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村:是
广东省省
普宁市占陇镇西社西湖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侨乡,简称:西湖。是西社七个自然村之一,【注:原西社由南门、北门、考寨、老乡、
新乡市、溪东仔、双溪嘴等自然村组成。南门含同德堂、新兴围(后新),北门含埔头园、灰路脚、新山围(前新厝),考寨含花柳园,老乡古称水湖(牛)沟老乡、新乡则称水湖沟新乡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水美人勤,令人流连忘返。乡中水流丰沛,绿树成荫,可谓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有俗话“前猎后猎,不如西社马栅”的典故。如今内外仍称西社其名。
西湖简介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水美人勤,令人流连忘返。故乡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也许我们先祖正是看中西社水湖沟这块“宝地”,才从潮阳大布迁移来此定居,繁衍生息,近200年来,已发展为当地盛族。
普宁市流传一句俗语“前腊后腊”唔如西社马栅。﹝腊为地方方言,即寻找之意﹞。这反映了这里具有比较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的,乡中有条大溪-西社溪,村民俗称“后畔溪”流量丰沛,源远流长。据《
潮汕地区自然地理志》载:发源于大南山望天顶,流径三坑,什石洋,中间汇益岭水,过西社,陂头,六营入
练江,河长23.20公里。我村处于河流中段,在下娘宫东侧又分出支流----后湖溪,溪从村中穿流而过。既增添我村自然景色,又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在旧社会由于人多地少,加上连年灾荒、战乱等原因,部分族亲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异国他乡谋求生路,寻求发展。主要有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这些族亲在异国他乡也多有建树,有的为当地宗人谋福祉,有的成为当地社会名流,为故乡增光。
历史沿革
西湖村,村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建立新政权---西湖村人民政府时启用的。它是以历史政区西社乡的“西”字和水湖沟的“湖”字组成。
体制的沿革,明、清两朝,县以下无政权建制。县以下为都,每都10甲,都、甲头由地方士绅充任,承包该地域内的催粮、拘捕、调解,无俸。清乾隆十年《
普宁县志》卷之一“疆舆图”标有西輋和溪东仔,同卷之“乡寨”条则记载“水湖沟”,与西輋、溪东仔同属灭水都,时溪东仔设“乡约所”,但非政府建制可能是近邻约定集会的场所(全县10个)。1912年民国初肇,政权仍为省、县两级,村或联村设保正1至2人,负责催收田赋、供军饷和民事调解等。民国10年(1921年)
普宁市始设区、乡,全县分9个区162个乡。时水湖沟老乡隶属于“普宁县第5区
西社乡”。乡设“团局”。大革命时期的1925年起成立区、乡农会,“西社乡农民协会”设于下娘宫,区农会主席黄昌盛兼任西社乡农会主席,副主席黄立朝(名乙品,西社水湖沟老乡人,1926年逝世)。从1921年起,西社乡辖南门(包括新兴围),北门(包括新东围)水湖沟老乡,水湖沟新乡,考寨(包括花柳园),溪东仔,双溪嘴。民国23年(1934年)起全国实行保甲制度。一般是每保10甲,每甲10户,但有很大的伸缩性,时西社乡编为9个保,保设保长一人负责催收田赋(地税谷和田亩钱)供兵员(派兵,催收壮丁钱),和民事调解等。但保以下由房系指定“粮带”,负责该房系“皇粮科派”,实际是为保长服务。时西社乡9个保,即南门包双溪嘴4个保,因双溪嘴只有81户不够一个保编制,便合南门寨内北四条巷为一个保,但历任保长均是南门人。该村的新兴围和井仔为1保,其余斯、声祖及“同德堂”为2个保。水湖沟老乡,水湖沟新乡,考寨(含花柳园),溪东仔各1个保。最大为水湖沟老乡232户,最小的是
新乡市100户。民国27年(1938年)1月至民国34年(1945年)10月西社和入横乡,1945年11月又扩为四维乡。但保田制度不变。从1938年1月至1949年解放时,西社历史政区9个保便设立“联保办事处”,设主任和财政部,但有时又称“自治会”。1949年5月普宁初解放,五区武政工作队在
