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手枪指可以自动装填、单发射击,用
弹匣供弹,有空仓挂机装置的手枪,部分型号可以全自动射击。弹匣可携带6-12发子弹,部分型号甚至可装20发子弹。
实际上一般指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枪(即射手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枪弹),所以严格地说应叫作自动装填手枪或半自动手枪。
分类
包括半自动手枪和全自动手枪。半自动手枪能完成自动装填但仅能单发射击,全自动手枪既能完成自动装填又能连发射击。
组成
由枪管、套筒、握把座、复进机、弹匣、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和
瞄准装置组成。一般利用发射时膛内
发射药燃气压力推动套筒后坐退壳,再利用复进簧力推动套筒前进,推弹入膛,完成自动装弹。常见的自动方式有枪管短后坐式和枪机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又分为自由枪机式和半自由枪机式。多采用枪管摆动式闭锁机构和
惯性闭锁机构,枪管摆动式闭锁机构又以链式、凸耳式和卡铁摆动式为主。发射机构有单动式和联动式,通常为闭膛待击。
击发机构主要采用击锤回转式或击针平移式。在击发机构和发射机构中又设有保险机构,主要有安全保险、到位保险、偶发保险(自动保险)和射击保险等。自动手枪均采用
弹匣供弹,供弹形式包括单排单进、双排单进和双排双进,弹匣装在手枪握把内,多数设有空仓挂机装置。瞄准装置一般采用准星缺口,为便于在夜间或者光线较暗的条件下瞄准射击,有的准星缺口涂有
荧光点。有的自动手枪还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如单手装填机构、快速回闩机构、弹膛有弹指示器、弹匣余弹显示、双扳机机构、扳机保险机构、击针阻隔保险机构等。还可加装外接式枪口消声器、
激光指示器、小型
光束灯等。自动手枪口径5.45~11.43毫米,以9毫米和7.62毫米最为常见,空枪重多在1千克左右,全枪长200毫米左右,弹匣容弹量一般为6~20发。
半自动手枪战斗射速30~40发/分,
有效射程50米。全自动手枪必要时可将弹匣、匕首或手枪套等备附件作为枪托,结合到手枪握把上抵肩射击,增加射击稳定性,提高远距离(100~150米)的点射精度。全自动手枪弹匣容弹量较大,火力较强,连发战斗射速可达80~110发/分,适于装备营以下军官,也可装备
特种兵或警察。
基本含义
自动手枪是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实现自动装填枪弹的手枪。是可以自动装填、单发射击,用弹匣供弹,有空仓挂机装置的手枪。部分型号可以全自动射击。大多数
弹匣可携带6-17发子弹。部分型号甚至可装33发子弹。是现代军、警、民用的主流手枪。
自动手枪是射击中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可实现再次装弹入膛的手枪。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能打单发的
半自动手枪,又称自动装填手枪。由于半自动手枪使用最为广泛,习惯上也称为自动手枪。另一种是可以打连发的全自动手枪,又称
冲锋手枪。自动手枪的口径通常为7.62—11.43毫米,以9毫米为多见;长130—250毫米不等,重约0.3-1.5公斤不等,大多采用装于握把内的弹匣供弹,容弹量通常为6-17发,打单发时,射速约40发/分,
有效射程约50米。自动手枪出现于19世纪末叶,由于其具有装弹快、容弹多、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很快世界各国都开始使用,以此取代了
转轮枪。有的全自动手枪(冲锋手枪)在必要时可加装肩托,用双手握持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增加到150米,所加肩托一般由枪盒或其他附件(如匕首等)兼做。连发射击时火力猛、射速快,有的射速高达1100发/分。世界上最早被广泛使用的冲锋手枪是1932年德国制造的毛瑟冲锋手枪。
发展历程
自动手枪1892年
奥地利首先研制出8毫米的
舍恩伯格手枪,这是公认的第一把自动手枪。
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即
半自动手枪)是由美籍
德国人
雨果·博查德于1893年发明的7.63毫米自动手枪,该枪的开锁、抛壳、待击、装弹、闭锁等动作均由枪机的后坐和复进来完成,并采用
弹匣供弹。这些结构设计为现代手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德国洛韦公司的格奥尔格·吕格对博查德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定名为“帕拉贝吕姆”手枪。这种手枪1900年后装备了
瑞士,德国等国军队。德国的著名枪械设计师,
毛瑟步枪的发明人P·P·毛瑟在1896年也设计了毛瑟自动手枪,后来还发明了可连发射击的全自动手枪。中国抗日战争中曾广泛使用的“
