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田村,是
李姓最早由外迁入
婺源县的居住地,始迁者为李德鸾。光绪《婺源县志·寓贤》中“李德鸾”条记载:“李德鸾,字匡禄。才气过人。其先世京,本
唐朝裔,因
黄巢乱避地歙之黄墩,由黄墩迁于浮梁之界田,
至德鸾始寓婺源严田。时婺隶
南唐,
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诏举卓异,有司以鸾应制,历
扬中市外,所至有声。累官为
散骑常侍,赠金紫光禄大夫。厥后子孙蕃衍,英贤辈出。”
2016年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公布严田村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名由来
村名由来,《婺源县地名志》说,因
李姓“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故名“严田”。延至
赵恒(998-1022)时,有名李鹏举者分迁原住地小溪下游建居,为之形成上、下严田。数载后,又有朱、王等姓迁入严田聚落合居。现今,上严田有800多人,下严田约500人。村落距县城紫阳镇38公里。
千百年来,李姓及后迁入的朱、王等姓,为了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曾在聚落内建造了不少公共性建筑。如宗祠有严田李氏宗祠、李氏支祠彝叙堂、李氏支祠宝善堂、朱氏秩叙祠、朱氏敬爱祠、朱氏敦睦祠、朱氏支祠宗正堂、王氏三槐祠;又如庵堂有四灵庵、龙华庵、永济庵、翠微庵等。这些,现多已在社会的变动中毁灭了。剩下的宅居和店铺(严田村中的古街道,旧时又兼徽、饶两州府的过境大路,街两侧多店铺),大都已破旧或被改建。
地理环境
村落的东北侧是“船槽峡”。《婺源县志》记载:“山甚奇秀,有大小船槽五,昔时槽中有水,乡人以木艇渡于槽中。山之石屏广可三里,石屏下有二洞,俗传洞内有穴,通
鄱阳湖。左右有日山和月山。”清咸丰间,
太平军征战
婺源县时,曾多次经严田过船槽峡。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十二日,太平军侍王
李世贤一部在甲路与清兵交战,重创清兵,阵斩把总赵玉莲、曾文清等,随后扎营于船槽峡。在船槽峡左侧的日山山麓,有“青萝洞”。“洞中有天尊行道岩、湖来峰、花鞋石、天柱石、芝田、石钟、石鼓、天井。宣议郎
李邦彦和曾构精舍于此,题其景曰‘青萝印月’。”
南宋学者张舜臣题《青萝洞》诗云:“峰峦缥缈倚青云,古往今来事可询。歙地洞中名已旧,唐贤石上墨犹新。烟霞解锁无尘迹,花药能留不老春。公出桃源本仙裔,清游宁惜驻雕轮。”另在上、下严田之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县曾设“严田巡检司”,有
弓兵30名;万历八年(1580)撤。
最值得称道的是严田村的“水口”,其称得上为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之一。水口,
缪希雍的《葬经翼》中称:乃一地之门户,当“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由于
婺源县地处万山间,各村落四面大多是山,形成较为封闭的完整空间,所以水口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人们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之地。风水术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因此往往在水口处培植树木,建筑桥台楼塔等物,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这样布局,即是基于古代风水术“障空补缺”的理论,同时又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全村的公共园林。严田村的水口,除植有巨樟、在溪流上横架藉以“藏风聚气”的树德桥外,另装饰有德福亭、四灵庵、沁泉、如来佛柱、水碓等建筑,使水口不仅关锁严密,同时炫示了家族的荣耀。
严田水口的巨樟,树龄距今已有1500多年。古樟树高20余米,胸径达4.3米,冠幅有3亩。观古樟,枝干横斜参差,苍劲雄浑;叶片密密层层,披青展翠;其与
婺源县北部
虹关村的“江南第一樟”相比,胸径比虹关古樟还要粗90厘米。林业科研部门的专家考察后曾说:就此
香樟木的历史和态势而言,完全当得上“天下第一樟”之称。自古以来,村民将该樟视为“树神”,过去,当地人家怕小孩难养,通常会到树底来烧上几炷香,然后把写有孩童生辰八字的红纸,贴在樟树上,将孩童过继给树神,这样即可保得平安。关于这棵古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
北宋末年,
