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寿是
太阳能光伏领域的一位成功企业家,他创造了一个变废为宝的故事,用废硅料生产太阳能光伏领域所需的
硅片。他所在的企业注册资金只有150万美元,但在2006年成功在
英国伦敦创业板上市,成为
浙江省首家在英国上市的企业。一年后,该企业的股票市值已达7亿美元。年销售额呈300%飞速发展,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与台湾茂迪、BP、
尚德电力等国际
太阳能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业务联盟关系。然而,2019年7月,李仙寿被限制消费。他的成功经历为其他新兴行业提供了一条可鉴之路,证明了环保、新能源概念的把握能够演绎神奇的财富故事。
个人信息
姓名:李仙寿
年龄: 39
职位: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领域:太阳能
2008 财富(亿): 52
公司发展
拥硅为王
与无锡尚德以及天威英利不同,浙江昱辉在上市前已完全转型为一家国际硅料厂商,原来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
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业务已被全部剥离出来。
“昱辉从2006年3月开始就停止了
太阳能板的生产和销售。”李仙寿说,“我们就是要立足上游,占据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制高点。只有专注于上游领域,昱辉才能继续保持领先。”
嘉善县于2006年迎来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这家主要生产
太阳能电池重要集成部件———太阳能硅片的
民营企业在
英国创业板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发行价格,中小企业融资5000万美元,发行股本总值达1.5亿美元。它创建于2005年,注册资金只有150万美元的中国企业,2006年便在在英国伦敦创业板成功上市,一年后的2007年,它的股票市值已达7亿美元。生产能力扩大了10多倍,占据全球
太阳能硅片市场的12%,企业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硅片生产商。创造这一奇迹的是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它的创始人叫李仙寿。
变“废”为宝
2006年,昱辉的硅棒产能将达到648吨,太阳能硅片的年产能将达到80兆瓦,2007年则会达到150兆瓦。
“我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废
晶圆再生产商。同时,通过对半导体和太阳能行业废硅片的回收,我们也是世界上领先的
多晶硅再生产商。”言语间,李仙寿颇为自豪。
李仙寿在2001年成立了
玉环县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
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源系统。
2004年后,全球太阳能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李仙寿决定进入产业链上游,和创业团队一起在2005年成立了浙江昱辉。
当时,昱辉管理层在海外成立了两家BVI投资公司,掌控昱辉90%的股份,剩下的一成股权则由合作伙伴Diverso Management持有。目前,昱辉的市值达到1.5亿美元。除去IPO向投资者出售的33.3%股份,控股昱辉的两家BVI投资公司仍占有60%的股份,Diverso Management的股权则被稀释为6.6%。此外,出于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李已将原来持有的玉环县阳光能源公司股份转让给了其他股东。
“2005年行业里原材料短缺现象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于是我们决定转型做
晶圆。我们在2005年6月成立了新公司,主要从事废硅片废硅料再生产。通过有效的回收,从前被轻易废弃的废硅料和废硅片重新变成了有价值的硅晶原料。”李仙寿说。李仙寿表示,选择废硅料和废硅片作为生产硅片的主要原料,而不是依托
硅矿建
多晶硅厂,成本低廉是主要原因。废硅片和废硅料经常被轻易丢弃,少有人关注其回收等细节问题,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快速扩张
“目前,我们是全球第三大硅片生产商,占全球硅片产量的10%左右,明年就将超过世界第二大硅片生产商REC取而代之。”李仙寿说,昱辉光能已经有306台
单晶炉,72台多晶炉;生产
硅片的能力,从2006年的80兆瓦,扩张到2008年的700兆瓦。而到2009年底,将达到1500兆瓦。
令李仙寿自豪的是,支撑其产能快速扩张的,不仅是超强的原材料获得能力,而且是原材料极低的成本。
