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青,男,1963年11月出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城市设计专家、城市设计理论家、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UAL城市建筑工作室主设计师,2011年度获评
江苏省省建筑大师称号。2021年12月,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现任政协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4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工学
学士。
1988年9月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攻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研究生,1991年6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10月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4年7月至1988年8月在
扬州工学院(现
扬州大学)城镇建设系任教。
1994年9月至1996年12月在
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7年1月起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2005年期间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2006年创办城市建筑工作室。
2010年1月起兼任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2014年12月起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国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江苏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师》杂志编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迄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的主要设计项目有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大楼、南京新街口地区城市设计、南京河西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研究等20余项。出版专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发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学术论文30余篇。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空间集约化及其整合技术”的课题研究,其创新点在于:以提高城市空间效益为核心,提出城市建筑一体化的整合理论和方法。取得的成果包括“基于空间效益的城市三维网络模型”、“城市交通换乘体系的一体化建构”、“城市高密集地段步行体系的整合”等。该项目研究对提高城市土地及空间使用效益、整合城市功能和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该理论和方法在“南京新街口地区城市设计”和“南京河西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等实践中运用,经济社会效益良好。以上成果受到国内相关领域同行的关注和好评。主持的“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专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已两次再版。
学术论文
韩冬青.韩冬青:大地的感召[J].城市
环境设计,2010(9):81-87.
董亦楠,沈旸,韩冬青.再构"城堰一体":入遗效应和灾后重建双重影响下的
都江堰整体文化景观呈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1):71-79.
[3]
王建国,
庄惟敏,
孟建民,等.
群论:当代城市·新型人居·
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20(3):2-27.
吴国栋,韩冬青.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自然通风的风热协同效应及运用[J].建筑学报,2020(9):67-72.
韩雨晨,韩冬青.融汇·实践——
德语区
建筑学结构教学体系初探[J].建筑学报,2020(7):73-79.
韩冬青,谭亮.互嵌、整合、链接、转化——
泸州市市民中心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20(8):44-51.
韩冬青,宋亚程,葛欣.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结构的认知与设计[J].建筑学报,2020(11):79-85.
董亦楠,韩冬青,黄洁.从南京小西湖
历史地段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看城市设计的过程性和参与性[J].时代建筑,2021(1):51-55.
黄洁,董亦楠,韩冬青.南京小西湖街区"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中的政策探索[J].江苏建筑,2021(4):11-14.
韩冬青,
顾震弘仰观俯察,居微见著——汤山矿坑公园游客服务中心设计[J].建筑技艺,2021,27(4):33-37.
韩冬青,顾震弘,吴国栋.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19(4):78-84.
董亦楠,韩冬青,沈旸,等.适于传统街区保护再生的“类型学地图”绘制与应用——以南京小西湖为例[J].建筑学报,2019(2):81-87.
宋亚程,韩冬青,张烨.南京城市街区形态的层级结构表述初探[J].建筑学报,2018(8):34-39.
韩冬青,陈薇,
马晓东,等.在地脉和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7(1):11-15.
[15]
唐芃,韩冬青.新人赛现象——怀着开放的心,找到自己的位置[J].建筑学报,2017(12):19-22.
[16]
唐斌,韩冬青.城市建筑复合绿化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z1):196-200.
韩冬青.建筑更加安全的城市[J].建筑,2020(5):22-23.
韩冬青.
建筑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浅识[J].时代建筑,2020(2):6-9.
韩冬青,
李海清,单踊,等.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创建回溯与认知——兼议大学设计院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建筑师,2020(6):81-90.
韩冬青.树立综合的建成环境安全观念[J].建筑与文化,2020(3):11.
王恩琪,韩冬青,董亦楠.江苏
镇江市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的地貌关联解析[J].
城市规划,2016,40(4):75-84.
韩冬青,单踊.融合批判开拓——东南大学
建筑学专业教学发展历程思考[J].建筑学报,2015(10):1-5.
卢永毅,DAVID LEATHERBARROW,
史永高,等.学者笔谈:蚕种场的学科意义[J].建筑学报,2015(8):76-81.
[24]
顾震弘,韩冬青,罗纳德·维纳斯坦.低碳节能城市空间规划策略——以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2):94-104.
韩冬青.笔还是丢不掉[J].
云南省建筑,2021,172(5):168-172.
顾震弘,韩冬青.面向普通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镇江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2(10):5-12.
韩冬青.融入城市,强化内容,整合设计——关于文化建筑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建筑学报,2012(7):8-11.
李飚,韩冬青.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理解及其前景[J].建筑学报,2011(6):91-100.
[29]
高崧,韩冬青,
马晓东轻触大地,回归乡土——江西井冈山笔架山景区一期服务设施设计[J].建筑学报,2011(12):46-55.
张彤,韩冬青,
王建国,等.
绵竹市广济镇灾后重建的整体性设计[J].建筑学报,2010(9):38-41.
