剅河镇
湖北省仙桃市辖镇
河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辖38个行政村,3个镇直渔场,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国土面积175.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8480公顷,总人口71132人(2017年)。人口出生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5‰,计划生育率99.7‰。剅河地处排湖之滨,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泊纵横,是天然的家鱼养殖基地。
历史沿革
剅河名始见于明嘉靖年间《阳州志》。古渗暗河,古人称地下河为"潜"或"剅",故名。1949年至1985年先后为区、公社、乡治所。1986年改为镇。
仙桃市辖镇。位于市境西部。面积175.2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1822人(2010年六普)。辖2个居委会、4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梨园社区,距市区34千米,北距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6千米。
1996年,剅河镇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辖许脑、吴场、梁河、董庄、屯岭、吊堤、谢湾、梨园、刘湾、光湾、王湾、夏场、西岭、刘小、芒草、赵湾、马脑、余脑、左脑、千桥、范溉关、张马、双河23个行政村;谢场镇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丁脑、蔡河、牌楼、中洲、黄桥、万湾、李窑、黄洲、何台、谢场、邓岭、双桥、汪场、新场、胡湾、新洲区16个行政村。
2001年,撤销谢场镇,并入剅河镇。2004年,镇政府驻剅河,人口77728人,面积175.3平方千米,辖恩江1个居委会和梨园、丁脑、蔡河、牌楼、中洲、黄桥、万湾、李窑、黄洲、何台、谢场、邓岭、双桥、王湾、光湾、夏家场、西岭、刘小、刘湾、胡湾、新洲、许脑、吴场、董庄、梁河、屯岭、吊堤、谢湾、梨园、新场、汪场、芒草、余脑、左脑、马脑、赵湾、千桥、范关、张马、双河市38个行政村。2005年辖2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
【邮编】433006【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9004102:~001121恩江居委会~002220梨园居委会~200220许脑村~201220吴场村~202220董庄村~203220梁河村~204220屯岭村~205220吊堤村~206122谢湾村~207122新场村~208220汪场村~209220王湾村~210220光湾村~211122夏场村~212220西岭村~213220刘小村~214122刘湾村~215220胡湾村~216220新洲村~217122芭芒村~218220余脑村~219122左脑村~220220马脑村~221122赵湾村~222220千桥村~223122范关村~224122张马村~225220双河村~226122丁脑村~227122蔡河村~228122牌楼村~229220中洲村~230220黄桥村~231122万湾村~232122李尧村~233122黄洲村~234122何台村~235122谢场村~236220邓岭村~237220双桥村~238220洋港渔场村~239220九子垸村~240220佑林台村
行政区划
辖辖1个社区、1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梨园社区、恩江居委会、丁脑村、蔡河村、牌楼村、中洲村、黄桥村、万湾村、李窑村、黄洲村、何台村、谢场村、邓岭村、双桥村、王湾村、光湾村、夏家场村、西岭村、刘小村、刘湾村、胡湾村、新洲村、许脑村、吴场村、董庄村、梁河村、屯岭村、吊堤村、谢湾村、新场村、汪场村、芭芒村、余脑村、左脑村、马脑村、赵湾村、千桥村、范关村、张马村、双河村。
人口民族
全镇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80公顷,总人口7.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5‰,计划生育率99.5‰。
经济
经济政策剅河镇农业结构调整瞄准“蔬菜”。剅河镇孔家垸内,挖土机在沟渠间紧张施工,吴场村村民柳又庆对自己的“种植计划”信心十足,他指着垸内2000亩棉花告诉记者:“各项基础设施都在逐步完善,只等这棉花一收完,我们就着手种植蔬菜。”柳又庆掰着手指头,娓娓道来:镇里有政策扶持,对每个蔬菜种植户各奖一袋化肥、一袋种子;镇里将孔家垸蔬菜基地列入规划,正在逐步完善水利、路、电等基础设施,解除菜农后顾之忧;种蔬菜颇有心得。2008年初,吴场村就开始试种蔬菜,不少农户踊跃参与。他家种植的1.6亩结球白菜,亩产达到了1万公斤,纯赚4600元。吴场村党支部书记高华中介绍,尽管刚推行蔬菜种植时有阻力,但由于很多村民已经尝到了甜头,有不少人还在追着问他:“2008年还搞不搞蔬菜种植?有补助吗?”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村民们都跃跃欲试。在秋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剅河镇决定打造2万亩的蔬菜板块基地。镇里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扶持农民搞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从2008年9月20日开始,镇里共投入2台机械,完成土方35万方,标工20万个,疏通主沟渠3条,硬化主干道4公里,建造标准化蔬菜基地。剅河镇农业基地