驳壳枪”和“20响”就是毛瑟式半自动,全自动手枪。
毛瑟袖珍手枪也是较早研制和使用的自动手枪。在中国俗称"驳壳枪"、"盒子炮"等等。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费德勒三兄弟于1895年研制成功的,以毛瑟的名字在德国申请了专利,定型为毛瑟M1896式7.63毫米手枪,旧中国时亦有仿制。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朱德在
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就是毛瑟手枪。在
民主革命时期,我军的许多将士也配带使用过毛瑟手枪。
通常所说的自动手枪,实际上仅指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枪(即射手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枪弹)。所以严格地说应叫作
半自动手枪或半自动手枪。各国军队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这类枪,而真正的自动手枪是既能自动装填,又能连发射击的手枪。由于它射击精度差,命中率低,所以仅在20世纪的20─40年代在少数国家得到使用。
著名的枪械设计师
约翰·勃朗宁出生于
美国一个颇有声望的军械世家,1897年后移居到
比利时。勃朗宁曾根据博查德的发明设计了多种性能优良的手枪,其中某些类型的
勃朗宁手枪生产至今仍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装备使用。
手枪
博查特C93
博查特C93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实用的自动手枪,之所以给它这样定位,是因为它是第一支完全符合现代自动手枪主要特征的手枪:使用金属
弹壳的中心发火式整装弹,依靠
发射药燃气能量后坐并完成抽壳、抛壳和供弹动作,有很好的气闭性;利用击针击发枪弹,采用
弹匣供弹,并且弹匣在握把里面,设有保险装置。
该枪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肘节式闭锁机构。该枪的握把位于枪身中部、弹匣从握把底部插入、枪尾部有很大的一个“头”等,这些特征可以很好地帮助识别此枪。
博查特C93手枪由6大部分组成:肘节与枪机组件、枪管与节套组件、枪底把组件、扳机组件、复进簧、弹匣组件。从机构动作看,该枪主要由闭锁机构、供弹机构、击发机构和保险机构组成。
开锁动作原理
扣动扳机,扳机上的斜面压节套左侧的击发杠杆,使击发杠杆脱离击针簧销,释放击针,击针打击
底火,点燃火药。火药点燃瞬间,枪弹在火药燃气作用下后退,推动枪机,由于同枪机相连的肘节在复进簧的拉力下不能弯曲,并且节套尾部同肘节连接在一起,这时枪机、枪管、节套和肘节就实现了共同后坐,完成了击发瞬间火药的密闭。
柯尔特
在自动手枪的发展历史上,
美国“柯尔特”M1911式及其改进型
M1911手枪式无疑是获得赞誉最多的手枪之一,有时也直接简称它为ACP——Automatic
Colt 手枪(“柯尔特”自动手枪)。
从1911年定型装备开始,“柯尔特”自动手枪几乎见证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个战争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九十年代初的
海湾战争。它虽于1985年完成了作为
美国军队制式手枪的历史使命,但依然活跃在现代手枪的舞台上。2000年联邦调查局新手枪选型,M1911A1的改进型“伯罗”式手枪以其良好的性能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5年二战结束,美军已经购买了270多万支“柯尔特”自动手枪。而且该枪的派生产品有一百多种,这在枪械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该手枪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M·
约翰·勃朗宁的杰作。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肖伯格”、“博查特”及“毛瑟”等手枪先后问世,揭开了自动手枪发展的序幕。当时正专注于步枪和
霰弹枪设计的勃朗宁敏锐地看到了自动手枪的发展前景,决定设计一种性能优良的自动手枪。在
犹他州的生产车间里,勃朗宁的第一支自动手枪诞生了。
然而令勃朗宁感到失望的是,多年的合作伙伴
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对自动手枪并不感兴趣。万般无奈之下,勃朗宁不得不另寻买家,找到位于
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专利制造公司。柯尔特公司认可了勃朗宁的设计并开始与其合作。勃朗宁为柯尔特公司设计的第一支手枪被命名为M1900式,这就是
M1911手枪的雏形。该枪发射由
约翰·勃朗宁设计的9毫米ACP弹。在此枪基础上略加改进,于1901年底又推出了M1902式手枪。
瑞典和
挪威等国的军队曾对此枪进行过试验,但未采用。