韩冬青,裴峻,孟媛,等.绵竹市广济镇小学[J].建筑学报,2010(9):68-70.
韩冬青.涉足小处别有洞天——读
胡恒主编的"建筑·历史·批评"丛书有感[J].建筑学报,2010(10):75.
韩冬青,
王正呈现场地归于自然——
丹徒区城市规划建设
展览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9(12):18-23.
[34]
韩晓峰,韩冬青.理解·策略——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8(9):18-21.
[35]冷嘉伟,韩冬青.理性与自然的交织--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5(11):24-26.
顾震弘,韩冬青.体验建构[J].建筑学报,2003(6):51-54.
王正,韩冬青.格网——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一种方法[J].
城市规划,2003,27(3):67-72.
[38]顾震弘,韩冬青.以南京中华门地区为例考察影响城市肌理的若干因素[J].现代城市研究,2002,17(3):24-27.
[39]
赵辰,韩冬青,
吉国华,等.以建构启动的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1(5):33-36.
李力,韩冬青,董嘉.图书阅览空间中使用行为与光环境性能的交互机制及设计优化策略[J].建筑技艺,2019(1):62-65.
吴国栋,韩冬青.基于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设计——
新加坡高等教育建筑六案例分析[J].城市建筑,2019,16(34):92-97.
宋亚程,葛欣,韩冬青.西方城市街区的形态表述方法综述[J].新建筑,2018(1):144-149.
董嘉,李力,韩冬青.模型法与模拟法对自发性活动人流密度预测的比较[J].新建筑,2018(3):90-93.
钟华颖,韩冬青.城市设计中的交通换乘体系[J].规划师,2004,20(1):70-72.
韩冬青,
鲍莉,
朱雷,等.关联·集成·拓展——以学为中心的
建筑学课程教学机制重构[J].新建筑,2017(3):34-38.
韩冬青.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
实践类型及其所面临的挑战[J].江苏建筑,2018(1):8-10.
刘华,韩冬青.南京老城滨河活力区段的分布及其成因[J].新建筑,2016(1):71-77.
张嵩,朱雷,韩冬青.
东南大学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体建造教学[J].当代建筑,2020(1):132-135.
韩冬青.设计助力城市的安全、韧性与宜居[J].当代建筑,2021(12):4-5.
韩冬青.关于建筑教育特色的一管之见[J].时代建筑,2017(3):70.
韩冬青.在地建造如何成为问题[J].新建筑,2014(1):34-35.
韩冬青.以分为合——
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设计中的裂隙策略[J].新建筑,2014(2):46-47.
王正,韩冬青.竹质
复合材料的空间营造与形式表达——南京周里村便民服务中心[J].新建筑,2013(4):88-91.
韩冬青.建筑师何以
失语症[J].新建筑,2012(6):11-13.
邓浩,朱佩怡,韩冬青.可操作的城市历史——阅读
意大利建筑师萨维利奥·穆拉托里的类型形态学思想及其设计实践[J].建筑师,2016(1):52-61.
韩冬青,
马晓东,谭亮.因地制宜归隐自然——上饶龙潭湖宾馆设计[J].新建筑,2011(6):94-99.
韩冬青,宋亚程,葛欣,等.西方城镇街区形态研究评述[J].城市建筑,2016(22):15-20.
蔡小莹,韩冬青,黄学明.建构与品质——
布雷根兹美术馆表皮建造分析[J].华中建筑,2010,28(3):74-76.
韩冬青,都成.自然地形的剖切呈现与形态操作[J].新建筑,2010(4):104-107.
张琪琳,韩冬青.图解——期待未知[J].新建筑,2008(2):118-124.
韩冬青,冷嘉伟.两者之间——南京森林公安专科学校警体馆设计分析[J].南方建筑,2008(3):58-61.
韩冬青.问题先导,突显设计——关于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教学的思考[J].新建筑,2007(6):22-24.
应,钟华颖,韩冬青.建筑表皮的分离与整合[J].新建筑,2003(5):49-52.
韩冬青,
赵辰,
李飚,等.阶段性·专题性·整体性--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验[J].新建筑,2003(4):61-64.
[65]李晨,韩冬青.单位大院集中地段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南昌八一广场周边地段为例[J].城市问题,2011(6):30-36.
韩冬青.绿色设计及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难点[J].新建筑,1999(2):11-13.
韩冬青,韩雨晨.质疑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态度——读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的《不确定的确定性》[J].建筑师,2015(1):116-120.
韩冬青,韩雨晨,黄瑞,等.从克雷兹的两个设计作品看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的交互性[J].建筑师,2015(3):39-44.
韩冬青.城市形态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J].建筑师,2014(4):35-38.
刘华,韩冬青.南京老城内河水系形态演化解读[J].建筑与文化,2014(4):12-19.
王恩琪,韩冬青,王欣.城市新区边界空间形态设计中的层级与类型——以
南充市北部新城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4):20-28.
