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书院(New Asia College),
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旧址在香港九龙。
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
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
中庸》。
新亚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等学者所组成的新儒家学派,以新亚书院为基地,为当时花果飘零的中国文化保留了血脉。书院仍致力于举办双周会、通识教育、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交流互访计划,编辑《新亚生活》月刊,出版《新亚学术集刊》,及推动各项学术活动,增添校园生活姿采。
1963年,新亚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正式合并组成
香港中文大学。当时各成员书院之教学及行政均为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统筹与全校有关的行政事宜。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校园。1976年,香港政府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福利及通识教育等工作。
简介
新亚书院于1949年由
钱穆、
唐君毅、
张丕介等一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兴办,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次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学校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令学生不忘本之余,且有能力应付现代社会的挑战。
新亚早年的教授,不乏享负盛名的学者,如曾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
吴俊升先生,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学生;教经济的
杨汝梅先生早已誉满大陆金融界。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
左舜生、甲骨文专家
董作宾、国学家
饶宗颐、
罗香林等诸先生皆曾在新亚任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张君劢、
牟宗三、
徐复观等先后到此任教或讲学,新亚书院被视为中国儒学复兴的基地。
1959年,新亚书院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议,改为专上学院,参加统一文凭考试,同时接受香港政府的补助。1963年,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由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组成。新亚成为成员书院,1973年迁入沙田马料水的香港中文大学以迄至今。
历史
桂林街时期 (1949-1956)
新亚书院的前身为“亚洲文商学院”,成立于1949年,为
钱穆、
唐君毅、
张丕介等学者所创办,其目的在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及沟通东西文化为教育宗旨。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租用
佐敦道三间课室在夜间上课。当时只设文史、哲学教育、经济三系。其后获得王岳峰先生资助,在九龙深水桂林街六十一、六十三及六十五号租用三、四楼两层作为校舍。1950年三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增设商学、农学、新闻社会三系,其后因未能自设农场及校舍不敷应用,停办农学及新闻社会两系。由
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
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
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当时在校任教的其他学者有吴俊升、罗香林、张维翰、梁寒操、陈伯庄、程兆熊、罗梦册等。
开学两个月后,王岳峰先生因经济困难而中断资助,新亚陷入经济危机。于是,创校诸先生四出募捐,又勤于撰稿,赚取稿费补助书院,苦苦撑持。后钱先生赴台,获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从办公费中每月拨捐三千
港元,始解燃眉之急。1951年,学生只有八十多人,大多为大陆流亡来港的青年,未能负担学费,有能力缴纳学费者仅三分之一。学校经济窘迫,老师以钟点计薪,每人的月薪由八十至一百元不等。除正规课程外,书院又于每逢周末在桂林街举行公开文化讲座,座无虚设,广获各方推崇,因而声名远播。
1953年开始,新亚书院渐获
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乃至国际团体支持及援助,包括亚洲协会、
雅礼协会、
福特基金会、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及香港政府等。其中赞助最有力的是雅礼协会,一九五四年与本院展开合作计划,除捐建新校舍外,又协助购置图书,成立图书馆,及捐助每年经费差额。新亚在各方援助下,于1953年成立
新亚研究所,校舍设于太子道,由钱院长兼任所长。这段桂林街时期,新亚师生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新亚精神”,最为人津津乐道。
农圃道时期 (1956-1973)
1956年7月,由
福特基金会捐建的农圃道第一期校舍建成并迁入。校园占地四万余方尺。校舍建筑之一为五层大楼一座,设有教室、实验室、临时礼堂及学生宿舍;另一座为图书馆,设有书库、阅读室及办公室;而第三座为圆亭,设演讲室及自然科学教室。