1899~1902年,在镇压
菲律宾人民的战争中,由于
美国军队装备的9.65毫米口径的“柯尔特”转轮手枪缺乏足够的打击力,只能有限杀伤而无法从根本上制止对手,致使美军伤亡惨重,也在
美国国内引起了手枪口径的争议。经过军方反复试验后认为,作为军用手枪或
M629C左轮手枪要达到理想的停止效果,其口径不能低于11.43毫米。
根据这种要求,柯尔特公司要求
约翰·勃朗宁对M1902式手枪进行修改。勃朗宁首先开始设计11.43毫米“柯尔特”手枪弹,1905年推出了M1905式手枪,口径变为11.43毫米,于1906年参加
美国军队军用手枪的选型。从1906年12月到1911年3月,美军先后进行了三轮测试。勃朗宁根据试验结果对M1905式手枪又进行多次改进,最终的样枪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性能可靠、坚固耐用。1911年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签发命令,批准该枪为美军制式军用手枪,并命名为M1911式手枪。1912年4月,开始正式列装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种军用自动手枪。该枪全长219毫米,枪管长127毫米,全枪重1.13
千克。初速253米/秒,枪口动能502焦,
有效射程50米。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
弹匣容量7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文职军官马西勒斯·朗布的建议下,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对
M1911手枪进行了部分改进:减小了线膛部分的内径,增加了阳线的高度;在扳机后方增加了拇指槽;握把背部拱起,表面增加了刻纹;为了便于在射击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住枪并更好地瞄准,增加了准星的宽度,降低了枪尾部的凸出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进对M1911手枪的自动机构没进行任何变化。改进设计工作于1923年完成,1926年6月25日被美军正式采用,命名为M1911A1式军用手枪,1935年投入批量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装备的一种主要的单兵自卫武器。
“柯尔特”自动手枪自装备部队以来,跟随着美军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役,从
比利时泥泞的无人区到
越南浓密的热带丛林,经受住了各种条件的考验,同时也深受了美国大兵的喜爱。关于M1911手枪有很多故事。其中最为传奇的是,1918年10月8日,一个名叫阿尔文·约克的美国远征军下士在用一支步枪射杀了
德军的一个
机关枪组后,仅用一支M1911手枪就威逼住132名
德国士兵放下武器并押往俘虏营。据说也是这个约克,有一次在同伴们都牺牲了、自己的“恩菲尔德”步枪子弹又打光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用M1911式手枪将6名德国兵全部消灭。他是先向离自己最远的德军士兵开火,这样前面的德军就不会发现有人躺下了,避免一起向自己射击,最后消灭离自己最近的。当时靠近前面的德国兵与约克的距离不到9米。经过战火洗礼的“柯尔特”自动手枪伴随着这些不老的传奇走向了永远的辉煌。
Glock18
Glock 18型9毫米全自动手枪有一个专用的大容量33发
弹匣。
Glock18型如果不松开扳机,它能自动发射全部的弹匣内子弹(每分钟1,200发)。事实上Glock18型标准弹匣仅仅能容纳17发子弹,这意味着能在不到两秒的时间内发射完。然而该枪功能完善,也能改为发射二连发或三连发的点射。手枪上有一个射击选择杆,来进行标准半自动或全自动之间转换。Glock18型还有一个专用的大容量33发弹匣,因此也被称为“微型冲锋手枪”。
Glock18型全自动手枪非常注重安全性,防止意外走火。采用专利的“安全行程”(safeaction)保险机构,主动撞针(striker)平时只上紧至待发状态的1/3处,在扣引扳机时才完成待发状态,并同时击发;撞针阻挡装置,此装置只有在扳机完全扣下时才会移开,让撞针击发子弹
底火;扳机保险,突出于扳机本体之外,只有和扳机一起扣动时才能让扳机向后运动;注重安全性同时,使用便捷。当射击选择杆转换到全自动模式时,射手扣下扳机时即释放撞针击发子弹,当滑套往复运行时,因无第一道保险限制而行全自动射击。
一但习惯于使用全自动手枪射击,就会体验这款枪的优异性能:一般距离较远使用单发来保证精度;较近时使用二连发或三连发;当遇见紧急情况需要增大杀伤力或阻击、遮断时,自动连续射击能发挥冲锋枪的威力。Glock18型全自动手枪最适合狭窄空间的操作,像走廊或住所内,这些场所往往当使用冲锋枪或突击步枪时感到是笨拙的。但是Glock18型极好的设计使它能单手使用进行精确射击提供有效火力,能够在紧急情形下保卫生命。Glock18型虽然售价较贵,但特别地受到世界各国政要、贵宾的安全人员欢迎。没有任何一种武器阻止暗杀行动时能比这把Glock18型手枪的9毫米子弹更快。
