、性观念以及一般百姓和社会上层人士的性活动状况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这就是这本书除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之外的
性学价值。”
阎连科(作家)
作家
阎连科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翻阅《太后与我》后,连呼“奇书!奇书!”
骆以军(台湾,作家)
作家
骆以军为《太后与我》
台湾省版写序时称,“我没有资格和能力胡说此书是真是伪。它作为史料的辩诬与可信度并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如果全书是巴恪思瞎掰的,那他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
于善浦(清史专家)
曾亲身参与
慈禧的开棺检验,亲自丈量过慈禧尸体的清史专家、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
于善浦称:“《太后与我》,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可作为晚清社会、晚清历史研究的旁证资料。”
晏格文(英国,《太后与我》英国版权人)
“本书确实存在极大的争议性。这也是唯一一本以第一人称描述的晚清历史。如果这个人能够去虚构整个故事的话,那么最后的这部作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了。”
相关争议
陈歆耕(作家)
此书最大的问题,除了内容低俗不堪外,就是真假莫辨、荒诞不经。
如果有人想从中寻找
历史学研究的价值,或从中读到有关清宫的信史,无疑要大上其当;如果有人当小说来读,也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但如果你无聊之极,想找一本读物打发无聊的时光,也无妨翻翻。因为这本就是“无聊之人”写的“无聊之书”。至于翻译者、出版者是否“无聊”,请自思之。
休·特雷弗-罗珀(英国历史学家)
1976年,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出版了《隐藏的一生:埃蒙德·巴恪思爵士之谜》(之后更名为《北京隐士》),该书指责巴恪思有计划、有步骤地伪造证据,欺世盗名。
价值和影响
《太后与我》除了自曝与
慈禧之间的荒诞性史之外,并进一步揭露宫廷贵族耸人听闻的性事,使得本书被视为近百年罕见的奇书。
网友炒热《太后与我》,提名
王家卫、
李安、
张艺谋等将其搬上银幕。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该书内容真实,堪称是一部大片的绝好题材,在错过了《
末代皇帝》等题材之后,华语影片不应再错过这个机会。
作者简介
埃蒙德·巴恪思,1873年生于英国
约克郡列治文市,祖上是曾经显赫的奎克家族。巴恪思是长子,承袭男爵爵位,就读
牛津大学。1898年巴恪思来到北京,由于除母语
英语外,精通
日语、拉丁文、俄文、汉语、
满语和
蒙古语等多种语言,很快成为《
泰晤士报》以及英国外交部的翻译。1903年,
清朝升他为
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一年后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后来他又在北京做隐士。1944年1月,巴恪思病逝于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