普宁市兴文中学召开全五区
士官大会,宣布废除乡、保长职务,成立新的“四维乡人民政府”,乡长正王仰唐(陇头后楼人)副黄接香(西社新乡人)。但从8月份开始,先后又有
中国国民党的喻奇英、台湾新军、
胡琏等
国民革命军窜扰
普宁市,尤其9月份起胡琏兵丁勒粮时,“老保长”都避了,此时西社又有几个“官瘾”特大地自荐起来充当“前面撞胸,后面捶背”的乡、保长来,(因此时乡民都逃难到外地,国民党军队向这些乡、保长要兵、要粮,故这些乡、保长成了“风箱老鼠”)解放后土改期间,这些人多数被批判洗脸擦黑。
解放后,1949年11月由南五区政府和四维乡人民政府主持西社各村的建政工作,西社南门取名“西南”,北门取名“新北”,水湖沟老乡取名“西湖”,
新乡市和考寨取名“新考”,溪东仔取名“溪东”,双溪嘴取名“双溪”,各村成立村人民政府,1950年12月22日土地改革开始,西社土改工作队首任队长卢孝善(潮阳人),各村农民协会取代村政权。1952年3月成立“
普宁市第六区
西社乡农民”,领导各村农会。1952年11月成立“普宁县西社乡人民政府”,辖西南、新北、西湖、新考、溪东、双溪6个自然村。1956年7月改称“西社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1月西社乡合入“南城乡”,但各村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低级到高级,1958年西社原全乡合并为“军埠乡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各村为“联队”,1958年10月人民公社会运动,政社合一,西社称“超美人民公社109战斗团”,村为联队。1961年3月体制下放,西社分为西南、新北、西湖、新考、
新乡市、溪东,双溪7个生产大队。1963年2月7个生产大队合并为“西社生产大队”(各村为联队)。1983年12月公社体制改为区,区属县派出机构,
西社乡又恢复为一级乡政权“
普宁市西社乡政府”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区改镇,3月又改称“西社村民委员会”,村一级为“经济联合社”。1991年4月村委会下移,西社改称为“西社管理区”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因各村又称“经济联合社”独立核算,由于西社7个村属历史政区,2000年在取消管理区建制后,保留了“中共西社总支委员会”,各村的名称一律冠上“西社”,即西社西南村、西社新北村、西社西湖村、西社新考村、西社新乡村、西社溪东村、西社双溪村,村为村民委员会,如“西社西湖村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广东省揭阳市市
普宁市占陇镇西社西湖村---广东潮汕(国外称
潮州市),在
广汕公路西至
广州市400公里,东至
汕头市50公里。今称国道G324线603-604公里国道两侧。
村民委员会
占陇路段广汕公路国道D324线旁.
文化
水湖沟
水湖沟,历史上是普宁县戎水都一个自然村,为何取名“水湖沟”?是何时、何人所置未考,据民间传说,水湖沟分出
新乡市已有400多年历史,若以此推算,那该是
明朝爱新觉罗·颙琰至
万历(公元1522-1619)年间吧。但做为老寨的老乡,置村则应在此之前。清乾隆十年《
普宁县志》继承明史,在卷一“乡寨”条中已有水湖沟记载,是灭水都195个乡寨之一。
水湖沟是何姓氏创始未见历史记载,只能根据民间传说和部分遗址进行分析探讨。按传说,最先可能是魏、蔡,然后才是尤、林、黄,或者是蔡、尤同一时期。现村
西北有“魏厝埔”,此埔究竟是先民居住遗址还是只做死人葬地已分不清,也无从考证,但已
魏姓冠名不变,说明魏姓有密切关系。又尤姓原在寨内西南角有一口水井,传说对尤不利,如尤与油同音,油属液体水质,天天被汲取,数量有一定限度,发展受限制,故他迁。只有部分移居
新乡市仍姓尤。林氏在水湖沟曾盛极一时,曾有过“十八担书囊”(18人教书)和“十八支饭犁”(借用犁7音,
捞饭用具),反映了该姓氏文化层次较高和有18家殷富吃干饭的经济基础。也说明水湖沟这地方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优越性,故元安祖“择地而居”才举家迁移来此定居,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元安祖派下茂顺公又有“九子二十九孙”之称,经济也大大超过林氏,于是林氏便大部分迁移到
