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苏州大学二级学院
苏州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3年11月,前身为创办于1979年的苏州大学激光研究室。2014年1月,在原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原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和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技术系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了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5月,学院独立设置,并更名为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坐落在办学百年、风景秀丽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校本部,苏州市古城区),其前身为创办于1979年的苏州大学激光研究室。2014年1月,在原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原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和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技术系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了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5月,学院独立设置,并更名为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光学工程)、“物质科学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省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光学工程)、GF特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硕士点3个(光学工程学术学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术学位、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光学工程)、本科专业3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微纳柔性制造研究中心”)以及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挂靠学院。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4月学院现有在校硕/博士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600余名,教职工百余名(其中,专任教师8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50余名)。学院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国际永久性小行星命名专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获得者 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以及江苏省杰青、特聘教授、双创、333工程等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近20名,多名教师担任美国光学学会、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主办的光学工程领域主流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学科体系
光学工程是苏州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截至2015年10月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以及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二期),同时为“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支撑学科之一,承担“微纳柔性制造研究中心”建设。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光学制造技术、光子器件物理与应用、光学系统设计制造与检测、光学与光子学材料以及与新能源、光电显示等交叉的应用学科领域和方向。学科建有“教育部/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教育部“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有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2万平米,其中3000平米为千级超净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大全息光学平台、最大口径全息曝光装置和国内高校领先的光学设计和加工检测实验室。
光学工程学科在以下两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1)亚波长光学与微纳米制造技术
本学科在极限制造技术领域具有国内明显优势和技术基础。在微纳光学制造、大口径衍射器件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显著特色。尤其在“大幅面激光干涉光刻系统”、“纳米压印系统”、“亚波长光学技术”等方面,建立了具有显著特色和产学研结合的工程研究与实验条件,形成了具有国内外影响的、行业领先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成果转化,是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微纳制造基地。
(2)先进光学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
在先进光学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方面,尤其在光学系统设计和非球面镜的加工检测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高校在光学制造领域较有影响的单位。
江苏省优势学科
1.江苏省“微纳光学”优势学科(一期,2010-2013年)
微纳光学是以光学工程、物理学为支撑建设的优势学科。学科坚持以具有国家需求,特别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重大发展前景以及面向学科发展与学术前沿的纳米光子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和研究主线,以微纳结构光子器件理论、设计、材料、制造和应用技术为依托,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下一代光电显示,光通讯,绿色能源,固体照明、节能环保,航天遥感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主要建设方向包括:
(1)光子器件物理与设计
(2)柔性纳米光学制造技术
(3)光学集成设计与制造检测技术
(4)新能源与显示光子材料
建设目标:立足纳米光子科学和技术前沿,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需求和国家重大专项,在纳米光学重大理论和纳米制造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新工艺、新样品、重大装备中的关键技术,解决战略性重大难题;做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成果,实现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微纳光学学科。
江苏省“微纳光学”优势学科一期已完成验收,获得A等级。
2.江苏省“光学工程”优势学科(二期)
江苏省“光学工程”优势学科二期成功立项,实施时间为2014年至2017年。
科学研究
