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龙(学名:Ampelosaurus)是一种生活在上
白垩纪欧洲的
泰坦巨龙类恐龙。它与大多数
蜥脚类恐龙相似,拥有长颈和长尾巴。葡萄园龙的背部覆盖着由皮内成骨形成的鳞甲。它的身长可达15米,体重约15吨。葡萄园龙的长脖子使其能够吃到高处植物的叶子,类似于现代的
长颈鹿,因此被称为中生代的“长颈鹿”。
葡萄园龙的化石发现于
法国南部奥德河畔康帕涅附近的下红泥灰层。模式种
奥德河葡萄园龙(Ampelosaurus atacis)于1995年被命名和发表。另外,还有可能存在一种未命名的葡萄园龙种类,其生存年代延伸到
白垩纪最末期的马斯垂克阶,约7000万至6600万年前。
葡萄园龙的化石数量较多,超过500块骨头被归入该物种,其中包括脑壳,这使得对其解剖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由于近年来受到的关注,葡萄园龙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白垩纪晚期
北半球少数几种发现化石较多的
泰坦巨龙类之一。
如同大部分泰坦巨龙类恐龙,葡萄园龙具有长颈部、长尾巴,背部具有鳞甲。生前身长被估计约15
米长邦雄。
在2013年,研究人员比较
长颈巨龙、葡萄园龙的化石,提出葡萄园龙的颈部仅能做出有限度的左右摆动。
葡萄园龙的重建模型
法国古生物学家Jean Le Loeuff于1995年首先描述及命名这种恐龙。属名是由古希腊文的“ampelos”而来,意即“
葡萄树”,因为原先的化石是在法国南部近利穆·布朗克特的葡萄园发现的。当中只有一个种,学名为“A. atacis”,是以
奥德河来命名,因奥德河的拉丁文是“Atax”。
葡萄园龙首先在法国
奥德省的Campagne-sur-Aude附近被发现。它是在Marnes Rouges Inférieures
地层的底层被发现,被认为是属于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7400万到7000万年前。这些沉积层过去是有着数条河流的泛滥平原。
化石首先于1989年在尸骨层中被发现,当中有着数条
肋骨、由背部至尾巴的脊椎及四肢的骨头,没有发现头颅骨,只有发现一颗牙齿。在尸骨层中,也发现四个不同大小及形状的鳞甲。这些化石是来自几个不同的个体。之后,同一地区就发掘出更多的化石,包括一较完整的骨骼,包括部份头颅骨及下颌。
葡萄园龙的尾椎特征、及皮内成骨形成的鳞甲,显示它是属于
泰坦巨龙类的
岩盔龙类(Lithostrotia)演化支,当中也包括了
阿拉摩龙属及
萨尔塔龙。但是由于葡萄园龙从未进行分支系统学的分析,故此这些分类都不能成为结论。
葡萄园龙是非常闻名的
欧洲蜥脚下目恐龙。其他闻名的欧洲
蜥脚类恐龙包括:
匈牙利的
马扎尔龙、及一种发现于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未命名恐龙。很多其他化石碎片及独立的骨头,可能未必是属于这些恐龙。当大部份泰坦巨龙类在南部的冈瓦那大陆被发现,几个衍化的物种则是在
北半球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被发现,包括
北美洲的
阿拉摩龙属及
亚洲的
后凹尾龙属,这显示在北方各大陆、南方各大陆之间至少有着断续的连接。在欧洲发现的
塔哈斯克龙亦确实了这个说法,它是一种上
白垩纪的
兽脚亚目恐龙,属于只曾在
南半球被发现的
阿贝力龙科。
葡萄园龙曾短暂出现于
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星球(Dinosaur Planet)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