惠来县葵潭,只有部分留居新乡。
水湖沟老乡和
新乡市的蔡、尤、林三姓两村相同,近代还有一些证据可考。如民国初年在新乡寨内西北角有一公室被称为“寨众间”,里面有很多“神主牌”每逢旧节日,老乡和新乡的蔡、尤、
林姓或其继承者都到哪里祭拜;其次是蔡、尤林三姓在新乡分别以继承或改姓合入棉山系,尤姓继承棉山系“文”字辈之一房改姓黄,蔡、林二姓则合入棉山祖华轩系,但这些时间应是在
清代。林姓改黄今仍有清墓一座为证,该墓在今双溪嘴园“跳石埔”碑原刻“祖考袍忠林公妣勤福徐氏,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重修”但林字明显被后人刻为“黄”字,该墓至今仍是老乡和新乡有关族系共同祭拜新乡原林姓改
黄姓的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而老乡东湖祖之一系则为“
清明节”。据说该系于清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从桥柱旧址迁来老乡后继承了林氏,但该林氏前又是继承蔡氏的一户领多祖,故黄德宝生前曾讲:老乡这一族与
新乡市林姓改黄姓同祭一穴祖墓被人称为“一族三姓”
元安祖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从潮阳大布迁来后,与同胞的二房元闻公以及俗称“老大房”的一起发展,称为“乐园祖系”。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东湖祖系从桥柱迁来西社,先住花柳园孤爷官后,解放前该族在那里还有土地及旧屋,后迁水湖沟老乡。大约在此期间前后,又有宏义祖从下溪仔迁来。后东湖、宏义二祖系合建一公室共祀先祖。从
清代咸丰以来,乐园、东湖、宏义三个祖系便在此不断发展壮大。
移民沧桑
先祖元安公于清嘉庆年间从潮阳大布迁移来普宁西社,据传说是先寄居南门
黄姓宗亲处,后到周围观察,见水湖沟老乡水源丰沛,土地肥沃,鱼虾跳跃,是个好地方便定居下来。但原住大布为何要迁移?其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从地理轻重厚薄玄学论的,有姓氏大小强弱论的......但在封建社会里,除了明末初(明
永历15年,即清顺治18年至
康熙帝22年,公元1661年至1683年)
清朝实行“迁界徒民”政策划定沿海50里为无人区,强迫农民、渔民迁移内地外,其他分散或成族迁移,就西社乡的历史来说,迁来可概为四大类,反映了移民的沧桑史。
一,为生活计外出为佣。这方面虽不是很多,却有其代表性。因古代也是贫富悬赏,富人雇工买俾,穷人打工当奴婢是常事,一些条件允许便定居下来。如南门斯可公清顺治7年(1650年)出生于福建漳浦油车园二房,康熙初年因生活所迫流落到载瑞屯(今流沙六斗埔)佘员外为佣(当长工,俗叫“春哥”),他为人勤劳朴实,得到了佘员外厚爱,便将其女佘慈惠许配给他,婚后生育四个儿子,但妻子早丧,故斯可除留第四子君于六斗埔外,带3个儿子来西社再婚定居,在西社再生下二子,300多年来,斯可已发展成本乡一盛族。另外,在南门及其他村,也有一些成族被贬称为“春哥房”(长工)的,即先祖从前来此当“长工”后,被留作“后嗣”或继承,这也属移民性质。
二,为谋发展,异地而居。这方面占大多数,即原居地多属比较贫穷的山区,或者平原经济比较单调,发展前景较差的地方,便寻找一些条件较好的,有发展前途的地方谋求发展门路,改变自身环境。如我祖元安公就可能属于这一类。又如南门君德公,
明朝年间从
福建省迁来
潮阳区隐赏,但隐赏属山区,经济以耕为主,清康熙初年迁移先来溪东仔,后移入南门现顶娘宫后,其中一族瑞祖于
咸丰4年(1854年)创建新兴围(后新厝)。南门斯可公来西社定居60年后,原在福建油车园的三房远声公,四房龙辉公,以及诏犹和
漳浦县白衣乡的一族也于
乾隆年奶奶间先后迁来西社南门,现统称为“福建祠系”,其先祖认为油车园属山区,是“山飞水走”的地方没有发展前途而迁来。
三,战乱遭灾,逃难迁移。这方面有一定比例。据《普宁大事记》载:从
明朝嘉靖43年至
康熙帝26年(1564-1687年)123年间,普宁这地方大型战争有7次,
清朝又有
刘公显、
陈娘康、
