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上镇位于
宁化县东部,东邻明溪盖洋;南接清流嵩溪、林;北靠明溪枫溪、夏坊;西连本县湖村、水茜,距县城35公里,是三县七乡镇的结合部。原省道福五线(现为796县道)横贯全镇,山林面积27万亩,耕地面积34488亩,其中水田33805亩,水面9000多亩。
泉上水库和省属泉上华侨农场、安丰煤矿(原县煤矿)在境内。全镇辖1个居委会、11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辖区范围内驻有泉上华侨农场、
宁化第五中学、安丰煤矿(原县煤矿)。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泉上镇常住人口为13192人。
历史沿革
1958年建泉上公社,1984年改镇,总面积225.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和泉上居委会,总人口2.2万。大部份是解放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几次移民,来自九省三十八县九十四姓氏。
2005年末,全镇户数5958户,总人口21583人,其中农业人口18964人,大部份是解放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几次移民,来自九省三十八县九十四姓氏。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50多万平方米,毛竹林7万多亩,现有木材
加工厂5家,竹制品加工厂3家。
水资源
镇区有中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五座,因此,对水库
养鱼、养猪等农业综合经营项目也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
境内有钨、煤、铁、高岭土、
硅矿等,且储量大,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行政区划
人口数据
根据
宁化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泉上镇常住人口为13192人。
经济
综述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72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330万元,工业总产值2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8元。泉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常年平均气温17.4℃,无霜期248天以上,农业经济发达,除盛产稻谷、大豆、
番薯外,还建立了
烤烟、蘑菇、
肉兔、茶果、油菜、
木薯等多种经济作物基地,其中烤烟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达4万担,蘑菇种植10万平方米,肉兔养殖户1000多户。
2008年开始,泉上镇引进外资创办了申源矿业公司、鸿达服装厂、德国漫步制衣有限公司、煤矸石新型建材厂等厂矿。
2019年,泉上镇荣华矿业、越明矿业等工矿企业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升级。总投资1.5亿元的越明精品陶瓷工艺品生产项目列为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融翔
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申报2020年省级重点项目。投入600万元,引进11条生产线,扩大
宁化县泉上泉粮制衣厂规模;做优泉上
豆皮产业,建成4家标准化的生产
加工厂。
文化
古遗址
杨鼎铭旧居位于坪上排,建于
乾隆末年,房屋四周砖墙围绕,只有前后两门进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大门外第一坪为下马、下轿,第二坪为主人接送客人,门楼进入为第三坪,再进第二门楼为第四坪,然后进入前下厅、上厅、各大厅,左右设有会客厅,每排横屋设小厅,共计大小厅13个,横屋有8排90个房间,屋的外侧第二排是书楼(又称走马楼)分二层各16间,每排横屋之间有天井10口,屋的前后有花园,天井内有花架。地面用条石,砖块砌平,建筑古朴雅致,具有宫殿式建筑的特点。
泉上土堡
位于泉上镇
罗李村,原地名
麻布岗镇。建于清
顺治十一年(1654),由
李世熊为首建筑。土堡为四方形,长130米,宽130米,板筑土墙高达10余米,厚6.7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墙顶四向构筑"统角",土堡内有南北方向7条街道,东西方向2条街道,每条街道贯通。住有120余户人家。堡内有水井2口,墙外四周有深水沟防护。1933年,国民革命军陆军52师156旅307团,龟缩土堡,7月间,
