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实验中学(英文名:Wen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是温州市境内的公办中学,位于
鹿城区府前街388号,是现代化集团学校,成立于1944年6月23日,党委书记、校长是黄慧,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
1940年2月,
永嘉县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创建。但因管理不善秩序混乱,被勒令停办。1944年6月23日,获
浙江省教育厅指令,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获准创办。1949年,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更名为
温州市私立建华初级中学。1956年1月,建华中学改为公办,校名更为
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1987年6月,增挂温州实验中学校牌。1989年7月,正式定名为温州市实验中学。1994年9月,结束
高中办学,后专门开展初中办学。1997年7月,温州市实验中学和温州市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2013年秋,南浦校区独立办学,更名为南浦实验中学;结束承办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民办绣山中学独立办学。2020年8月28日上午,温州市实验中学东校区正式揭牌投用。2023年,温州市实验中学集新校区及附属小学建成,秋季全新开放。
截至2023年9月,
温州市实验中学有广场校区(本部、西区、东区)、集新校区、附属小学、府东分校(温州市第二十七中学)、七都分校共七个教学点,120个教学班、469名在编在岗教职工、5500余名学生。
历史沿革
溯源二校
原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
1940年2月,为收留沪、杭、甬等沦陷区流亡温州的学生,中国国民党永嘉县党部社会服务处在永宁巷底天宁寺内创建“永嘉县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成立董事会,县党部书记长叶蕴辉任董事长兼校长。
1943年冬,因管理不善,永嘉县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秩序混乱,被原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许绍棣勒令停办,而由陈纪方先生接管整顿,并脱离中国国民党县党部社会服务处,改办为私立中学,确定校名: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选择校址道后原蚕桑学校与关帝庙,即温州市实验中学广场校区的西区。陈纪方接手视事后制定了全面的管理规章,确立了严谨务实的办学理念基础。重组校董事会,调整了办学机构。按浙江省教育厅规定:私立中学必须筹足学田500亩,方可立案。董事会开始向各方劝募学田。同时为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陈纪方还在第一次校务会议上提出节省开支的措施,决定停止每学期的教员宴会和全年的膳余分配,此举颇有收效。终于,破旧的校舍得到修缮,后又建成九间平房作为教室,校容大为改观。
1944年5月,校董事会向
永嘉县政府呈报并转省教育厅“关于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董事会要求准予立案并刊发校董会记”的呈文。呈文写明校长陈纪方,董事长叶蕴辉,校董会事务所地址为“永嘉城内道后”。开列学校资产:教室十一所,课桌坐椅八百副,图书仪器、运动器械、校具若干。资金收入,共十三万元。
1944年6月23日,获
浙江省教育厅指令,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获准创办。1944年下半年开学伊始,
日寇南下,永嘉县城区第三次沦陷,建华学生分两部分疏散:一部分在教师带领下先南撤到
瑞安市仙岩寺上课,后因日寇南窜瑞安,学生又南迁到瑞安南乡,再南迁到郑楼温师校舍上课;另一部分学生北撤到西溪瓯渠,以吴氏宗祠作临时校舍。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教师只能自刻蜡纸新编讲义,学生只能用土纸摘录笔记,教室晚自修只能用菜
棉花灯照明。即使如此艰难,但经校长陈纪方两地奔走协调,
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努力,学校在当地声誉很好。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回迁。师生在欢欣鼓舞之余,回视校舍却是惨遭破坏,满目疮。但
天津市建华中学师生通过多方努力,向社会各界筹款兴建学生宿舍、学校礼堂,修复校门、传达室、教务处、体育处、校长室,终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同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时值
中国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百业凋敝,各私立中学大多因学生少、质量差被当时温州军管会主任提议停办,他建议各私立中学学生“可自愿转入
浙江省瓯海中学、建华中学”。当时,省教育厅为了克服学校学生的经济困难,提倡“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建华中学也组织学生成立“工艺组”、“农牧组”、“小贩组”,并在校园内开垦园地种菜。
1949年,
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更名为
温州市私立建华初级中学。1956年1月,建华中学改为公办,校名更为
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两年后,改校名为温州市第六中学,被列为市重点中学,并开始招收
高中新生。1958年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到江北开辟农场(占地202亩)和畜牧场,在校内建立五金工场及综合手工工场,学生分段轮流参加各项劳动。