许阿梅、林挺、吴干等农民起义,连年战争不断,以致流离失所,举家举族遭害被迫迁移,年代较近的如本村的宏义祖和新乡的殿祖系,均在清咸丰年间,据今有150年左右。宏义祖系原住下溪仔(今华溪),战乱中一夜被清兵杀害29人而举族迁来西社,其中部分住西社俗称“埔仔房”,部分住考寨加入“和祖派”。
新乡市的殿飏祖系原为郭厝黄氏,全族9户,
咸丰5年(1855年)北山许阿梅起义反清,郭厝寮作为“军寨”,农历8月23日
黄姓9户中被清兵砍去头颅3人,其中一个连尸首都找不到,多名妇女被抢,于是乘风雨交加之当夜,除一户老弱未逃外,其余8户扶老携幼避过清兵岗哨爬稻田出村。其中一户往今池尾之高埕,其余7户逃来西社水湖沟新乡,后继承棉山系11世祖文三公之长房称“殿祖”,俗称“郭厝寮房”。今住新乡、考寨二村,留在当地一户阿云解放后失嗣。
四,小姓弱族,避开歧视。这方面虽然不多,但也有代表性。如本村东湖祖系,先祖因避战乱从省城迁来
潮州市鹅公山(今麒麟镇径水村),后代故全族投靠桥柱旧地村外祖家,但桥柱全族纯为陈姓,故其外祖认为若不改姓陈,该祖“单鸟入群”,今后难以立足会被人家歧视,故于清
咸丰2年(1852年)举族迁移来西社投靠宗亲而定居。
从上述的迁徒移民中,先祖多采用投靠同姓宗亲的方式,起到了敦亲睦族、团结互助的作用。远声、龙辉、诏犹,白衣乡,君德、元安、元闻、东湖、宏义、殿飏等祖系都属这一种。
历史文物
位于西湖西北方向西社大溪的慈悲娘庙,俗称“下娘宫”或“四乡娘宫”,该庙在全乡的庙宇中规模可算最大,有正殿、东西厅、厢房以及后厝包的厅房等,建筑风格独具一色,经考证,该庙建于清
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公元1784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和公元1955年、1986年共3次重修。2000年在原地依原状重建。
下娘宫在大革命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至1929年)曾是
普宁市第五区区委会、五区农民协会,
西社乡农民协会,乡苏维埃政府驻地。中央农民部秘书澎湃曾二次于宫前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宣传革命道理,元安祖裔黄乙品、号立朗于1925年至1926年逝世前任西社乡农民协会副主席,经常到设于下娘宫的农会处办公。据《中共普宁党史资料》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社乡是普宁县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党和区、乡农会领导人经常于此领导区、乡人民的革命斗争。故下娘宫是一处具有光辉传统的革命圣地,值得发扬光大。娘宫前右侧原有一株几百年古榕树,20世纪60年代因“车子化运动”被砍了,近年新栽培的一株正在茁壮成长。
祠堂略考
黄氏各先祖迁居西社时间不一且多数无史料记载,而可查且有较为可靠说法的分别是:南门斯可公生于明
永历4年,即
顺治7年(1650),约于清
康熙29年前后(1690)迁入西社;远声公生于清
乾隆3年(1738),约于乾隆23年(1758)迁来西社;老乡乐园祖系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13年(1808)迁入;东湖祖系(旧地房)于清
咸丰2年(1852)迁入;棉山公世系的郭厝寮房于清咸丰5年(1855)迁入。另外一些派系迁入具体时间未能考证,但按其子孙繁衍
代数推算,汝德公系、君德公系、
棉山公系都已经十二至十五代,应也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一、福建祠世系:斯可公系、远声公系、龙辉公系、诏公系。福建祠,是南门斯可、远声、龙辉、诏猷诸祖后裔于
光绪26年在顶娘宫后所合建之祠,该祠无门匾额,仅口传而知。因以上各系均先后从
漳浦县油车园前来,故称福建祠系。
二、君德公世系。该系是较早迁居西社的一支,俗称楼派。繁衍至今有十四代人,列第十六世,分居新兴围即后新厝、南门井仔、同德、考寨一部分。据载,君德公从福建漳浦云霄乡前来潮阳稳赏村,是文远公第三子世寿公之后裔,文远公第二子世禄公居普宁龙秋。君德公传至第三世就有部分后裔前来西社定居。
三、汝德公世系。汝德公为黄峭山公第十三代孙,生于福建漳浦同古寨。明
嘉靖入粤,随后迁来西社。现新北村中建有专祠
光裕堂奉之。新北埔头园、灰路脚、新山围及南门一部分,即为其后裔。分下有文耀、赐轩、志伍、良心四个祖系。