“在
太阳能光伏产业界,有个说法叫‘拥硅为王’。”李仙寿说。由于硅原料的缺乏,数年来
多晶硅国际供货合同价格一路攀升。李仙寿举例说,2003年,多晶硅平均每公斤售价仅25美元,但到2008年,已经涨到了400多美元/公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独辟蹊径,获得低成本的原材料,
硅片的生产岂不受制于人?事实上正是如此,在李仙寿决定进行
晶圆生产时,昱辉光能已经练就了一种独门武功:变废为宝,以硅废料代替多晶硅制造硅片。“全球每年丢弃的硅废料和废硅片大约为6000吨到8000吨,但当时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李仙寿说,昱辉光能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实验,可以用它们生产出完全符合要求的硅片,“这些废品每年可以产出5000吨到6000吨的硅晶原料。”
选择废硅料和废硅片作为生产硅片的主要原料,而不是依托
硅矿以及进口硅原料建
多晶硅厂,成本低廉是主要原因。2005年,在多晶硅进口价格暴涨到每公斤七八十美元的时候,昱辉光能收购的硅废料价格只有40美元/公斤。“当年,我们的毛利率可以达到接近40%。”但是,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更多的企业掌握了废硅利用的技术,硅废料的利用也无法支撑企业产能的快速发展,李仙寿决定自己投产多晶硅项目。
2007年,昱辉光能在河南林州投资了年产300吨多晶硅的项目,2008年1月份已经投产。“这是一个带有试验性的项目,目的是为了更大的投资积累经验。”李仙寿说,
多晶硅项目是一个投资数额巨大、化工人才集聚的项目,不能贸然投入。但
河南省项目已经为昱辉光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于是,李仙寿又决定在四川瑞能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的项目,这一项目将于2009年初建成投产。“多晶硅的市场价格现在是每公斤400多美元,而我们自己生产的成本是每公斤40多美元,这样就从材料上大大降低了
晶圆制造的成本。”
然而,投产多晶硅项目只是昱辉光能获得硅原料的手段之一,对李仙寿来说,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秘密武器。“我们已经掌握了直接用金属硅做硅片的技术,这不但能充分保证我们未来数年对硅原料的需求,而且由于绕过了
多晶硅这道工序,将使硅片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而至于这一技术的更多问题,李仙寿笑而不答:“暂时保密,到时候自然会揭开谜底。”另外,主流多晶硅生产技术目前正处于升级的敏感时期,也让李仙寿有所顾忌。据介绍,3年前,哈萨克斯坦的一家公司就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工艺生产多晶硅,每吨成本仅需要10美元,2005年的产量为200吨,并获得了国际
太阳能电池大厂QCell1亿欧元的投资。同时,MEMC运用
硫化床法生产出来的
多晶硅,
日本的
三菱集团、
住友等公司采用
冶炼法,每吨成本也就在15到20美元左右。
目前,昱辉的产品一半供应国内,另一半供应国外市场。国外客户主要是
韩国、
美国等地的厂商。2006年6月,昱辉和
茂迪(苏州)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个三年供货合同,将从2007年到2009年共为对方提供80兆瓦的
晶圆。
此外,为了获取更多原料,昱辉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国际电子芯片厂商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昱辉新的合作伙伴之一。昱辉和中芯国际达成协议,由他们提供废硅片和废硅料,昱辉则反馈给对方硅片,数量要超过他们利用同样的材料自产的。”李仙寿说。
直面挑战
目前,
太阳能市场虽然持续火热,但热度显然已经没有2005年那么高。另外,全球股市受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逐渐下跌,许多企业纷纷取消或推迟上市准备工作。尽管如此,昱辉还是以其独有的商务模式及富有想象力的成长空间在逆市中成功上市。
“昱辉上市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太阳能,还有一个就是环保,是
循环经济的一种。”李对这一点颇为自得。据了解,昱辉和BP签订了一年的供货合同,虽然数量不大,只有5兆瓦,但却是BP向
欧盟申报的环保项目。李仙寿认为,国内
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市场不稳定。“国内太阳能组件价格偏高,国外市场的价格要比国内低10%以上。夏普、
三菱集团、Qcell每瓦的价格是3.9美元,中国的产品质量不一定比别人好,却可以卖到4.1美元,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硅料短缺。”李仙寿如此看待现在的市场。
