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规
南宋官员潮州名宦
陈宏规,字献可,漳州龙溪人,原籍莆田市县。生于赵构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
赵昚乾道二年(1166)二十二岁登进士,历任泉州永春县令,授殿中侍御史军器监丞、参领监事。赵扩庆元元年(1195)陈宏规51岁时出任潮州市,接替沈宗禹任潮州知军州事,为潮州第35任知军州事(刺史)。府志记载他“关心民事,廉政爱民,常出巡县治,政声卓著”。
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因病逝世,享年65年。
人物评价
陈宏规公是潮州名臣,也是潮汕地区陈氏重要流派创始人之一头陈氏开基始祖。
近几年,出版和刊载了许多有关潮汕陈氏的资料和谱籍,不少讲到陈宏规的历史功绩,从而使我们对曾任潮州知军州事的陈宏规有了较全面了解。
陈宏规不管是历史上对潮州市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还是对潮汕陈氏的繁荣昌盛,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主要成就
修建济川桥
在水流湍激的韩江上修建桥梁,实在是一伟大创举。自公元1171年由潮州知州曾汪建成桥的雏型,名“康济桥”之后。1189年太常寺少卿丁允元被贬出任潮州知州,增筑韩江西岸石桥墩,并在石墩上架桥梁、建亭屋,建成韩江西桥,命名为“丁侯桥”。至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知州沈宗禹在东岸建一石墩,墩上建亭曰“挹秀亭”。陈宏规任知州的翌年(庆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即开始着手修桥,他实施的工程比沈宗禹更浩大:更“挹秀亭”为“济川亭”,亭之后建“见思庵”,以接待过客。同时,将工程向东岸发展,他按照西岸“丁公桥”的结构和风格,在东岸江心之中扩建新石桥墩二座,开创了广济桥东西两端皆有桥墩,中间用梭船作浮桥的历史,至此而形成相当规模。陈宏规将东岸石墩桥命名曰“济川桥”,桥名与亭名皆取“汇巨流,济百川”之意,西桥仍名“丁侯桥”。一桥虽东西异称,但风格却是和谐统一的,后来才统一定名为“广济桥”,及后世人称为“湘子桥”沿袭至今。
为民办实事
潮州市的官办救济机构历史,始于陈宏规任潮州知州之后。他通过察访民情,了解到有的百姓或有残疾,或贫病交困,或无子无女,孤寡一身,长期无人过问,流落街头,甚至有倒毙于桥头、韩江堤边者,令人惨不忍睹。有感于此,陈宏规便首倡由州府设立养济院,收养废疾而无靠的贫苦百姓。养济院设于潮郡北门外,为了充实经费,他还私自掏腰包,捐出私俸。他的这一善举,得到了上级和继任者的赞许,自此之后,潮州的官办救济机构逐步完善,各县也相继设立。当我们在今天回顾潮州市的救济事业发展历程时,不得不提陈宏规,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创举及他关注民生的爱民理念永垂史册。
在潮州发展邮驿事业
潮州位于岭南,濒临大海,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古时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陆路邮驿和水路邮驿。由于驿站多在人烟罕到的荒野,易受狂风暴雨侵蚀而倒塌,知州陈宏规除在府城建造专门的“凤水驿”外,更多的是于“五里一亭,十里一驿”按传统规制需建亭驿之处造庵寺以代官驿。这种庵寺既有宗教功能,僧人平时可从事宗教活动,同时又负担着负责接待官差的任务,寺内设有房舍,政府给予“马具、床榻、荐席、器皿、薪”等物质保障,其功能与一般官驿并无不同。《广济桥志》所记载的有关“济川亭”的变迁云:“陈宏规于‘济川亭’后建见思庵”。“见思庵”乃为驿站,以接待过客云云乃是陈宏规以“庵寺代官驿”的具体例证。自此以后,都沿用了这一做法,使潮州市与外界的联系得以无阻通畅。
其他
陈宏规还在潮州首建贤守祠于西湖,崇祀潮州先贤名贤守。并捐出俸充崇祀名宦祠费用。
后世纪念
他本人受诏离潮州转京任职,赵扩嘉定元年(1208年)65岁病逝,厚葬于江西龙虎山。但他为鳌头陈氏开基一世祖永垂史册。至今,其子孙不忘祖德,在鳌头乡建有陈宏规陵园,内筑宏规衣冠冢,供子孙后代祭拜。
目录
概述
人物评价
主要成就
修建济川桥
为民办实事
在潮州发展邮驿事业
其他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