四、棉山公世系。绵山公于明嘉靖年间从潮阳高堂移居普宁班湖,后裔再迁居
西社乡,其中的郭厝寮房于清
咸丰5年(1855)迁入。后裔主居考寨、
新乡市,及湖心洋部分。
五、宗思堂世系:乐园公系、东湖公系、宏义公系。乐园公,名亚吉,俗称小坑祖系,因先祖曾居小坑而得名,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13年(1808)迁入。其派系第十三世元安公于西湖寨外建有一新祠
永思堂,因有五房头,又称五房祠。东湖公是旧地房之五世祖,生于明
嘉靖,因避乱下潮州普宁岭后麒麟埔径仔鹅公山居住,再迁桥柱旧地村,后于清咸丰2年又移西社水湖沟老乡(西湖),俗称旧地房。据传宏义祖系于
康熙由潮阳
司马浦镇下水路迁居普宁华溪,至清末再迁西社,分为二支分别定居于西湖及考寨。一世祖乐园公,原祖籍、上溯世系来考。史料记载:“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迁居金浦水路边。”其出生年代于
元朝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年至1355年前后。“后再移居小坑产下三男,其中三房留住小坑﹔长、次两房分居大布。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迁居
普宁市绒水都西社水湖沟老乡繁衍至今。
乐园祖系有两座祠堂,即“宗思堂”和“
永思堂”。“宗思堂”俗称“内祠堂”位于老寨内,约建于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即公元1820年至1850年。1984年重修。该祠堂何人所建说法不一,据分析应是元安祖儿子“茂”字辈。主要俸祀乐园公及列祖列宗。又据传说,村里每年
元宵节过去有“拜老爷”、“佛祖”和“看新娘”的习俗,一般正常情况便在祠堂外空地活动,若遇天下大雨便转移到祠堂内关门进行,尤其是“看新娘”这一项,且属全村性质。“永思堂”又称“外祠堂”和“五房祠”,为元安公派下五个房头共有。建于道光23年(公元1843年),1994年重修。该祠大厅左侧墙上有16世裔孙黄立朝民国3年(公元1914年)甲寅年书写的本族历史及男女辈序,该祠俸祀元安祖及列祖列宗。
宗族史料
一世祖:乐园公,名亚吉。
二世祖:宜宣公,妣庄氏。
:(敬爱公)
三世祖:弘关公,妣清流许氏。
四世祖:南亩公,妣克治陈氏。
五世祖:(和川公,妣徐氏)
:刚真公,妣廖氏。
六世祖:云川公,妣吴氏。
八世祖:淑宏公,妣苏氏。
九世祖:师型公,妣苏氏。
十世祖:熙祉公,妣林氏。
十一世祖:敦德公,妣连氏
:(应高公,从六世起分房。注一)
十二世祖:建浩公,妣连氏、林氏。
十三世祖:(元闻公,妣叶氏。注二)
:元安公,妣连氏,派下共5房。
十四世祖:
【次房:功恩公,书号茂高】。
【三房:功山公,书号茂青】。
【四房:功秀公,书号茂顺】。
【五房:功道公,书号茂正】。
人口民族
一,全国黄氏人口约3000万人,在23000多个姓氏中排名第七位。据全国《新百家姓》姓氏排行榜,前十个姓氏排列为: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新华社2006年1月10日专电,各报均做了报道)
二,潮汕十大姓,
黄姓排第三。
潮汕地区即今
汕头市、潮州、
揭阳市三市共有549各姓氏,总人口1340万人,其中黄氏90万人,占6.7﹪。前十个大姓氏的排列为:陈、林、黄、吴、郑、李、张、王、蔡、刘。黄姓位据第三。(《
汕头特区晚报》2005年3月24日)。
三,揭阳《
百家姓》,黄姓列第三。揭阳市包括市区、
普宁市、
揭东区、
揭西县,
惠来县及侨区等,2001年户政管理数据排列前十为:陈、林、黄、吴、李、张、杨、郑、王、刘。黄姓人口515800人,占揭阳全市人口的9.01﹪,排列第三位。(《
揭阳日报》2004年11月5日)。
四,普宁120姓,
黄姓排第二。普宁市有28个行政单位,2004年底人口203万人,其中黄姓183093人,占9.02﹪。前十个大姓排列为:陈、黄、李、杨、张、郑、林、王、赖、方。其中黄姓名列第二,分布在25个镇、街道、乡、场,140个村,农业人口154660人。其中前十个村依次为:西社、东埔、泗坑、磨石坑、富贷寮、雨堂、龙秋、白石、半径、
灰寨镇。均超过4000人。
五,西社黄氏人口占全乡八成。历史政区西社乡7个村,2004年底农业人口15501(已迁出国内外各地非农业人口不计入)。其中