他同时指出,目前国际太阳能市场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很明显。世界其他国家的
太阳能光伏企业也在发展,
德国的太阳能产品已经开始向
西班牙、
荷兰等国输出,
日本早就向其他国家输出产品,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减少。尚德之所以收购了日本MSK,部分原因就在于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入日本市场。因此,
太阳能产业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却是处处充满风险,中国企业更是原料、市场“两头紧”。目前,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中下游产能达到1500兆瓦,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对硅料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国际硅料厂商普遍对中国企业实行材料封锁,一些公司甚至明言不愿对中国企业供货。
李仙寿直言,昱辉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原料和技术是两大关键点。“昱辉的产能从80兆瓦扩产到150兆瓦没问题,但从150兆瓦到300兆瓦,就需要材料的保障以及技术上的突破。”因此,对于募集到的资金,李仙寿打算将投入到研发和多晶硅胶铸新厂的建设上,这也是昱辉去伦敦募集资金的初衷。
李总性格
不能犹豫,不怕失败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的产品跟老百姓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但它在
嘉兴市的知名度却很高。一是因为它是
浙江省首家在
英国上市,后来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二是因为它这两年的发展速度跟它的名字“阳光”一样,可以用
光速来形容,短短三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
硅片生产企业。“不要在黎明到来前被黑暗吞噬”。
昱辉阳光的战略目标是到2011年,年销售额要达到500个亿元。要达到这个目标,肯定需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但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如此快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会不会产生一定的泡沫?李仙寿表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个市场确实非常巨大,因为到2012年左右,
太阳能发电成本会非常接近传统发电的成本,这就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他表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把握机会,不要在黎明还没来之前,就被黑暗吞噬。所以在扩张过程中,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特别注意技术的创新,把成本做得更低一些。能够走到今天,关键是从综合技术讲,昱辉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了。而对于为什么从下游的电池组装转到上游的
硅片生产,现在又回到下游,李仙寿表示,市场总是不断在变化,战略的选择也要根据市场来做。2001年就开始做
太阳能电池板,算是中国比较早把太阳能电池卖到
德国的公司。2004年德国市场规模大起来,那时候就发现上游原材料很难买。他就感觉可能要换一种思路,跨两步到上游的上游去,就这样进入了废硅提炼领域。
一家
注册资本才150万美元的小公司,怎么敢到
英国上市?李仙寿说,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曾经也考虑让
风险投资进入,但公司实在太小,做的东西短时间内也没有人看得懂,所以谈了好几轮人家也不肯投。这时有两个英国的基金经理建议,要不去伦敦创业板试试。李仙寿回忆说,最让他痛苦的是35天
路演下来,一二百场会议之后,感觉最终没有人听懂他讲的这个故事,也不相信到年底时他所说的公司有2亿元人民币的盈利,因为到2006年6月底公司才有几千万元人民币的盈利。甚至当他去某银行时,该银行的负责人连坐都没让他坐,只说站着回答问题就可以了,非常尴尬。所以最后能够上市还是非常幸运的。
企业永远不是个人的
李仙寿说,公司提出来的目标叫职业化,经理层以上的干部逐渐都要实现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个职业经理人必须有