1960年,温州市第六中学整体搬迁至东公原温一中分部,校园面积扩大至28亩,并和温州市体委共用“八一”运动场。学生的学习、文体活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学校陆续兴建科学馆、跃进楼、实验楼等,办学条件日益完善。1965年,学校试行开门办学,安排两个班到茶山五美园上课,让学生边劳动边上课。1970年,学校创办了“国营温州通用机械电器厂”(即后来的“温州塑料焊枪厂”),使学校办学有所补益。此后学校不断加强对校办工厂的管理,如实行厂长负责经营承包制等。1977年
恢复高考,
温州市市区首批上线者仅八、九人,而原温州市第六中学毕业生占三人。
1987年6月,增挂温州实验中学校牌,暂停招收高一新生。1989年7月,正式定名为温州市实验中学。1994年9月,结束
高中办学,后专门开展初中办学。
原新民中学
1962年,为了响应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并缓解小学升学的压力,温州市教育局决定在市内创建一所名为“新民中学”的私立学校。经过市教育局和工商联代表的共同协商,确定了校名、校址和资金来源,由工商联集资,其中大部分由吴伯亨先生资助。同年9月,新民中学正式开学,首届招收六个班的学生。
然而,到了1965年,由于国家停发定息,新民中学的经费来源中断。根据市教育局的指示,学校创办了机电厂,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并将校名改为“工读一中”。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工厂的经济效益颇高,基本上达到了“以厂养校”的要求。
在1971年,经市政府批准,工读一中更名为温州第十中学。此后,学校逐渐改善了办学条件,形成了环境优美的中学校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学校进行了多次建设和改造,包括拆除危房、建造教学大楼和办公楼等。
到了1990年,学校拆除了操场中央的教学楼,并兴建了一幢实验大楼,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设施水平。这一系列的改造和建设,使温州第十中学逐渐成为一所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完善组织机构的中学。
合并发展
1997年7月,
温州市实验中学和温州市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分校。学校对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造,在全市率先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温州市实验中学网站,班班建有
多媒体小平台,远程教育设备、地面卫星接收站、天文台、舞蹈厅、塑胶运动场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002年5月,温州市实验中学被
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10所现代化名校之一,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同年7月,在原
浙江省温州中学校址设立九山校区;次年7月 九山校区迁至横渎原温州卫生学校校址,设立绣山校区。2005年7月,南浦分校被撤销,改设南浦校区;同年7月,温州市实验中学与
加拿大新西敏市教育局、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三方签订“中加国际班”合作项目协议书,在南浦校区创办“中加国际班”,学校开始
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验。
2007年,按照规范办学的要求,绣山校区实行改制,创办民办
温州市绣山中学,探索集团化模式下多元办学体制合作共存的机制;次年9月,温州市实验中学创办了一个特殊的班级——温州市实验中学国际班,主要招收外籍、外籍华人、华侨(持有绿卡或长期居留证)和港澳台地区的学生,设址广场西区。16位来自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首次在
温州市接受教育,开创了温州教育的新模式;同年《
温州日报》10月12日“今周教育”栏目以“
联合国里学中文”报道了该班的学习生活情况,三年后,这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部被重点中学和国际学校录取。2011年后“国际班”划归绣山中学管理,改称“国际部”整体搬迁到第二外国语学校办学。
截至2010年,温州市实验中学成为拥有广场校区(东、西)、南浦校区、民办绣山中学、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等四个教学点的集团化、示范性学校。2011年7月,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该基金会以“助教、助学”为宗旨,注册资金400万。
2013年秋,南浦校区独立办学,更名为南浦实验中学;结束承办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民办绣山中学独立办学。2016年,学校再次开始集团办学。2020年8月28日上午,温州市实验中学东校区正式揭牌投用。2023年,温州市实验中学集新校区及附属小学建成,秋季全新开放。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截至2023年9月,
温州市实验中学有广场校区(本部、西区、东区)、集新校区、附属小学、府东分校(温州市第二十七中学)、七都分校共七个教学点,120个教学班、5500余名学生。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温州市实验中学有469名在编在岗教职工。
教学特色
创新式系统课程化设计课后服务
温州市实验中学以创新式系统课程化设计课后服务,打造学习力生长、个性生长、静心整理的课后服务三大时空频道,让其成为指向每个学生五育融合的“成长时空”。学习力时光指向学生的学习力生长,以作业为切入点,学生通过与导师交流,着力围绕“作业解惑、错题整理、迁移运用”三个维度夯实一周所学,并在过程中伴随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方法运用的历练和践行,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学习力生长路径。学校还以TOP课程赋能个性生长时光,基于学生真实学情和真实需求,设计了“T-talent”“0-option”“P-personality”三类不同的课程,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尊重与支持,并借助SSES生长学生自评表、“SSES-TOP之星”评选、TOP课程导师操作手册等助力学生生长社会与情感能力。
