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如强,现任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邹如强教授获得了入选
日本JSPS特别研究员(DC)、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toral Fellow、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瑞维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重要荣誉与奖项。邹如强教授目前已在Chem. Rev.、Chem. Soc. Rev.、
能量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 Mater.、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国际权威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270余篇,引用24000余次,H-因子80,50余篇论文入选高被引和热点论文,专利20余项,出版书籍6章节,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50余次。邹如强教授现任NSO、EC、CCL等期刊的编委,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常务副秘书长。
邹如强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功能多孔能源材料,近年来邹如强教授开展了多尺度孔结构材料的复合设计与应用研究,在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热管理材料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工作。邹如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以金属有机骨架作为自牺牲模板与前驱体构筑了一系列新型多孔碳基电催化剂,在燃料电池、电解水等能源储存与转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拓展了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范围。此外,邹如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利用三维纳米多孔材料为载体,封装改性
相变储能材料,实现电热、光热之间的转换,成功解决了相变材料的封装、过冷、热导率低等应用技术瓶颈,所开发的相变储能技术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2023年3月1日,第二届“青山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邹如强教授凭借新能源及储能议题及成果获奖。2023年,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邹如强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题为“Boosting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of antiperovskite
固体 电解质 by
钾 ions substitution for cation cluster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在反式
钙钛矿固态电解质结构中引入钾离子,实现了对晶格团簇阳离子的取代,导致该材料在室温下发生结构相转变,并显著提升其离子
电导率。
人物经历
2005 - 2008,日本
神户大学 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 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1 - 2004,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人物成就
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Chem. Asian J.,Chem. Commun.和Inorg.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三篇文章被选作杂志封面。论文被引用总次数750余次,其中单篇论文最高引用次数达170余次。
2017年4月,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研究领域
1. 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在节能环保中的应用。
2. 新能源材料:包括储氢材料、
相变储能材料、
锂离子电池及可燃冰
水合物。
3.纳米催化剂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4. 中子散射技术的应用。
获得荣誉
1. 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 Fellow (2008/7)
2. The Top 50 articles contributing to the 2008 ChemComm Impact Factor (2009)
2.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Fellow (2006/4)
3. 日本财团法人丸文研究交流财团2006年度交流研究奖
4. 日本财团法人丸文研究交流财团2007年度交流研究奖
5. 日本文部省荣誉奖学金 (2005/4)
6.
南开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一等奖 (2004/5)
2018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其中邹如强研究领域的《功能多孔材料》项目在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内。
研究成果
首次发现并应用多孔结晶材料作为气相反应催化剂,其研究成果被Chem. Rev.,Acc. Chem. Rev.,Chem. Soc. Rev.长篇评论。
主要论文
1. Storage and separation Applications of nan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rystEngComm, 2010, 12, 1337 (Invited Review \u0026 Cover).
2. Probing the lewis acid sites and CO
催化 oxidation activity of the porous metal-organic polymer [Cu(5-methylisophthalate)]. J. Am. Chem. Soc. 2007, 129, 8402.
3. Preparation,
吸附 properties,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3D 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mposed of cubic building blocks and alkali-metal 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2542.
4. Highly-thermosta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of
锌 and cadmium 4,4’-(hexafluoroisopropylidene)diphthalates with a unique fluorite topology. Chem. Commun. 2007, 2467 (Cover).
5. Tuning the formation of cadmium(II) urocanate frameworks by control of reaction conditions:
晶体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Chem. Asian J. 2006, 1, 536 (Cover).
参考资料
邹如强.www.bici.org.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