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是一部由
胡进庆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3年制作的中国动画短片,该片以其独特的水墨拉毛风格和剪纸技法,成功地将传统寓言故事转化为无台词的动画电影,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奖项,包括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第六届
萨格勒布国际动画
电影节特别奖、
加拿大第七届
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以及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等。
描述鹬蚌原是好朋友,老渔翁几次都没有捉到它们,后来它俩为了一条鱼争吵翻了,鹬啄住了蚌,蚌夹住鹬,各不相让,老渔翁因而捉住了鹬和蚌。整个影片墨韵清新优美,洋溢着诗情画意,既富于哲理又具有中国艺术特色。 1984年该影片获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
电影节最佳
短片银熊奖,评委评论这部影片时说:“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出类拔萃地成功。
取材于传统寓言故事:鹬鸟和
翠鸟科在河边争夺一条大鱼。渔翁发现后,用鱼叉刺去,没有击中。鹬鸟趁机抢走大鱼,逃之夭夭。一只
背角无齿蚌敞开胸怀在沙滩上晒太阳。翠鸟又啄到一条
泥鳅,泥鳅挣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夹住了,翠鸟想从河蚌壳里夺回泥鳅,鹬鸟又飞来赶走翠鸟,欲与河蚌争夺泥鳅。于是,鹬鸟与
河蚌在沙滩上进行了一场智慧与心理的争斗。虽然泥鳅被鹬鸟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条腿被河蚌夹伤了。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斗争又继续下去。鹬鸟佯装打盹,河蚌慢慢张开两壳,伺机进攻。鹬鸟出其不意猛然回头啄去,早有准备的河蚌立刻合拢,把鹬鸟的长喙死死夹住。这时,早已守候在芦苇中的渔翁趁机把它们一起捕获。该片是一部水墨剪纸动画片,而且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基本属于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叙述故事的,在水墨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剪纸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将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
《鹬蚌相争》是改编自《战国策·燕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持”。《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
东周、
西周、
秦国、
齐国、楚国、
赵国、魏国、
韩国、
燕国、
宋国、
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
中原地区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地区水墨动画片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国内外观剪纸画·鹬蚌相争众都殷切希望能够多拍一些这样的影片。但是,摄制一部水墨动画片很不容易,成本高,费工费时,制作工艺复杂,因此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用剪纸片的摄制方法拍出水墨艺术的效果,
胡进庆思考到了这个问题。他首先试用在毛边纸上画颜色,使之产生
国画的浓淡、晕化的韵味,然后沿着轮廓边缘撕下来,再组装成型。这就是剪纸片的拉毛新工艺。
在整个故事的背景设定上,其实参考了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林风眠先生的画作,其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他的绘画风格多变,《鹬蚌相争》基本上参考的正是他第三阶段“诗意孤寂”时的风格。
随着《大闹天宫》、《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鹬蚌相争》等动画片的诞生,吸收了水墨、折纸、剪纸等传统技艺的中国动画逐渐显示出中国风格,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创造了中国民族动画的辉煌。
水墨版的《鹬蚌相争》在场景、人物、动物设计上都不同于如今大多工艺品中的精致,而在追求一种虚实相宜、形神兼备的畅意感。《鹬蚌相争》在这样诗意的风格基础上,对美的表达做到了自然、含蓄,如影片开头,是大片的芦苇荡,简练的大笔触画出了河边的暗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鹬蚌相争》属于默片,音乐在影片的节奏上可以说是起到了一个主导作用。而在故事片动画中,具有
中原地区特色音乐更是能够显著突出动画的民族特色,继而赋予
戏曲音乐更多的新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