黄姓5个村12511人,占80.7﹪。西社侨眷、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属13395人,占86.4﹪,其中黄姓10910人,占黄姓农业人口87.73﹪。全乡在海外乡亲9737人,香港5564人,台湾82人,合共12511人,与家乡农业人口相同。
六,西湖村2004年底农业人口2186人在海外乡亲1716人,香港405人,台湾20人,合计2186人。旅外(不包括国内)与农业人口相同。
说明:普宁农业人口由各基层单位上报,以姓氏村庄计算(包括婚入在内),非农业人口根据户籍管理统计为纯姓。但原农业人口统计为
黄姓133个村149710人,经查明已发现漏了南径东岗寮,圩脚;里湖的罗坡地、半坑;大坪镇的历竹堂,埔岭;
赤岗镇的下深水等7个村,人口4950人,故普宁全市农村为140个村为黄姓。故此数字可能与今后有关部门公布略有不同。另,西社侨情人口数由侨务部门提供,支作参考。
社会
教育情况
西湖学校
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给西社侨乡洒下了无限春光。由于党的侨务政策得到逐渐落实,侨乡优势逐渐体现出来。1980年后,西社旅外侨胞掀起了捐资建校热潮。西湖村台胞、深圳市台商协会理事黄振斯先生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黄振辉、黄炳辉等捐资10万元,建起西湖小学,接着,黄振斯再次捐10万元给西湖村设立教育基金会。1994年西湖村掀起第二次捐资建校热潮,
马来西亚拿督黄廷泉先生、香港黄振辉先生和黄振武先生不辞辛劳,从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筹集资金105.8万元,加上西湖村的资金共205.8万元,建起一座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新“西湖学校”,香港黄锡江家族为纪念其先祖黄日澄先生,独资20万元在西湖学校捐建“日澄礼堂”,该学校可容纳学生1000余人。
普宁市占陇镇西社西湖小学成立于1999年,属于小学教育,是广东普通小学,位于广东普宁市占陇镇西社西湖村0142号(515321).
普宁西社中学
创建于1967年的西社初级中学有着40多年的历史,为西社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西社乡各级领导和乡贤达成共识,决定扩建西社中学教学楼,举全乡之力,即:
(西社西南村、西社新北村、西社西湖村、西社新乡村、西社新考村、西社双溪村、西社溪东村)在乡里的成功人士及广大华侨的捐助之下,投资近3千万,学校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通过两年的建设,一间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改变西社中学在占陇的落后局面。
占陇镇西社初级中学位于
普宁市市区的东面,国道324线占陇西社段的南侧。
经济
前期经济
西湖村原称西社水湖沟老乡,历史上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种植水稻、
番薯、
大麦、小麦。经济作物有
甘蔗、花生、大豆、
黄麻等。并相应有制糖、榨油、
面条、酿酒等农副产品加工。更重要的是溪旁、堤岸村边遍栽
绿竹,村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竹器加工,编制农具、用品,如大小簸箕、竹筐、菜篮、炊具(俗称:囊椅菇)等。全村八成以上农户利用农闲和夜间专此副业,产品占领周边市场,部分远销
汕头市作为出口商品,白马、军埠两个集市还各有一条“西社竹篾街”,故西湖有竹器专业村的美称。也是我村村民一项主要副业收入。
近期经济
第一产业:全村主要以服装加工为多数...大的服装厂有5.6家(注:直销国内外,批发给附近城市,如流沙、
广州市、
深圳市),小的服装
加工厂20多家(注:主要是帮附近城镇一些大厂加工服装加工)。全村多数妇女都在服装厂上班。
第二产业:如:【西湖加油站】、【普宁再盛电器批发部】、【旺盛车行】、【德合石材】、【乐雅建材】、【大顺桑枝家私】、【育特纸铺】、【西湖火锯厂】、位于
广汕公路国道D324线两旁,【普宁盛发电器经营部】、【普宁潮盛电器经营部】位于西湖学校旁。以上这些单位都是我村经济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