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山位于
马屿镇篁社办事处石桥村、江桥村,距市区约18公里,最高处海拔111.2米。
它和西北麓的石佛山一脉相承、隔谷相望。在当地,棋盘山被俗称为“牛脖子”,石佛山为“
公鸡山”。两座山原为一体,由于伏牛(棋盘山)不堪
公鸡(石佛山)吵闹,将其赶走,两座山才分开。
神秘棋盘
现状
现在的棋盘山,南坡已荒芜得长满齐腰的
禾本科杂草。刻有棋盘的众多石头,也散布在这些杂草下。
棋盘山的石刻棋盘,在山顶的一块石台上最为集中,种类和规模都具有代表性。大小约2至3平方米的石台上已积满厚厚的尘土和树叶,拂去这些杂物后,神秘的石刻棋盘露出庐山真面目。
在几块大小不等的石面上,至少刻有5种不同的棋盘,这些棋盘有的刻痕很深、线条清晰、横平竖直,像是专业匠人精心雕刻;而有的则风化严重、轮廓扭曲、仅能分辨大概,又似小孩的随意
涂鸦。然而,这些棋盘的共同点是:在当地,没有一个人会下这些棋,甚至大部分的棋盘,人们根本无法叫出其名称。
由来
其中一方刻在石台开阔处的棋盘,由从大到小的内外三层正方形构成,每个顶点和边线的中点上,都刻有一个小圆圈,共计24个落子点。
另一种棋盘则规整地刻画出长条形的格子,在一部分的格子内,还刻有十分精细的井字形图案,这种棋对村民们来讲同样陌生。
在石台下的一块青色石板上,有
块石棋盘呈长方形,已磨损得比较严重,方格中刻有“宁”、“平”等依稀可辨的汉字。这棋盘叫花会棋,具有赌博的性质,是一种
多人电子游戏,有点像牌九,一个人坐庄,其他人就在这些格子里押钱。
几年前,一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专家陈建刚来此参观时,部分神秘的石棋盘才得以揭开真面目。这种三层方形的棋,管它叫龙棋。龙棋只流行于
江苏省和
河南省的一些地区。
当地村民们还认清了天棋和柳棋两种棋类,它们同样都是从外地传入的。其中,柳棋来自
杭嘉湖平原,而天棋则来自遥远的
中原地区。
仙地和马岩
疑团
站在棋盘山顶往下望,山坡上有一块孤零零的岩石十分引人注目。这块石头光滑平整,棱角轮廓具有
张力,如同一匹马的马身,伫立于深绿色的林间草坡上。因此,这块岩石得名“
马岩”。
这块石头旁边都是
土层,不像是自然产物,并没有凿磨的痕迹。村民们倾向于认为这块石头是天然的,但大家并不十分确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块石头是由别处搬运至此。但移动一块巨石,即便在现代也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况且要将石头搬运上半山腰的人,其目的也令人费解。
当地人说,棋盘山本是一处仙人福地,各路神仙云游过往,都会来这里歇上一脚、下棋消遣。据传,某日,两位仙人因为棋局争执不下,双双出手打斗。在腾云驾雾之间,其中一位盛怒之下,剑指中挥出仙气,将对方坐骑的马头斩落,马身直坠棋盘山,化为马岩,马头则掉落于东村。
东村村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据传是马头的球形石块,在它身上,同样看不出人工的痕迹。直到现在,它和“马岩”的真实成因,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揭秘
据我们祖上传下来的说法,到了元明之际,一户
林姓人家到阴阳山上定居,他们是附近的第一户常住居民。但是,根据有关方面初步考证,这些棋盘的年代要追溯到宋元时期。因此,在这些棋盘出现的时候,附近可以说还是荒无人烟。而《温州府志》中的一段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到了明代,大日(即现在东村)一带才开始有明确的人烟记载。因此,棋盘是本地居民所刻的说法难以成立。
2003年,在东村内发现的宋代石塔部件,让人们将目光聚集到一座宋代的大寺院
兴福寺上,在寺院附近的龟背山上,出土了包括雕饰、
方柱石在内的大量
宋朝浮雕石刻文物,刻工精美。经过考证,石佛山上高峰妙像、《佛祖流派》字刻等文物,可能也是出自兴福寺僧侣的手笔。那棋盘山上的棋盘,是否也是这庞大石刻遗迹圈中的一份子?答案呼之欲出。
杨绍贤和有关方面认为,这些棋盘极有可能是凿刻石佛的工匠们的作品。棋盘来自全国各地,正是石匠队伍籍贯复杂的写照;花会棋等具有赌博性质的棋类,也符合他们的社会阶层。当时的石匠可能在石佛山上工作,在棋盘山上生活。在闲暇之余,他们便在石头上刻棋消遣。千年过去,棋盘山中已无法寻觅他们的活动轨迹,只有在这些历经沧桑的石棋盘上,还遗留着曾经的生活气息。
在我们清理石台,辨认棋盘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块长满草的方形石头被除去表面泥土后,其上的刻痕赫然在目。这些刻痕呈现一种更奇怪的三角形状,如果说是棋盘,它又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杨绍贤告诉我们,在开山过程中,许多刚发现的棋盘就被破坏了。一些古迹,可能刚刚走进人们的视线,就成了永远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