防疫政策剅河镇通过打造镇村两级联动防疫阵地,实现了五苗接种率100%的目标,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剅河镇卫生院防保所是该镇防疫工作的“主战场”,担负着24个村、一个居委会、5个直属农林渔场5万多人以及近3000适龄儿童的预防保健任务。为完善这一主战阵地,剅河镇组织专班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结合该镇实际投资建成总面积150平方米的预防接种门诊。镇防保所还要求配备的5名防疫医师除了从事门诊接种外,每月要保证有10天以上的下乡时间,对所负责辖区进行资料收集,信息反馈和疫情监测督导,实行跟踪服务和量化管理。为了发挥村卫生室在防疫工作中的“前哨阵地”作用,剅河镇将工作重点放在村卫生室的建设和乡村医生的管理上。该镇村级防疫实行一村一室、集体办医和专人负责的工作制度。村卫生室室长既是防疫员又是第一责任人,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通报上月防疫情况,按接种实效发放劳动报酬和兑现奖励,调动了乡村医师的工作积性。
文化
相关传说
黄梁渊地处剅河镇许脑村西端。相传在三百多年前住着两户大富人家,一家姓黄,一家姓梁,拥有佃户400多户,良田3000多亩。这两家堂屋供的是观音菩萨,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天天燃香拜佛。然而这两家老板却非常吝啬,经常横行乡里,观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次,观音菩萨变成一个讨饭的老太婆,拄着拐杖,踉踉跄跄来到这两户人家,喊了半天没有人回音,后来一个好心的童养媳开门,端着脸盆,上面装着洗好的衣服,下面装着热腾腾的菜饭,童养媳双手端着菜饭送到老太婆手里。老太婆非常感动,临走前跟童养媳说:“如果你家水缸里长出竹笋,你就往西跑。”过了一段时间,她家水缸里果然长了根竹笋,但是童养媳忘记了老太婆的话,又过了一天,观音菩萨变成了一只狗,趁着童养媳梳头时,把梳子含在嘴里往西跑。童养媳边赶边追,跑了两里多路,回头一看,后面3000多亩田一片汪洋,后来人们就叫她“黄梁渊”,也叫“回头寺”。
交通
剅河镇位于仙桃市西南部,北靠318国道上海-成都高速公路,西枕潜江城,毛通公路从东至西、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从北至南贯穿全境,并与沪蓉高速公路互通。
社会
境内有剅河、谢场、范关、夏场四个集镇,城镇居民人口达1.5万人,建成区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电视宽带网覆盖率100%,排水管设施安全。剅河、谢场集镇功能基本完善,街道整洁亮化,布局合理,经营有序,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商业区自成一体,教育、卫生事业发达,文化娱乐设施较为完备,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集镇间公路实现了水泥硬化,村组间公路基本实现了油渣化,农民生活用水实现了自来水化,有线电话覆盖全镇每一个角落,28个村架通了有线电视宽带网。全镇有公办中小学9所,完全小学6所,教学点17个,在校学生1.28万名,公、私办幼儿园26所,卫生院、卫生所各两座,村、场级医务室46个,卫生院所设病床258张,对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能确保及时到位,社会福利事业和扶贫济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开展得实实在在。境内有“双碑望月”、“乌龟宝坟”等风景名胜,有“陈友谅晾甲垸”、“红军桥”等历史古迹,孕育过不少古今名人志士。剅河是境内外投资者的风水宝地,这里有充满体制活力的政策环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文明悠久的人文环境,有丰富充裕的物质及劳动力资源。剅河的仙气和灵气,定会给投资者带来财气和福气。
科学治村
为党员量身定职。仙桃剅河镇黄桥村72岁的老党员杨明金都会到衬里四处转,浑身充满着干事的劲头。用他的话说:“人虽然老了,党旗永不褪色,村里需要我们这一批老党员当家哩!”杨明金有近50年党龄,由于他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能言善辩,敢说敢做,2008年黄桥村统一安排,量身定职,为10名老党员安排了10个岗位。杨明金自荐选择了党务村务财务监督岗,道路养护岗和倡导文明新风岗,在黄桥村2007年的通村公路建设中,杨明金每天到施工现场参加监督,对道路决算资金认真监督,让公路修成群众的“放心路”。像杨明金一样,截止目前,剅河镇共有501名无职党员找到“岗位”,占全镇无职党员总数的67.7%,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197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老党员们大多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要求发挥余热。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中,剅河镇结合实际,科学设岗,让党组织活动不流于形式,党员发挥作用不走过场,人人参与不掉队。岗位细分为先进文化传播岗,科学技术推广岗,双建双带示范岗,劳务信息交流岗,农副产品销售岗等10个。