截至2016年2月,学院有仪器设备总值过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万平米。近五年,在研经费近1亿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包括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重大项目培育项目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子刊论文2篇,物理评论快报(PRL,IF:7.62)、纳米技术(NanoLetters,IF:12.2)、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IF:10.88)等一区论文3篇,OL/OE等光学顶级期刊论文40篇。授权和申请专利170多项,先后2次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有3项专利已进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1月,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光学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光学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光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光学、光学工程);硕士点3个(光学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工程硕士));本科专业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微纳柔性制造研究中心”;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建立)、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2003年批准建立)和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2007年批准建立)。其中,以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2012年9月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建设了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提升项目。以上重点实验室位于苏州大学本部,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其中超净实验室3000平方米。
实验室以建设成为国内具有显著特色、国际一流的先进光学技术研究平台为目标,以光学制造技术,微纳结构光子器件理论、设计、材料、制造和应用技术为依托,围绕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下一代光电显示,光通讯,绿色能源(光伏,强激光、点火),固体照明、节能环保(绿色印刷),航天遥感技术(新型成像器件和系统)等重点领域,在先进光学设计、制造及纳米光子器件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凝练四大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光子器件物理与设计,(2)柔性纳米光学制造技术,(3)光学集成设计与制造检测技术,(4)新能源与显示光子材料。
在中国工程院潘君骅院士的领衔下,形成了两大优势特色:(1)亚波长光学与微纳米制造技术,尤其在“大幅面激光干涉光刻系统”、“纳米压印系统”、“亚波长光学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国内外影响的、行业领先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成果转化,是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微纳制造基地,高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生数亿元经济效益。(2)先进光学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继续保持和发扬在这个方向的特色优势,光学设计和自由曲面/非球面加工检测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在光学制造领域较有影响的单位之一。
国家工程中心
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挂牌。工程研究中心以企业为建设主体,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一个运行机制优化、创新目标清晰、产业应用牵引的创新平台。
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院现有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及新型印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以苏州大学为技术依托、以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化依托,产学研合作建立。定位“面向国家与行业的重大需求,解决行业的关键难题,研发工程化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推动成果产业化,提高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在微纳光学、显示与照明、3D显示与成像、紫外激光直写系统、柔性纳米压印技术等工程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推进了超薄光电器件、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产业应用。
中心的研究方向有:
1、数码激光图像光刻系统与技术
数字化微纳结构图像的设计、制版设备及工艺的软硬件开发与产业化
2、微米结构激光转移材料关键技术
微纳结构光变图像纳米印刷制备工艺、生产技术和产业化设备研发
3、大口径衍射器件的研制与关键技术
高品质大口径衍射光学元件(脉宽压缩光栅、取样光栅等)研发
4、微纳米结构制造与应用
微纳结构光学元件与柔性功能材料的设计、模具制备、批量化生产的工艺链研发
微纳柔性制造研究中心
“微纳柔性制造研究中心”是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首批2011计划)的六个分中心之一。
重大科研成果产出:
(1)微纳制造技术与设备:原创性成果。
在“大幅面微纳混合光刻直写、UV纳米压印关键技术”方面: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微纳直写系统、UV卷对平纳米压印系统,攻克大尺寸纳米制造的效率和一致性难题,在无油墨纳米印刷和柔性光电子器件方面获得应用。
(2)3D图像激光打印系统:研制3D彩色图像(无油墨)打印技术。
攻克4独立变量的微纳结构图像的生成、输出和纳米加工关键技术和重大理论,研制像素化的、基于微纳结构的3D图像打印系统,推进传统印向纳米印刷的技术升级,形成原创性成果,填补行业空白。目标:实现“微纳结构”3D图像打印在新型显示、OLED照明等领域的应用,填补国内外空白。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并建立从3D图像设计、微纳结构制版、纳米印刷、材料应用的产业链。
(3)柔性光电子功能器件。
建立“大尺寸微纳透明触控传感薄膜”工艺链,攻克纳米导电材料有序填充(光化)机理、高效双面纳米结构加工等重大技术瓶颈,形成核心专利,建立批量化中试线。目标:大尺寸电容透明触控传感器产业应用(42),形成产业辐射与影响。
(4)纳米光子器件:极限制造-大口径衍射光栅。
“大口径脉宽压缩光栅”制备技术,实现国际先进水平1.4m口径的光栅,在国家重大工程上应用,填补行业空白。
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
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于2010年初设立,在以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以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化依托的基础上组建而成。面向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以解决行业关键难题、研发工程化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为目标导向,开展微纳米结构关键技术、器件和系统等的研发,积极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就
截至2015年11月学院有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万平米。近五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等国家、省部重大项目等17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20余项,现已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大口径脉宽压缩光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国家神光III器件,国内唯一;率先研制成功宽幅智能激光光刻直写设备,填补行业空白;建立了国内首条环保型柔性微纳光学材料生产线。
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当中位列第10,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光学工程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现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数百人,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输送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
参考资料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12-20
学院介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05-14
目录
概述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科体系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