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进行"围点打援",前后半月时间攻克土堡。土堡遗址尚存,现有几十户村民居住。
青瑶窑址属宋代窑址
有两处分窑址,一处在水库办公楼后面,另一处在距水库100米的龙山坡上。在地表和
断层上发现残长约200米的龙窑基和废品堆,堆积层最厚处约3米;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有:青白釉莲瓣小碗,细小开片的莲瓣小碗。同时还发现大量漏斗式匣钵、垫饼、垫圈、窑砖、掌泥罩子子等。两处窑址时代相差不远,瓷器造型基本一致。其烧制工艺采用支圈垫烧、单钵仰烧。是研究宋时瓷器发展的佐证资料。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岳岩洞化石地点
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化石地点。该遗址洞口朝西南,高约8米,深约70米,面积约270平方米,洞内有0.2-1米的黑色钙化堆积,在北角钙化堆积层中发现有猪的牙齿、骨片及螺壳化石。为研究
更新世晚期的末段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989年市文物普查化石小组发现,此次复查没做破坏性的采集,故没有新发现;2001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元仲墓葬
属
宁化县名人墓葬,墓葬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风”字形,通面阔10米,通进深21米,面积182平方米。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建有:第一墓埕、第二半圆墓埕、祭坪、祭台、墓碑、半圆墓顶、墓围等。墓碑由
李姓后裔立的“明朝遗民九世祖李公世熊之墓”碑一通。为明末清初宁化名士
李世熊、号李元仲之墓。李世熊曾是《
宁化县志》作者。其文风和编撰方法科学、严谨,被当时朝廷推广全国。
位于宁化县泉上镇西约1公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雄伟,旧时为宁化八景之一。该寺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1924年,由释文鹤、盛开明两和尚扩建。1967年殿宇被毁。1982年,重新修建。普光寺,古称圃岩,是县东北泉上镇较为著名的寺院,处该镇西部约3里地的小山岗上(应该是1),距县城约43公里,交通便利,小车可直达院旁。
处奇突小岩峰之境,大殿后山为岩洞,周边绿荫侵阶,泉流淙淙,音韵清越。循石级而入,洞内幽暗,
青苔凝绿,岗顶灌木丛生,杂树浓密,实为修持宝地。其时,该寺僧尼达20多人,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据传,清康熙七年(1688年)僧人岳禅师为该寺重新扩建上下
大雄宝殿,左边横屋为宿舍、厨房、浴室;右边观音楼和宿舍。僧尼及居士众多。当时著名学者
李世熊曾在此办学,并倡议乡民兴修水利,还在本镇
麻布岗镇修筑土堡,聚集族人入居和自卫。在这清雅环境中,他著书立说甚多,时已83岁高龄,于
康熙甲子(1684年)撰成《
宁化县志》七卷,约40万字,享誉至今,该寺自此更是名声远播。(李世熊只在普光岩讲学授课,著作应基本上在檀河精舍与但月庵完成的,最主要还是在但月庵)
“四清”和“文革”期间该寺庙殿房全部拆走,其建筑材料搬到当地公社做为它用。1982年8月政府将原寺院房产归还寺庙重修。1984年,由县佛教协会登记,1985年经三明市委批准开放。
如今
普光寺,寺门高耸,前有低矮石山,入内一长条形院落,前殿为原寺旧料所建,颇有古朴沧桑之感。后排正殿为砖混结构,端庄明亮,殿后稳倚石岩,左侧为砖混楼房,底层作厨房。楼层为客房及宿舍。设施齐全,装饰新颖,右为新建楼房,底层为生活用房,二楼设有佛堂,前方设有阳台,远眺视野宽阔。寺院当家师释修西年近古稀,寺内常住僧尼居士共17人,常年香烛不断,每逢佛节更有四方善信争相朝拜。正如后殿门楹联所称“名山秀风月静,梵宇庄严鼓钟鸣。”境地清幽,真是令人向往的宝山风景如画屏的圣地。
特产美食
延祥茶,又名延祥孔坑茶。海拨700多米的云雾山区孔坑,位居延祥村西,世称西园。此地朝东背西,旭日东升即照于此,午后巍山僻日。园地首层乌土,底层
朱砂,自古以来培育着数十亩碧绿食茶,统称延祥孔坑西园茶。采茶每年一次,于"
谷雨"后"
立夏"前选晴天采摘为佳,经精工细制,茶色青绿,茶味先苦后甜再清凉,有提神,化气,消食,解毒之功能。相传
清代延祥孔坑西园茶曾作为"贡奉"进京,因而有"
