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麦角中提取得的一组吲生物碱的一种。R=—COOH为麦角酸:无色板状结晶;
熔点240℃,旋光度+40°(c=0.5,
吡啶);溶于
氨水、
氢氧化钠、
碳酸钠及
盐酸溶液,微溶于
硫酸,在吡中有中等
溶解度。
英文名称:9,10-DIDEHYDRO-6-
甲基ERGOLINE-8-CARBOXYLIC ACID
英文同义词:D-LYSERGIC ACID HYDRATE 95%;Lysergic;LYSERGIC ACID(9,10-DIDEHYDRO-6-METHYLERGOLINE-8-CARBOXYLIC ACID);9,10-Didehydro-6-methylergoline-8-carboxylic;D-Lysergic acid hydrate,95%;Quinapril hydrochloride,(3S)-2-[(2S)-2-[[(1S)-1-(Ethoxycarbonyl)-3-phenylpropyl]amino]-1-oxopropyl]-1,2,3,4-tetrahydro-3-iso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hydrochloride
麦角酸是通过浸式发酵来生产的,发酵液用
硫酸酸化,混合
硅藻土,然后过滤而得。从清澈的提取液中,麦角酸是用CH2Cl2
萃取。提取物用水洗涤。添加
乙醇和氢氧化钠溶液,浓缩的
氨基化合物皂化。添加醋酸,麦角酸沉淀。经过滤得到混有硅藻土麦角酸的粗品。母液再次循环,两条生产线联合起来用于部分干燥与纯化。
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或者LSD,常在口语中被称作acid)是致幻剂的代表。它是麦角酸的一种衍生物,是天然
麦角生物碱的一种化学成分。
麦角是从
麦角菌这样一种自然农作物菌中提取,此种真菌能在某些谷物如圣餐用的
黑麦和小麦中生存。
1935年
瑞士生化学家从麦角菌中提取了麦角酸,把它与另一种物质二乙酸胺混合后得到了LSD,此时是1943年,而当时并未发现它的拟精神作用,同年一位化学家Albert Hofmann在研究其中枢刺激性能时,他亲自体验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作用,而这些作用与精神病表现有些类似,并作了具体的描述。以后有人在精神科门诊对它作了系统的研究,也证实了此药的活性作用,并推测这种作用是外源性的。
LSD被认为是当代最惊奇、最强烈的迷幻药,其中LSD-25极微量(约20-25微克)便足以产生
幻觉。吸毒者通常服用的剂量为50-300微克。60年代是LSD大爆炸的时代,当时在美国风靡一时。目前流行LSD迷幻剂均被制成了无色无味的粉剂、片剂、胶囊、溶液。其使用方法,一般均为口服,也有洒在烟草上以抽吸方式吸入,或用静脉、皮下注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特别适合小孩玩赏且可用于集邮的五颜六色的卡通片,这些卡片大小与铅笔擦差不多,上面的图案十分吸引人,如超人、
迪士尼公司人物、勇敢的西普生、蝴蝶等等,因而它的出现极受小学生们的青睐。实际上这是一种浸有LSD的小纸片,他们美其名曰“蓝色之星(bluestar)”。经过处理的这种LSD主要经皮肤吸收,且一旦接触该种卡片其皮肤吸收极快,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但并不会中毒身亡,唯一一次一男子在注射远远超过正常计量的LSD后
昏迷死亡,且尚不能确认是否为LSD的责任。
LSD产生心理效应的时间可持续8-12小时,因而一般一日只需服药1次,但它的耐受性发展很快,第2次所服药的剂量应加倍才会有相应的心理效应,虽然它的精神依赖和耐受性较强,但其躯体依赖并不明显,且其耐受性的消除亦较快。它的起效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服用后30-40分钟内起效,首先出现的是知觉改变,再就是感觉倒错融合、人格解体、心境变化(欣快或抑郁、紧张或惊恐发作、焦虑)等,甚至会产生灵感,会出现顿悟现象。与此同时,亦出现一些生理效应,如瞳孔扩大,视力模糊、颜面发红、头晕、乏力、困倦、心率加快、出汗、震颤、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生理反射亢进等,但这些症状维持的时间并不长。特别应提到的是,LSD及其它致幻剂都易发生“回闪症状”,也就是在不服用的时候出现上述某些症状,持续时间不定,几秒、几分、几天或更久,而回闪症状同样可引起心境变化甚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