无职党员有了“职责”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次彰显,推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张马村无职党员熊金强今年43岁,常年从事水产营销,此次选择了科技种养示范岗,务工经商经济信息岗,2008年他在承包的150亩地上,尝试了泥鳅一蒿芭种养模式,喜获收益,并带动周边乡亲养殖。他还组织40名党员群众成立了水产品专业捕捞队,水产品营销队,每天从事捕捞、运销,拓宽地方水产品的销售渠道。牌楼村无职党员代振香,2008年65岁,从事畜禽养殖20多年,她选择了科技种养示范岗和道路养护岗,不仅带动10多户农民开展庭院养鸡。此外,无论风吹雨打,她总是一把锹,一根扁担,一只扫把,二只箩筐,把道路边的石子装填到损毁的路面,确保道路通畅。
基础建设
农饮政策拧开水龙头,白花花、清凌凌的水奔涌而出。2008年9月8日,千桥村水厂建成通水,全村2700多名群众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村民黄贵州激动地说:“以前剅河镇祖祖辈辈饮河水,剅河镇也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再也不用为饮用水安全问题担心了。”49岁的黄贵州,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常年饮用河水,一家4口有3人得了日本血吸虫。像城里人一样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是他的心愿,而今,他的心愿变成了现实。饮水安全——村民们的呼唤。“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老百姓所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最紧迫的生活问题。剅河镇所辖的38个自然村,274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8.5万人,塘堰沟渠密布其间。1980年前,大部分村民吃的都是河水,血吸虫病患病率达到10%。河水不能喝,村民们开始打井取水,投资百来元钱的“压把井”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可以提取二三十米深的浅层地下水,但浅层地下水一些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又使村民饮水安全问题遇到了“第二道坎儿”。为了彻底改变农村老百姓饮水条件,提高饮水质量,2008年,剅河镇把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2008年初,镇召开专题会议,达成了不惜一切抓改水的共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让群众便利实惠又让群众称心满意的民心工程,先后完成了吴场、董庄、千桥3村的改水工程。范关、夏场两村已完成供水设施、厂房建设等主体工程,管道埋设正在紧张进行,预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均可通水。这些工程发挥效益后,全镇8.5万群众将喝上清洁的放心水。
规划高起点资金高投入改水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解决资金投入来源是关键。“千难万难,改水工作不能叫难,千减万减改水投入不能减。”这是全镇上下的共识,也是广大干群的共同心声。剅河镇水管所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了全镇改水工作的“十一五”规划。首先在吴场、千桥等一批条件好、资金渠道较宽、干群要求强烈、改水热情较高的村先行改水。并确保改一村,受益一村,带动多村,从而在改水工作上形成新的突破。同时,镇委镇政府还出台了扶持改水的相关政策。凡改水村涉及用工,一律纳入全镇水利用工予以考虑,所有改水村经验收合格后,镇给予每村补贴5万元。建设高标准发挥高效益。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便是建营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剅河镇共建了15座水厂,但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化,管道严重受损,被迫停止供水,很多村民不得不打压把子井饮用井水。“不能再使用罐装设备,必须高标准地建设水厂。”经过考察,镇里一致决定建爆气池水厂,这是城区水厂所使用得比较先进的设备装置。“安全饮水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必须优质、实用、耐用。”开挖管槽、铺设管网、安装设备。吴场、董庄、千桥的水厂建起来了,将水抽上来通过爆气池消除异味,再过滤,消毒,再通过管道,清澈的水流入了百姓家里。对已建成受益的水厂,剅河镇吸取以往经营不当、管理不善的教训,由村与水厂管理员签订工作责任状,水厂管理员每年年初向所在村交付1万元押金用于责任结账。做到按时送水,对供水系统勤修勤检,保证水路畅通和水质达标;合理水价,全镇凡开户用水的农户,一律设定每月基准价,超出基准用水量的按1.5元每吨收取,对用水大户在每月达到一定数量的,实行水费返补,全镇水厂的建管统一由镇水管所监控,从而保证水厂的正常运行。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文化
相关传说
交通
社会
科学治村
基础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