贡茶"之称,名扬国内外。据档案记载,民国36年(1947)9月间,台湾省为庆祝台湾光复二周年举行名产品展览活动,特设福建馆,并指定宁化延祥孔坑西园茶供展。解放后,1955年、1956年曾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获得很高评价,也曾赠送给毛泽东主席,作为表达宁化泉上人民心意的礼物。
交通
在现有X794县道(原路线编码为X796县道,后在2014省级路网调整
中将编号从X796更改成X794,该道东起
明溪县盖洋镇经泉上镇到达
宁化县县城)的基础上,2021年1月6日,
莆田-炎陵高速公路(离镇政府1.5公里处有“宁化泉上”互通收费站)正式通车,从三明至泉上高速70公里。
社会
教育
泉上镇现有中学一所中小学校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
医疗卫生
基础建设
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延伸到村,覆盖率达80%以上。
代表人物
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晚号媿庵,
朱翊钧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日出生于泉上里龙乡(今泉上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九月二十八日在泉上檀河逝世,享年85岁。
他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给手中的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穷,卷之退藏山密"。15岁应童子试,得第一。16岁考入县学。17岁乡试不第。20岁再应乡试,
同考官佘昌祚要列世熊为榜首,主考不同意。昌赌气把试卷带走,遂又落第。23岁以郡试第四名成生。此后,尽管世熊夺得科试7次第一,但用他的文章沉深削刻,驰骋元涯矣,不合主考的口胃,乡试接连6次落第,并且3次送贡也落选。
李世熊是个文章饱学之士,经史子集乃至医卜星纬释道的典籍,无不贯通。他特别爱读
韩非子、
屈原、
韩愈等人的著作,有很深的造诣,43岁拜道周为师,师生互相敬爱。第二年(1645)七月,朱由俭在
福州市称帝,道周入阁主政,推荐世熊华任中翰之职,世熊不赴,上书辞谢。八月,道周又把世熊的名字附上《劝进表》,准予出贡参加廷试,世熊只向学院投结,也不应试。不久,道周孤师出征,世熊恳切上书,多方劝阻,希望老师能留大有作为于将来,不必作无谓牺牲。1646年周死难,世熊筑坛遥祭痛哭,奔赴福州,上了《褒恤弧忠疏》亲切慰问遗属。
除了
黄道周,督学使何宗元、
冯之图、陈之奇,司理
余昌祥、
宋应星等都很器重世熊。何宗元对长汀薛县令说z"这位康生,不但文字奇特,富于变化,就是他的品骨也卓绝不凡。往年他在省城读书,我想跟他见一面,竟然不能如愿,他高洁到这样。"宋应呈和陈之奇都曾经延请世熊到公署去代阅生童试卷。至于世供所结交的朋友,象曾异撰、董谦吉、
陈燕翼、刘廷标、
何楷,
彭士望、
魏禧、
魏礼等都是有学问、有志节的人。
世熊在甲申(1644)以前,一再参加乡试和选贡,是因为"壮而试足文圃,先达颇许齐镶,慨然有意于
晏婴赌固,范淹
壮族之事。"而适用等推荐不应,是"自度其材不能廓清昏弱,追隆邓贾"。清兵入闽后,占民房,索供应,鞭提滥施,强迫剃发。世熊不能忍受
清代贵族统治者的暴行,遂削发为僧,隐居阳迟山,专心读书、著述,并把书斋命名为"但月",拆合为"明一人"。
清政府屡次征召,世熊都托病不肯出仕。他虽然不肯仕清,但是非常关心桑梓。凡是设险御暴,兴利除害之事,他都煞费苦心,无不审时度势尽力而为。从1647---1649年,农民起义,纷纷不绝,官兵借机株累,百姓大受骚扰,只有泉上乡民听从世熊的约束,免受其害。53岁那年(1654),世熊倡议在
麻布岗镇修筑土堡,亲自监督施工,冬天建成,聚集族人入居自卫,又联合几十乡力行保甲,加强联防。
康熙帝十三年(1674),闽潘
耿精忠叛清,不断派遣使者来敦请世熊,世熊预料其逆时而动,必然灭亡,严厉拒绝,联络数十乡成立"保民会",严禁乡民从军和勾引外寇。他乡应募附逆而死者,不下几千人,又只有泉上才免遭劫难。
世熊还倡议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储备粮食,以防饥荒。乡居几十年,为人排难解纷,教人行善,劝人改过。乡里做了坏事的人都害怕被世熊知道。
世熊的著述有《奉行录》三卷、《经正录》三卷、《史感》一卷、《物感》一卷、《钱神志》七卷、《寒支初集》十卷、《寒支二集》四卷,还有《
狗马史记》。世熊把他的博学深识倾注在这些著作中。更可贵的是,他以83岁高龄,集成
康熙甲子(1684)《
宁化县志》七卷,约40万字,问世后被誉为名志,可与《武功志》媲美。世熊原葬白沙场一世祖墓旁,后改葬茶头。裔孙甚蕃,今已十二传。民国31年(1942)泉上乡曾更名为元仲乡。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又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