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由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下属中西书局与圆明园管理处共同策划,总篇幅超过300万字,包括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参与者撰写的14部作品,以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弥补了中国相关记载的缺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界对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及文物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
书籍简介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第二辑正在紧张编辑筹备过程中,预计2011年11月推出。
出版发行
以
大连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及研究生为主要译者的“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于2011年1月出版发行。该译丛由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和
圆明园管理处共同策划,从150多种
第二次鸦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中精选出14种(法文9种,英文5种),总篇幅300多万字。这些战争亲历者包括英法联军的将军(
法军统帅
蒙托邦将军、英军统帅
尤里西斯·格兰特将军)、外交官(
法国全权特使葛罗男爵、
英国特使额尔金勋爵)、医生、翻译、士兵等,他们或亲笔撰写,或根据战场日记整理,或根据口述笔录,还原了许多不为国人所知的历史细节,原版于1860-1932年间陆续出版。
本译丛由法国著名记者、历史学家伯纳·布立塞,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王道成,北京圆明园管理处主任
陈名杰主编,法国欧洲时报社社长杨咏橘、
浙江大学法国史教授
郑德弟、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许钧教授担任译丛的学术顾问。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为译丛中文版撰写了序言。法语系
王大智教授负责组织了该套译丛6本法文著作的翻译并担任译丛的副主编,法语系陈娟老师、赵珊珊老师以及应远马、谢洁莹、赵勤华等研究生参与了翻译并担任了译丛的编委。
2011年1月14日,“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圆明园管理处举行。王大智教授、
陈娟老师应邀参加了出版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套以英法联军毁园参与者回忆录为主体的译丛,以珍贵的史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和中西交流史中的叙事空白,呈现细节,还原真相,为
圆明园罹难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国家清史编委员会编译组组长
于沛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科技史研究所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
中国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文化报、
凤凰网等10多家媒体参加了座谈会并做了相关报道。该套译丛已被收入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频道)做了相关报道。
分册介绍
《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
《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劫掠并焚毁了凝聚着中国人民无限智慧、创造、心血和五千年农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
圆明园。随军牧师麦吉在《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中写道,“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得出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我认为,
法国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作为一份重要的历史史料,揭露和批判了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和焚烧
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1859年,
法国皇帝
拿破仑三世任命查理·库赞·蒙托邦将军(亦称库赞·德·蒙托邦)为法国对华远征军总司令。
蒙托邦将军时年63岁。
蒙托邦将军曾在
阿尔及利亚服役多年。他既是仪表堂堂、举止文雅的绅士又是英勇无畏、胆大心细的骑士、战士。在1860年法国对华远征中,蒙托邦将军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了法国皇帝陛下交予的任务。
在军事远征中,蒙托邦将军一心想着为自身、为皇帝陛下以及法兰西民族争得至高无上的荣誉。在
大沽口炮台遗址前、在北塘河口,
英国远征军司令霍普·格兰特将军的作战部署显得更为理性。幸运的是,好运眷顾了蒙托邦将军。1860年9月21日,
蒙托邦将军率领两支队伍与僧格林沁将军带领的30000清军
蒙古骑兵正面交锋,在八里桥大获全胜。
拿破仑三世因此赐封蒙托邦将军“
夏尔·库赞-蒙托邦”爵位。
蒙托邦将军反对焚毁
圆明园,此举着实令世人钦佩,然而
英国特使额尔金勋爵(此次远征的实际领袖)和
尤里西斯·格兰特将军却执意
火烧圆明园。对于
法军抢掠圆明园的行为,蒙托邦将军既无力阻止也没能制止。
回到
法国后,蒙托邦将军因法军官兵的恶劣行径遭到舆论界的强烈谴责;与此同时,犯下同样恶行的英军官兵却在伦敦受到热烈欢迎。
蒙托邦将军在《
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中详述了当年远征中国的具体情况,然而,直到1932年,该书才由将军的后人整理出版,此时距远征中国已七十年有余。《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迟迟不能出版的原因就在于法国人对法军官兵的劫掠行为始终无法释怀。法国舆论界认为,
法军官兵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罪在
蒙托邦,其本人和家人也因此在法国民众面前威信扫地。据说,蒙托邦将军的儿子蒙托邦上尉离开北京时并非双手空空。
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是1860年远征中国的大力支持者。法军将士回国后,将从
圆明园劫掠的大批文物献给了欧仁妮皇后。欧仁妮皇后遂在巴黎南郊60公里处的
枫丹白露宫主持修建了中国馆。今天,当年法军官兵从圆明园劫掠的文物就陈列其中。
《翻译官手记》:埃利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是最值得一读的关于1860年征战的一本著作,因为它或许是一本写得最为生动最为精彩的著作。
莫里斯·伊里松(Maurice Irisson)在1886年才出版了这本书,署名是埃利松伯爵。年仅20岁,他就陪同
蒙托邦将军去了中国,当时的身份是翻译,不是中文翻译,而是英语翻译。因此,他负责与
英国盟军的沟通与联络。在出版这本书之前,他等待了25年,目的是不想过于冒犯敏感的英国人,他在书中谴责了英国人想在军事和外交上独占头的野心。总之,在这场对华征战期间,他们以远征军的领导者自居,在
法国盟军面前盛气凌人,极力贬低法国人的形象。这也是一本完全是为蒙托邦将军的荣耀而写的书。
作者所展示的史实也是有待商的。他经常会拿史实自由发挥。尽管如此,埃利松伯爵的这本著作是一部笔调生动、引人人胜的文献。可以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阅读本书。
一定要读一下他初到
上海市时的那段叙述,以及他对这座中国城市的描写。他的《
翻译官手记》中最出名的几个章节是关于
圆明园大洗劫的,这几个章节更值得一读。夏宫受到中国数代皇帝的青睐,他重墨描写了被毁之前的夏宫,在专栏作者之中,做这种描写的作者为数极少。埃利松伯爵笔下的圆明园洗劫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他的叙述诙谐风趣,洗劫的悲惨景象跃然纸上。其实,他嘲讽了法国人在洗劫圆明园时的混乱无序。
当然,他把洗劫的规模和法英联军的破坏缩小了,他没有谴责这些掠夺行为。但是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由一个专栏作者写的这部文献还是很珍贵的。
《额尔金书信和日记选》:额尔金,
英国外交官。他出身于
苏格兰贵族,为英国第8代“
额尔金”伯爵。他曾任
牙买加、
加拿大总督。1857年3月,
女王陛下政府派他为全权专使,率军队来华,挑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额尔金书信和日记选》将英国大使额尔金勋爵在对华战役期间的书信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揭露了1860年中国远征行动中大量的内幕。
《巴夏礼在中国》:由斯坦利·莱恩-普尔和弗雷德里克·维克多·狄更斯撰写的《巴夏礼传记》共分两册。第一册由莱恩-普尔一人所著,记录了巴夏礼在中国24年的外交官生活。第二册3/4的内容由
查尔斯·狄更斯完成,记录了
斯密斯·巴夏礼18年的驻日公使生涯。1883年起巴夏礼回到中国任驻华公使,于1885年卒于北京。这本《巴夏礼在中国》所译的是第一册的全部和第二册中涉及巴夏礼与中国事务的相关部分。
《巴夏礼在中国》还是一部展现当时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著作。正如《
巴夏礼在中国》作者所言,一个领事的生活就像一首包括了所有音阶的美妙乐曲,可能有单调晦涩的低音,也可能有令人兴奋的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