急救教学
温州市实验中学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整合教育资源,将急救融入学校课堂、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联合
温州医科大学附二院、市、区红十字协会等专业医务人员开展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急救教学、讲座等;举办教职工急救救护技能培训并组建校内急救志愿队伍,提升校园应急急救能力及师生急救技能,增强校园应急管理能力。加强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演练,建立相应的应急通道,并融入校园急救操作,强化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操作。
校本课程体系
2010年,
温州市实验中学着力建构了“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公分五大类六十多门课程共学生选修,其中,“开学第一课”“快乐健身课”“职业体验”“财商启程”“中山书院学生读书课”“巧手饰家”“行走青春路”等被评为温州市精品课程。
办学成果
学生成果
20世纪
1977年
恢复高考,温州市区首批上线者仅八、九人,而原温州市第六中学毕业生占三人。以下为20世纪末部分学生成就。
21世纪
2005年,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生记者站被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学联授予2005年温州市大中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2006年3月,,“
温州市大中小学生文学大赛”中,温州市实验中学瓯潮文学社获得“最佳推荐奖”;同年,在
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温州市实验中学共有43位学生获奖,温州市实验中学瓯潮文学社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优秀文学社”,此外,温州市实验中学还有两百余篇学生作品在《
语文学习报》《
中学时代》《
温州日报》《
温州都市报》《
温州晚报》等报刊上发表。
2009年12月,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2009国际天文年”系列评比活动中,温州市实验中学2名学生获天文观测日记
二等奖,3名学生获天文观测日记
三等奖,2名学生获天文摄影作品二等奖,6名学生获天文摄影作品三等奖。
2021年,在世界合唱节比赛中,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生合唱团与来自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200支合唱团比赛,获“2021世界合唱节童声2组(16岁以下)”组别金奖,并取得直通冠军总决赛的资格。
教师成果
1956年,历史教师
董楚平(笔名董楚平)在中国的权威刊物《历史研究》第8期发表了《从生产关系的基础看奴隶与农奴的根本区别》的不同于流行观点的长篇论文,引起了中国历史学界的注意,董昭寿后来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20世纪80年代起,原
温州市第六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开发仙岩旅游资源议》在《
温州日报》发表;银星影评小组在《鹿城影讯》上不断发表评论;《
法治日报》也报道了我校“法律兴趣小组”的活动。
2005年,在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中,温州市实验中学教师钱胜武凭借《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获
一等奖,董映雪凭借《信息技术在(科学)
课堂教学中的动用》获
二等奖;在2005年温州市初中英语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中,温州市实验中学金崎老师的《我们喜欢这样的作业》获一等奖,宋志慧老师的《合作探究、灵活开放》获二等奖。
2006年,在
温州市2005年度中小学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及项目评审中,温州市实验中学谭修平老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获一等奖,戴小老师的《巧用延迟性评价,拓展自由思考的空间》、戴晓红老师的《优化英语课堂评价语言》、金崎老师的《我的学习我评价!——基于档案袋英语学习评价》获
三等奖。
2007年,在温州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中,温州市实验中学林雅飞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获得市一等奖,周胜鸥老师的《让爱不再艰难——感悟教育智慧》、
徐承翔老师的《对待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践和经验》获得市
二等奖,姚琮老师的《加强家校联系,优化班级管理》、戈月素老师的《借用\u003c论语\u003e,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获得市三等奖。
2008年,在
浙江省200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比中,温州市实验中学韩秀萍老师的《营养健康你我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获得省二等奖。在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教科规划办组织的2007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中,温州市实验中学邓权忠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误区与对策研究》获得
一等奖,李云吾老师的《反思性教学:日常教学工作的超常状态》获得
二等奖。
2010年,温州市实验中学的12项课题成果获2010年市优秀课题成果奖:
2011年,温州市实验中学的十八项课题获市2011年度各类课题立项:
2013年,温州市实验中学有5项课题成果获市优秀课题成果奖:
2014年,
温州市实验中学共有六项课题获得温州市2014年度各类课题立项:
合作交流
1997年以来,温州市实验中学与英国Reading Park School等校结为友好学校。与
加拿大新西敏市教育局、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签订三方合作办学协议,开办了“中加班”、“国际班”。先后聘任Scott、Kate、Jo、Tania、Gordon、Jonathan等外国文教专家担任学生的口语课教师和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招收外籍学生的资格。每年组织学生赴
澳大利亚、
英国、加拿大或
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英语夏令营,选派青年教师到英国、
新加坡、美国或
日本进行短期语言培训和教育交流。建立了走向国际化的合作交流模式。
2000年1月24日,温州市实验中学首次组织师生到澳大利亚进行英语培训和文化交流,此后每年组织学生赴澳大利亚、英国、
加拿大等国家参加英语夏令营。2000年9月起,温州市实验中学对口支援
甘孜县的泸定中学,每隔半年一人次,先后派出了詹金虎、何民、李谦和周琦等老师前往支教。
2005年,温州市实验中学与加拿大新西敏市教育局、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合作创办“中加国际班”。2008年,温州市实验中学首届“中加国际班”学子毕业。截至2008年,中加班有9人被
浙江省温州中学自主招生录取,15人被保送温州中学,10人被保送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1人被宁波镇海中学录取。2008年杨卫国老师赴新疆
和田地区支教。2009年仲崇光老师到
青川县支教,他的支教故事刊登于2009年5月9日《
温州日报》。
2011年,温州市实验中学与新星中文学校签署了缔结友好学校协议。2014年,
温州市实验中学分别与法国华侨华人会中文学校、
西班牙格拉纳达中文学校签约缔结为友好学校,双方在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以及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贡献。2022年4月20日,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与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实验本部举行“人才合作培养实习基地”授牌签约仪式。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温州市实验中学校徽采用红色背景,结合繁体“实”字、圆形印章和飘带鸽子图案,上方书写着“温州市实验中学”的毛笔字体。红色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实”字则借鉴商周时期青铜编钟的形状,寓意实事求是。印章象征身份与承诺,鸽子则代表理想、自由与和平,彰显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文化理念
校歌
温州市实验中学校的校歌是《
英才出少年》,歌词如下:
建设中华立校旗帜,
岁月风雨飘扬在心里。
春草池畔花季勤勉,
中山书院美丽梦想,
创新实验薪火相传,
雏鹰迎着阳光高高飞翔。
英才出少年,天生我和你,
良师铸名校,遍地是桃李,
英才出少年,青春我和你,
校园活动
1986年,温州市实验中学成立“温州六中艺术团”(九十年代改为“
温州市中学生艺术团”),1987年在全市率先举办校园
中国艺术节。1988年,温州市实验中学举办校首届体育节,田径、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国际象棋等体育运动队常年训练,群体活动活跃。
1990年11月1—3日,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受国家教委基教司委托在
屯溪区组织召开《全国中学英语教材教法经验交流会》,会上温州市实验中学俞咏老师交流了论文《英语“3L”教材实验总结》。
2006年3月起,
正泰集团集团每年出资八万元人民币在温州市实验中学设立了“正泰品学奖”,其中以两百分之一比例评选的“正泰品学兼优生”成为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生的最高荣誉。
2008年,温州市实验中学在南浦校区举行“中加国际班”校园开放日活动暨首届“中加国际班”毕业典礼暨成果汇报活动,《
温州日报》《
温州都市报》《
温州晚报》纷纷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年,学校成功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2010年3月,温州市实验中学成功承办了“温州市第二届办学思想研讨会暨温州市实验中学办学思想研讨会”;同年12月成功承办“浙江省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2011年3月18日中午,中国天文馆特派使者李昕教授在温州实验中学南浦校区开展了天文知识讲座;同年9月12日,温州市实验中学南浦校区天文社成员和部分南浦小学的学生在实验中学南浦校区进行了中秋赏月活动。
校区情况
广场校区
截至2023年9月,温州市实验中学的广场校区分为本部、西区、东区三个部分。
集新校区及附属小学
温州市实验中学集新校区及附属小学,是2023年建成,秋季全新开放的校区,位于广化街道,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72个班级。
府东分校
温州市实验中学府东分校,位于市区锦江路与汤家桥路交叉口(锦东家园东侧),由温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增挂,配备2幢5层教学楼、1幢综合楼和1幢实验楼,还有12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能容纳340人的报告厅、250米环形塑胶跑道操场、开放式图书馆等设施。9466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设有214个机动车车位。设有两个入口,西门为主入口用于师生出入,南门为次入口直通地下停车场,用于车辆出入。
七都分校
温州市实验中学七都分校位于七都街道,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30个班级。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