1957年,艺术专科课程成立,其后于1959年获
雅礼协会资助设立艺术系;1958年雅礼驻新亚代表罗维德先生(Rev. Dr. Sidney Lovett)推动成立理学院,于1960年设数学、生物两系,翌年加设物理及
化学两系。
1959年秋,新亚院长改称为校长。同年,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议,改为专上学院,参加统一文凭考试,同时接受香港政府的补助费。
1963年农圃道第二、三期校舍全部落成,有六层教学楼一座及礼堂一座,全部建筑费由雅礼协会及香港政府拨助。是时,新亚的各项设施及学院架构都渐臻完善。文学院有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英语文学系及艺术系;理学院有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及化学系;商学及社会科学学院有经济系、会计财务系、
工商管理系、新闻系及社会系。三院合共十四系。同年与
雅礼协会合办新雅语文研习所。
1963年,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书院成为成员书院之一。
沙田时期 (1973- )
1973年沙田校舍落成,共有六座大楼,七月开始迁入。计有:诚明馆(行政及教学楼)、人文馆(教学楼)、乐群馆梁雄姬楼(师生活动中心)、钱穆图书馆、会友楼(教职员及招待学人之宿舍)及知行楼(学生宿舍)。其后因学生人数增加,先后增建三座宿舍:学思楼(1978)、志文楼(1982)、紫霞楼(2003)。
1976年香港立法局三读通过“一九七六年
香港中文大学条例”,书院原具有之教学、人事、财政等权能统归于大学,新亚校长职称亦转为院长。各成员书院则负责”学生本位“之教学。为适应改制,本院乃成立“院务委员会”,为书院最主要决策组织,主席由院长担任。书院设院务主任,总管书院事务。
1978年,本院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基金”,每年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院主持讲座,成为每年一度之盛事。其后更设立“龚氏访问学人计划”、“明裕文化学术基金”、“林耀明经济访问学人交流计划”及“许让成艺术交流计划”等;2007年,与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合办“
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后又增办“新亚当代中国讲座”及“新亚儒学讲座”,以促进学术交流,使校园学术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2000年开始,每年暑假邀请两岸四地的中、小学校长及老师莅临,参加“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
为扩阔学生视野,本院与多间海外著名大学合办交流计划,暑期课程,社会服务体验计划,领袖训练及语文改善课程等。新亚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由1949年的42人,至2013年之约3000人,此可反映新亚书院的发展的一斑。
校训
《中庸》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德性行为方面的;明是知识了解方面的。诚是一项实事,一项真理;明是一番知识,一番了解。
校旗与校徽
新亚书院校徽是根据
汉墓出土“
孔子问礼于
老子”画像设计,中间镶上“诚明”校训二字。书院着重发扬
中原地区传统文化,而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亦是维系人类生活、社会秩序的行为守则,故非常重要。
校歌
新亚校歌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灵。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十万里上下四方,俯仰锦绣,
五千载今来古往,一片光明。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学规
新亚书院有独特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24条学规。
凡属新亚书院的学生,必先深切了解新亚书院的精神。下面列举纲宗,以备本院诸生随时诵览,就事研究。
1、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
2、做人的最崇高基础在求学,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3、爱家庭、爱师友、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为求学做人之中心基础。对人类文化有了解,对社会事业有贡献,为求学做人之向往目标。
4、除小我功利计算,打破专为职业、谋资历而进学校之浅薄观念。
5、职业仅为个人,事业则为大众。立志成功事业,不怕没有职业;专心谋求职业,不一定能成事业。
6、先有伟大的学业,才能有伟大的事业。
7、完成伟大的学业与伟大事业之最高心情,在敬爱自然,敬爱社会,敬爱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敬爱对此一切的知识,敬爱传授我此一切的知识的师友,敬爱我此立志担当继续此诸学业与事业者之自身人格。
8、要求参加人类历史相传各种伟大学业、伟大事业之行列,必先具备坚定的志趣与广博的知识。
9、博通的知识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专门之进修。你须先求为一通人,再求成为一专家。
10、人类文化的整体,为一切学业事业之广大对象。自己的天才与个性,为一切学业事业之最后根源。
11、从人类文化的广大对象中,明了你的义务与责任,从自己个性的禀赋中发现你的兴趣与才能。
12、理想的通才,必有他自己的专长,只想学得一专长的,必不能具备有通识的希望。
13、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尽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
