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落叶乔木,生于平坝或丘陵地带湿润处,有栽培。分布于
河南省、
甘肃省、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等地。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采其熟后的果实晒干,叫川楝子、金铃子或川楝实,内含川楝素(toosendanin,C30H38O11)、生物碱、山醇、树脂及
鞣酸软膏。味苦性寒,有
小毒,有泻火、止痛、杀虫作用,主治
胃痛、虫积腹痛、疝痛、
经痛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树皮和根皮的二层皮有杀虫作用,可治
蛔虫病。
乔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
栗色,具皮孔,叶痕明显。2回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叶4-5对;具长柄;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
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14对。
复总状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萼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
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顶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6-8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
核果大,椭圆状球形,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成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不耐荫蔽,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长。以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12月采摘浅黄色成熟果实作种,用清水浸泡2-3d,去果肉,取出果核,晾干,用湿沙贮藏催芽。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条播,按行距30cm开横沟,深约6cm,株距12cm。每穴放果核1枚,随即施人稀粪水,覆土8-10cm。播后1个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时中耕除草1次,施人粪尿;苗高18-20cm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于冬季或第2年春季发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cm×(2.5-3.5)c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上压实,浇足水。
核果呈类圆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皱缩,或略有凹陷,具
栗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校,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果皮
横切面:外果皮
细胞类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内含
淀粉粒,有的含
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6μm;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长85-197μm,宽40-127μm;内侧散布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主要为纤维,亦分布有石细胞,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内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
晶纤维的
含晶细胞,壁呈不均匀增厚,
常数个相联,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少数含簇晶。
①内果皮纤维及晶纤维成束,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9-36μ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含晶
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数含簇晶。②果皮石
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弯曲呈S形,有的石细胞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③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孔域。④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⑤种皮含晶
细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
红棕色物,并含细小
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细胞、种皮内表皮细胞、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取本品粉末1g,加
乙醚5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挥散后,残渣加0.125%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紫红色。(检查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