宋亚程,韩冬青,王恩琪.面向城市“普通区段”的肌理形态控制与引导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4(4):29-33.
韩冬青.实践中的城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4(4):11.
韩冬青.设计城市——从形态理解到形态设计[J].建筑师,2013(4):60-65.
欧阳之曦,韩冬青.在
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中激活历史——
西班牙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三个设计案例解读[J].城市建筑,2013(13):67-69.
杨宁,韩冬青.城市肌理与内部秩序的共存——阿尔伯特·坎波·巴埃萨的达拉哥公共学校设计分析[J].建筑师,2013(5):54-59.
韩冬青,
马晓东,
高崧南京市基督教圣恩堂方案简介[J].建筑与文化,2013(8):30-33.
韩冬青.摆脱风格臼,回归建造本源——江西井冈山笔架山景区索道站房设计反思[J].建筑与文化,2012(4):16-21.
高,韩冬青,欧阳之曦,等.资讯白鹿洞与
岳麓区——两个南方古典书院的形态解析与比较[J].建筑与文化,2011(11):90-93.
余柏椿,韩冬青,孙继伟,等.话说中国的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11(2):6-9.
韩冬青,刘华.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的分析与呈现[J].城市建筑,2010(2):12-14.
唐斌,韩冬青.当代网络型城市中的建筑[J].城市建筑,2008(2):10-13.
韩冬青.教堂,一种精神诉求的呈现[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8(11):57-58.
韩冬青.分析作为一种学习设计的方法[J].建筑师,2007(1):5-7.
孟媛,韩冬青.城市自然景区建筑用地适宜性分析方法[J].山西建筑,2007,33(36):34-35.
顾震弘,韩冬青.系统化.立体化.人性化--从城市设计角度看
斯德哥尔摩的城市交通[J].世界建筑,2005(8):78-83.
崔海东,韩冬青,
曹晓昕,等.青年建筑师感言:2004年全国青年建筑师
高峰论坛会上会下[J].建筑创作,2004(7):32-35.
李力,韩冬青,董嘉.基于深度学习的公共空间行为轨迹模式分析初探[C].//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209-214.
韩冬青.深化城乡融合的新时代内涵[J].群众,2018(7):17-18.
方榕,孟媛,韩冬青,等.城市新区生活性街道的塑造与管控策略--以
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城市设计为例[C].//2018中国
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1-9.
刘华,丁庆,孟媛,等.“窄路密网”模式在中国规划实施中的障碍--以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规划为例[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1-10.
韩冬青.阅读使生活更美好-写给
江苏省2016年"紫金奖·建筑及
环境设计大赛"[J].江苏建设,2017(1):1-2.
韩冬青,王恩琪.
镇江市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多样性与动态性解析[J].乡村规划建设,2015(1):12-22.
韩冬青,耿涛,王恩琪.乡村的遗存与记忆[J].乡村规划建设,2014(1):54-57.
韩冬青,马晓东,顾燕,等.江西井冈山笔架山景区一期服务设施[J].建筑学报,2011, (12):46-53.
李飚,韩冬青.建筑生成设计现状与前途[C].//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9-15.
韩冬青.问题先导,突显
设计关于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教学的思考[C].//2007年
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46-51.
韩冬青.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场及世博园区主入口区段设计[J].世界建筑导报(设计论谈),2005(2):72-73.
韩冬青,
唐斌基于空间效益的城市三维网络模型初探[J].建筑师,2004, (5):4-10.
韩冬青.秩序与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C].//2005
广州市城市设计论坛论文集.2005:82-84.
顾震弘,韩冬青.
欧洲的两种建筑节能策略:被动式住宅与低(火用)系统[C].//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24-39.
韩冬青,
龚恺,黎志涛,等.
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思路新探[J].时代建筑,2001, (S1):16-19.
韩冬青.走向整合与开放的建筑教育——东南大学
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与举措[C].//2003建筑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3:149-151.
韩冬青.浅析绿色设计及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难点所在[J].建筑学报,1999, (5):16-18,65-66.
韩冬青.城市设计的创作方法论探讨[J].规划师,1998, (2):98-101.
韩冬青.根深足迹沉m叶茂风华盛-《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选集》引介[J].建筑学报,1997, (10):50-53.
韩冬青,乌再荣.开放的建筑m开放的未来-介绍铜陵财贸专科学校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1994, (3):34-38.
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J].新建筑,1994, (3):26-30.
韩冬青.开放建筑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D].江苏:
东南大学,1994.
韩冬青.类型与乡土建筑环境-谈
皖南村落的环境理解[J].建筑学报,1993, (8):52-55.
鲍家声,韩冬青.探索新的居住空间环境-高效空间住宅引介[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2, (2):14-15.
韩冬青.皖南村落环境结构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1991.
薄曦,韩冬青.R/UDAT的城市设计思想及其方法[J].新建筑,1990, (1):49-51.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韩冬青.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