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船山
建瓯市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
闽越王·无诸建行宫,后焚又建,至郡治迁移黄华山麓计历时526年。此为建瓯市最早之城墙。
历史
无诸(约生于战国时期,卒于汉初),汉闽越王,姓驺氏,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并在今建瓯水南覆船山下建无诸行宫。
现状
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郡守王蕃始在水南覆船山下筑郡城。后焚又建,至郡治迁移黄华山麓计历时526年。此为建瓯最早之城墙。全县共置4城门:南为双门,东南为永庆,西为昭化镇,东北为丰乐。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扩大4城门为9城门,其中南为建溪,西南为建安五代十国后普天神速五年(公元940年),王廷政在建州称帝,增筑城墙,其后屡修屡倾。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建溪为南门,建安为市门(后又改为管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拓管门外为通济门,南门为广德门。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522--1506年),建楼于广德门隅,匾曰汇江,即旧八角楼址。清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府县重修后,设:宁远县、政和、通仙、南门、通济、临江、西门、朝天八门。现今,通济门(即通城门,已近400年)尚存于芝城锦江小区内。
南门完好被埋于水南桥傍地下。
文物价值
建瓯市历史悠久,为福建省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在福建历史上曾有举足轻重地位,自古为建安郡,建州,建宁府治所所在地,长期作为闽北部首府,两度成为福建地区首府,一度成为正式国都,清代之前经济发达,辖区广大,并为唐宋茶叶、木材、陶瓷、造酒、铸钱、书坊中心,出现过众多著名历史人物,文教兴盛,被誉为“东南绉鲁”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闽越文化的摇篮,又是闽汉文化交融区域,当地的民俗风情至今留存着浓厚的闽越族的古朴气息和神秘色彩。
据文物部门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25处,现有馆藏文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属国家级文物;纳入资料管理的各类古遗址、古城址、古寺观(庙)、古窑址、古墓葬等计200余处
文物保护
南门完好被埋于水南桥傍地下。
目前抓紧由市政府行文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划定大致的郡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要求保留现(原)状,严禁深挖取土和进行任何建筑。有可能的话,可在遗址四周种上勒子树(即篱树)作为围墙,并选择适当地点建个标志大门,立个保护石碑。其余的待中远期进行恢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
现状
文物价值
文物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