赵构赵构受进犯中原的金兵追赶,荒不择路奔窜逃命。当他来到这儿,金兵已越追越近,情急之中,赵构爬上了这棵枝叶繁茂的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叶片里,这才躲过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多年。
巨樟旁的“
树德桥”,原先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桥。从什么时候起,
木桥改成了
石拱桥呢?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在
南宋初年的一天,临安府差来一封三百里加急公文,外加一包官银。严田村的
李姓族长拆开一看,原来是封指令改
香樟木旁木桥为石拱桥的函。村人顿时明白了,一定是坐在
太和殿上的
赵构,想起了这棵
朗树,感恩报德来了。于是,从此这里就有了这座长13米、宽6.5米、高6米的石拱桥。
严田水口建筑群中,德福亭是座跨路而筑的石亭,系村人为方便来往行旅歇脚而捐建的。亭名“德福”,大意是指广施仁义、行善积德之人,必定会有后福。四灵庵按古碑刻记,其最早是徐、洪二仙的炼丹之所,随后被佛教徒视为开法宣教的理想之地,一时之际,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梵乐经诵,法务兴隆,四方香客云集。后因年深岁久,院宇渐次颓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民众捐资对寺庙进行了重造。可是到清
咸丰年间(1851-1861),
庙宇又遭兵,终使四灵庵成为瓦砾废墟,仅留下一方古碑刻和当年徐、洪二仙为汲水炼丹开凿的一眼“沁泉”。虽然现今庙宇不存在了,可民间仍相传,说是常在此燃香膜拜,能得到徐、洪二仙的庇佑,可以保得一生安康。树德桥旁立有一根“
如来佛祖柱”,它由佛教经幢建筑衍变而来。柱身八面,依次竖刻有“南无阿弥陀
大日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和“南无多宝如来”等字。在古代,人们相信“如来佛柱”有能除一切罪孽魔障、能破一切秽恶的法力,于是乡民们刻置此石柱,把它请进人们的生存圈,让它担负起护境安民的重责来。
历史名人
据《婺源县志·科第》记载:在严田,
李姓兴盛是在
宋朝一代,村人登
进士第者有24人,他们分别是
嘉祐辛丑(1061)进士李士俨、
绍兴甲戌(1154)进士李知已、绍兴庚辰(1160)进士李冠之、绍兴壬午(1162)上舍释褐赐进士出身的李炳、
淳熙辛丑(1181)进士李行成、淳熙己酉(1189)进士李则参、
绍熙癸丑(1193)进士李大端和李楫、开禧乙丑(1205)进士李楠、
嘉定辛未(1211)进士李尚和李升之、嘉定甲戌(1214)特奏名者李登和李步豹、嘉定
丁丑(1217)进士李嘉、
绍定己丑(1229)进士李和李震宗、淳辛丑(1241)进士李泰来、淳祐甲辰(1244)进士李时和李念祖、
宝祐癸丑(1253)
进士李碧山、宝祐丙辰(1256)进士李桃、李雷雨和李应奎、
咸淳戊辰(1268)进士李说。登进士第者虽多,但因为始迁祖“立志从田”,所以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仅有饶州通判李士俨、刑部右侍郎李知已、大理寺丞李冠之、
南康军通判李升之、将作监丞的李嘉猷、淮东安抚使李念祖、国子
祭酒李碧山、
中书舍人李桃、武昌
知府李雷雨和余杭知县李应奎10人。明清时期,村人多因种地家贫,眼见经商有利可图,所以使得众多家境贫寒之人,为生计所迫而离乡背井向外寻求谋生,走上“服贾四方”、“以商为命”的道路。《婺源县志》记,时严田外出经商的有:李从云,“尝贾于开化”;李振,“弱冠随父商金陵”;李全义,“年十二,便习
计然家术,后业木湖广”;李秀文,“服贾信州”;李正俊,“服贾信州数十年”;李汝霖,“业茶于
上海市”;李发栋,“年十六,随父商江右
上饶市,晚商于景德镇”;朱诚初,“贸易
江西省”;朱廷,“年十八,弃儒商
广东省”;朱廷杰,“中年务茶业,偕弟占春远赴东粤”等等。正是这些有进取精神、有开拓能力的人一代一代地出去了,虽然他们经商致富后带回大量白花花的银子,但仍难以偿人才的流失,以致严田在明清时科甲上不再有傲人的成就。
历史上,严田村曾建有“振藻园”、“学静轩”、“钟英轩”等书舍馆塾,以教乡族子弟。为此,村里也曾出过一些文墨人,如
清代李鸿瑞著有《芦洲诗集》。《婺源县志》载严田清代有两位名医,一位是“善岐黄,全活甚众”的李振基;另一位是“精岐黄,活人无算”的李振琛。
名俗文化
为充分展现
徽州村落水口的文化内涵,2002年,瓷都景德镇知名摄影家施景福先生,依严田水口胜迹,建立起“古樟民俗园”。民俗园中设置有“纸伞作坊”、“
豆腐坊”、“油榨坊”、“香菇棚”和“鱼塘人家”等。鱼塘人家是座园林式宅院,内散布有聚春堂、百福堂、鸳鸯堂、秀堂、芳心堂、兆庆堂6幢小居室,闲暇时,在此养花吟诗,或是品茗对弈,非常舒心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