跨国公司的工作背景。这样的群体可能有几十位。当初四个股东作为创始人,多次摊薄后剩下40%的股份。2005年上市前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措,就是把董事长的位子让一个老外来担任。董事会里,股东只占两席,另外都是独立董事。对他个人来说,他愿意放弃掉这个职位,因为他不认为把权力放在自己手里就能把企业做好,做得好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的管理能力,企业有正确的方向。关于现在在公司的角色,李仙寿说:一是管整体战略,方向怎么走,产能做多大。另一方面,不断招人,天天忙着要面试人。
谈到创业,他说,能不能创业,关键的一点是不能犹豫。做任何事都有风险,过于担心风险你就创不了业。人要有这样的想法:大不了最后做工人,只要能养活自己,就不要怕。他也是从零开始,到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等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不会怕什么。
第二,不要怕失败,失败了没关系,只要你没有把你的钱用完,还有机会爬起来。李仙寿在
玉环市创业的时候发生过一场火灾,一烧而光,几百万的积累啊。但是他也没有灰心,越到后面他会越坚强,无非从头开始。老是失败了退回去,那前面失败的成本太高了。
第三,要把企业做好,李仙寿认为还要有一些创新性的思维,一定要突破自己,放弃自己,不要有太多自我的概念。不要总以为这个企业是我的,企业自始至终都不是你的,做大了更不是你的。
只有低调者才能活下去
有时候,看着“世界No1”、“XX第一”这样的报道,我就有说不出来的心酸。这些能说明什么呢?2006年我们上市,成了公众公司,无计其数的公告和无计其数的媒体访,但我只知道我们现在一样从“大公司”变成了“垃圾”,而且那样其实真的很累,不管是为了股价,还是为了虚荣。也许“大公司”只存在于梦境中,我们要正视自己,反省自己。市场教会了我们,只有低调者才能活下去,生活永远是残酷的。我们还会大声地、肆无忌惮地告诉别人你的战略是多么伟大吗?不会了。所以,我们现在除了遵守证交所的法律,就是“没有”战略,“没有”目标,“没有”订单,“没有”品牌,“没有”新闻,也“没有”捐赠活动!
荣誉
2009年1月6日,公司CEO李仙寿在
杭州市接过了2008“风云浙商”的奖杯。这是
嘉兴市在该年度唯一一位问鼎这项荣誉的企业家,也是“风云浙商”中唯一一家来自
新能源产业的获奖企业。对于这匹“黑马”来说,在刚刚过去的“不平凡”的一年里,不改既定的稳健步伐,销售额从20亿元蹿升至50亿元。
“2008年我们完成了既定的50亿元销售目标,到目前为止,2011年公司销售达到500亿元的目标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
金融危机而有任何改变。”李仙寿如此回应近期人们对于金融危机对
光伏产业影响的关注。他表示,目前“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在市场开发、新项目推进等方面均按照预期的步调有条不紊地运行。销售方面,“昱辉阳光”已经进入了市场成熟期,与“BP”、“LG”等国际知名能源巨头结盟,在欧美市场春风得意,今年的订单已经饱和。而在产业链整合上,“昱辉阳光”在
四川省兴建了3000吨级的
多晶硅基地,投产后可满足
浙江省工厂50%的多晶料需求,将从根本上解决其原材料对外依赖,压缩成本。“关键是控制好节奏。”李仙寿说,在意识到危机到来时,公司采取了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把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要确保
现金流量,然后再谈发展。这时候越稳越好,而不是越快越好。”
与提起
金融危机就唉声叹气的人相比,李仙寿显得充满信心。他说,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冲垮
光伏产业,相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危机促进了
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成本下降,尤其是带来了原料产品价格的下降,“这些都将导致
发电成本下降,使
太阳能发电成本更接近火电成本,这就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次是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的放大。不少欧美国家表示,将利用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
清洁能源和
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力度。几天前,
韩国宣布了50万亿
韩元的环保项目投资,包括开发混合动力车以及发展家庭
太阳能系统。我国的
云南省、
江苏省等省也纷纷筹备
光伏发电入网。“这些无不预示着
太阳能光伏的春天即将到来。”李仙寿表示,任何一次危机都会促进一些新行业的发展,光伏行业将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