14、中国宋代的
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我们的书院精神是以各门课程来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来传授各门课程的。
15、每一个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理想的学问,其内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
16、一个活的完整的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但多方面的知识,不能成为一个活的完整的人。你须在寻求知识中来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来专为知识而求知识。
17、你须透过师长,来接触人类文化史上许多伟大的学者;你须透过每一个学程来接触人类文化史上很多伟大的学业与事业。
18、你须在寻求伟大的学业与事业中来完成你自己的人格。
19、健全的生活应该包括劳作的兴趣与艺术的修养。
20、你须使日常生活与课业打成一片,内心修养与学业打成一片。
21、在学校里的日常生活,将会创造你将来伟大的事业,在学校时的内心修养,将会完成你将来伟大的人格。
22、起居作息的磨练是事业,喜怒哀乐的反省是学业。
23、以磨练来坚定你的意志,以反省来修养你的性情。你的意志与性情将会决定你将来学业与事业的一切。
24、学校的规则是你们意志的表现,学校的风气是你们性情的流露,学校的全部生活与一切精神是你们学业与事业之开始。敬爱你的学校、敬爱你的师长,敬爱你的学业,敬爱你的人格。凭你的学业与人格来贡献于你敬爱的国家与民族,来贡献于你敬爱的人类与文化。
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之创立,基于同人之崇高的教育理想,与为实现此一理想而艰苦奋斗之精神。
钱穆先生认为新亚精神不仅是一种吃苦奋斗的精神,而是指一种为理想而吃苦奋斗的精神。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吃苦奋斗是没有价值的,只是自讨苦吃。而钱穆、
唐君毅、
张丕介等先生,在创校时的其中一个理想,正是要保存中国的传统优良文化。
六十多年以来,新亚师生之理想或未能完全实现,但新亚人对创校时之精神与理想,始终未敢忘怀。
另据创校校长钱穆述及,新亚草创初期经济极为拮据,设备简陋而规模狭小,但仍然凭借如此可怜的物质条件而致力表现出一众学者的教育文化理想,就是新亚的精神;同时,当时新亚学生多历颠沛流离,亦多为穷困所迫,但仍有志上进,努力进学,亦是新亚精神的体现。
第二任校长
吴俊升亦曾言及新亚精神,认为其分别是“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的创造”,“尊重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国家、人群有一种责任感”以及“师生的亲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所谓“新亚精神”,大抵概括了一众创办及领导新亚书院的学者对书院及学生的期望,而此一词汇亦广为后来者传诵。
设施简介
学生宿舍
新亚书院隶属于
香港中文大学,位于山顶,俯瞰吐露湾,拥有四所学生宿舍:知行楼、学思楼、紫霞楼和志文楼,可容宿生共1165人,宿生人数达全院学生总数一半。
男生宿舍知行楼共有房间122间,每间容二人或三人入住,提供340个宿位。女生宿舍学思楼共有房间108间,提供226个宿位。志文楼为男女生宿舍,男生宿位60个,女生宿位224个,共有宿位284个。2002年落成的紫霞楼为男女生宿舍,男生宿位161个,女生宿位154个,共有宿位315个。宿舍住宿期由每年9月初至翌年5月下旬。2007至2008学年一般宿费为每人每学7716元,改装后之三人房宿费则为每人每学年5144元。
宿舍设施包括活动室、电视室、计算机室、自修室、休息室等,宿生房间装设冷气、电话及计算机线插座,宿生可于房间接驳大学计算机网络系统。宿生并可使用宿舍智能卡系统操作宿舍冷气机及
洗衣设备。
每所宿舍分设委任舍监一名及导师多名,协助宿舍管理,彼等经常与宿生会(宿生会费为每学期二十元)举办各项活动,增进宿生感情。
圆形广场
新亚书院圆形广场为一半圆形的露天广场,供学生休憩及举办活动。
广场上有两扇围墙。围墙分新旧两部分,楼梯上的为旧围墙,舞台后的为新围墙。墙上刻有历届毕业生的芳名,作为纪念。
新亚书院有不少学生活动都在圆形广场举行,包括千人宴晚会、国术会夜粥晚会等。不少校友都曾在这广场上留下足迹。
旧围墙的另一边是自由论坛,同学可在墙上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圆形广场是书院及中大之景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毕业生前来拍摄毕业照片。
新亚水塔
新亚水塔为书院的重要标志。水塔高120呎,位于圆形广场旁,不论从
大埔道或海旁的高速公路都可看到这座塔形建筑。
水塔外形线条简单和谐,与其实用之内部结构相应。塔的外形呈“T”字状,横顶部分为直线设计,与联合水塔弧线设计不同。塔顶水箱储存咸、淡水,供应书院各部门的饮用及冲厕所需。塔内有梯级直达塔顶,在塔顶可尽览中大校园。为免生危险,塔门长时间锁上。书院如有庆典,亦会于塔外墙张挂宣传直条,以广宣传。
新亚书院为启发同学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于1998年邀请著名艺术家
文楼先生雕塑一孔子像,设于新亚校园内。
孔子像在内地铸造,以铜为材料。
孔子像面向北方――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铜像背后有一竹枝,竹上写着孔子的教学理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新亚书院共有两个中药园,其中一个设于孔子像右边,另一中在钱穆图书馆后草地。此处的中药园种植凉茶用药材。大家可见园旁的石上写着“中草药园圃:凉茶植物”字样。
校园钟楼
新亚校园钟楼设于学生宿舍知行楼和学思楼前,为同学提供时间的参考。这钟楼以天圆地方意念设计,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钟的底部为方形,与圆形顶部融为一体。钟楼由一正方形分解为两相等三角形柱支撑,表现了新亚院歌歌词的“千斤担子两肩挑”的新亚精神。钟楼是公开比赛的冠军作品,由建筑系一位同学设计。
