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位于武汉大学工学部,是武汉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由原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和原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相关学科组建而成。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的
土木系。 截至2018年7月,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设有5个系、2个实验教学中心,共开设3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专任教师131人。全日制本科生人数约为11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420人,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近1200人,继续教育学生人数约为2200人。 武汉大学土木
建筑工程学院的地理位置位于武汉大学工学部,学院内设有岩土与道桥工程、建筑工程、
工程管理、
工程力学、市政工程等系,以及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土木系从武汉大学调整到中南土建学院,其中土力学、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等教研室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4年,成建制并入武汉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系和水利施工系。
1984年6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建筑工程系。
1996年,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土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四个教研室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并更名为土木与建筑学院。
1984年,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筹建办公室,挂靠工程测量系。
1990年,成立建筑工程系,与工程测量系合署办公。
1992年,建筑工程系从工程测量系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运行。
1993年,建筑工程系与城市规划中心合并,组建城市建设学院。
合并建院
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相关学科组建而成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006年,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技术创新基地1个,校级研究基地3个,院级研究基地9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技术创新基地:湖北省大型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控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校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重大工程安全与技术研究院
院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土木
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振动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破坏数值仿真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结构减灾防灾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风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管理研究所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和基金重点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纵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
科技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4项、省部级
特等奖和
一等奖共10余项。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1人,其中教授38人、特聘研究员3人,副教授57人、特聘副研究员17人,讲师13人、聘期制讲师3人。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各1个,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2个。
双聘院士:
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邹亚洲
青年入选者:吴志军
院系概况
截至2018年7月,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岩土与道桥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开设3个本科专业。
学科体系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有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门。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
湖北省品牌专业:土木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力学、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土力学、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湖北省精品课程:理论力学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重点学科
学位点设置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土木工程、力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固体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
工程力学、
流体力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工程管理、道路与
铁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筑与
土木工程、
项目管理、工程管理
学术交流
截至2018年7月,学院先后与
美国、
英国、
法国、
澳大利亚、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学者专家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与
曼彻斯特大学、
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
邓迪大学联合实施“3+1+1”本硕连读项目和“2+2”联合培养项目,与
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每年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释义:一、院徽中间由正六边形、蜂巢、“土”字、“木”字、互动的人、纽带等元素组合构成,下方的波浪既代表了学院位于东湖之滨,又宛若一本翻开的书,形象地展现了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内涵。
二、院徽将“土”字、“木”字有机结合,整体正
六边形的造型恰似蜂巢的造型,突出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特色。徽标的正六边形造型犹如三位互动的人,形如汉字中的“众”,象征着团结、智慧、力量,寓意着学院师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共同为学院新的腾飞贡献力量。
精神文化
精神
勇于担当,追求卓越
释义:一、“勇于担当”即为勇敢地承担并负起责任,包括大局意识、主动精神、责任心、执行力等方面。“勇于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体现了学院师生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追求卓越”即为不懈努力,将自身的优势、能力、资源发挥到极致。卓越是超越优秀的状态,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学院践行武汉大学“顶天立地”精神的体现。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23-12-10
学者风采.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