钟楼高约六米,钟共有四面,每小时报时后,播放一段新亚校歌。晚上有照明设备,不时有宿舍同学在大钟下聚会或开糖水大会。
合一亭
前任校长
金耀基教授誉之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景”的合一亭,位于新亚书院学生宿舍学思楼与知行楼之间。此亭之兴建乃为纪念新亚书院创办人
钱穆先生及其所著《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谓人道、天道相通不隔。合一亭选址巧妙,“一池清水,二树半抱,非传统园林,有现代笔意。”亭前水池更可营造水天一色的效果,表达天人合一的意念。亭外墙上所刻钱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论》及“天人合一”印章,分别是艺术系
李润桓教授和
唐锦腾教授的作品。
历任院长
1977年中大改制前,校长:
第一任:钱穆教授(1949.10-1965.6)
1977年中大改制后,院长:
第十一任:
信广来教授(2010.8-2013.12 )
第十二任:黄乃正教授(2014.1-)
第十三任:陈新安教授(2021.1-)
知名校友
中大实行“全民书院制”(即教职员及本科生都有其所属书院),毕业生重返中大工作也将属于该书院,这里只包括学生。
余英时(1952文史):当代国学通儒,
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2006年获颁“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唐奖首届汉学奖
唐端正(1953哲学):新亚书院哲学系第一位学生,退休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
卢玮銮(1964中文):退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文学家
辛世文(1966生物):讲座教授兼系主任、中文大学善衡书院院长
李天命(1968哲学):知名哲学家
吴明林(1969新闻):香港资深传媒工作者
张建雄(1970工管):资深银行家,专栏作家
陈万雄(1973历史):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
周佳荣(1973历史):原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叶国洪(1973历史):原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教育学系助理教授,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疑难为本教研计划总监。
郑海泉(1973经济):前汇丰中国董事长、前汇丰中国台湾区主席、前汇丰控股执行董事、前港英政府行政局议员
尊子(黄纪钧)(1978艺术):政治漫画家
张文光(1978经济):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教育界)议员
魏绮珊(1989新闻):
香港特别行政区无线新闻前主播
张宏艳(1993新闻):前香港有线新闻总主播,现职
香港总商会。
夏诚华(1994历史):以研究海外华人见长
李伟仪(1995人类):前社会民主连线内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人民力量成员
森美(1996新闻):
香港商业电台903主持,香港演员
方东升(1999新闻):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及助理采访主任
蔡文健(2007新闻):香港有线新闻主播
李敏(新闻):是香港作家兼填词人、编剧、歌手、DJ
陈永明(中文):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曾任
香港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院院长、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
黄洁慧(新闻):
香港有线电视台新闻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
戴希立(
化学):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主席,港区全国政协委员
黄凯芹(英文 / 艺术):香港歌手
陈恩进(物理):年青物理学家
其他信息
历年诚明奖得奖者
诚明奖始于1981年,是新亚书院的最高荣誉奖,诚明奖是书院内一年一度的盛事,得奖人不但须学业成绩优异、品行良好、有杰出之学术表现,还须热心社会服务或具超卓之领导才能。
2009年:郭文德(历史)、李笑燕(化学)
2008年:靳清扬(哲学)
2007年:陈洛辉(人类学)
2006年:罗燕玲(中文)、梁佩雯(新闻与传播)
2005年:赵正伟(翻译)、戴远雄(哲学)
2004年:陆咏诗(新闻与传播)、欧阳靖民(讯息工程)
2003年:郑浩廷(讯息工程)
2002年:谢嘉臣(政治与行政学)
2001年:刘仁斌(物理)、杨杰玲(中文)
1999年:方东升(新闻与传播)、王智源(
社会工作)、李赐惠(工商管理)
1998年:周智海(药剂)、李敏仪(翻译)
1997年:罗莘桉(经济)、邓小虎(哲学)
1996年:玉仪(心理学)、萧伟业(经济)
1995年:林美茵(新闻与传播)、李伟仪(人类学)
1994年:雍进(新闻与传播)、司徒玉儿(生物学)
1993年:魏凯欣(新闻与传播)、黄志伟(工商管理)
1992年:杨铮强(电子工程学)、李奉仪(医学)
1991年:赖梅珍(新闻与传播)、骆伟成(生物学)、吴志强(
工商管理) 1990年:吴贵亨(新闻与传播)、周兼善(英文)
1989年:叶菁华(新闻与传播)、吴卓婷(工商管理)、赖振辉(生物)
1987年:沈惠珠(英文)、王良和(中文)
1985年:无合适领受人
1984年:陈仕杰(艺术)
1983年:刘淑芳(人类学)
1982年:冯嘉咏(人事管理)、胡丽珠(生物)
1981年:陈荣开(历史)、林博生(经济)、邵鹏柱(生物)、邓伟明(中文)
参考资料
校史轨迹.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