Glock18型大约重量二磅。手枪7.3英寸长,使用一个4.5英寸枪管。早期型号在1986年研制,最高射击
速率低一些,每分钟约350发。现在最新型号Glock18C型在1990年后期研制。
Glock18型由于威力较大,限制销售,只提供给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反恐特警组(SWAT)或其它军事单位人员。由于采用特殊设计,Glock18型全自动手枪的零件不能与其它Glock手枪互换。但据称有些人员和枪械公司已经自己将Glock18型改造成冲锋枪样式或将其自动射击组件安装在其它型号的Glock手枪上。
M1935
与此前的各种
勃朗宁手枪一样,勃朗宁M1935 9mm大威力自动手枪也是一支凭借自身性能而进入世界名枪之列的手枪。其特别之处在于,与以前的设计相比,结构中更多地凝聚了约翰·摩西·勃朗宁的丰富想象力。在1991年9月
美国《枪与弹》杂志进行的“20世纪十佳手枪”的评选中,M1935名列第五,勃朗宁的另一传世之作——M1911自动手枪则位居第二,考虑到两者设计的年代差别和美国人对0.45英寸口径的偏爱,M1935获得这样的排名并不奇怪,但如果在欧洲进行同一评选的话,结果肯定会颠倒过来,因为M1935从一开始就是一支“欧洲人的手枪”。
诞生
“大威力”的诞生1920年代初,
比利时FN公司应
法国陆军的要求,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军用手枪。此时
约翰·勃朗宁已近七旬,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仍以极大的精力投身到新枪的初期设计工作中。除了职业热情之外,勃朗宁也有商业上的考虑,那就是之前设计的9×20mm勃朗宁长弹,与竞争对手——乔治·卢格设计的9×19mm巴拉贝鲁姆枪弹相比,枪口动能小,弹道性能也不尽理想,作为军用手枪弹先天不足。为争夺欧洲的军用手枪市场,勃朗宁决心设计一种发射9×19mm手枪弹的“大威力”自动手枪,以确保FN公司在商业上的应有地位。勃朗宁在美国
犹他州奥格登的工作室里开始了他的工作,几星期后就研制出两支样品,其中第二种型号就是后来M1935的原型,该枪在历史上首次采用了容弹量高达15发的双排
弹匣。FN公司对这支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帮助
约翰·勃朗宁最终完成这一设计的,是其在FN公司时培养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FN总设计师、设计出著名的
FAL自动步枪的迪厄多内·J·塞弗。他继承和发展了勃朗宁的设计思想,在原型基础上将其缩短,增加了外露式击锤、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同时简化了分解过程,这种改进型称为M1923。1925年,
法国军方对M1923进行了试验,结果非常满意。之后,塞弗进一步将其完善,主要是缩短
套筒扳手和枪管长度,使全枪质量进一步减轻,弹匣容弹量也减少到13发。
天有不测风云,1926年,71岁的
约翰·勃朗宁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但此前他还是看到了试制成功的样枪。几个月后,相关专利也获得批准。塞弗在参考了同为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
M1911手枪的一些特点后,又设计出了M1928,该枪有一个
欧洲式的圆头击锤。几经修改后,1929年,塞弗又改进了握把和空仓挂机解脱杆的形状,改进后称为M1929。1934年,M1929在经历了少许改变后最终被命名为M1935手枪。次年,
比利时军队成为其第一个正式用户,勃朗宁晚年最后的“杰作”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风格
M1935手枪又称为GP 35(
法语the Modele 1935 pistolet autamatique Grand Puissance的缩写),在法国有时也简称为勃朗宁自动手枪(BAP),在英语国家则称之为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Browning High Power或Browning Hi-Power),简称BHP。之所以称为“大威力”,主要是区别于以前以FN名义设计的各种
勃朗宁手枪,如M1900、M1906、M1910等,它们多是发射低威力的7.65mm/6.35mm
手枪弹,主要用作自卫。而卢格设计的9×19mm枪弹对当时欧洲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威力最大的手枪弹,其枪口动能达到490
焦耳,在50m上的落点动能达到365焦耳,如此之大的能量对杀伤相应距离内的无防护有生目标绰绰有余。其次,M1935的
弹匣容弹量达到了13发,与当时流行的自动手枪仅7~10发的弹匣容弹量相比也是空前的,这使得该枪的使用者拥有更强的单兵火力,对近距离作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枪完全由钢件制成,结实耐用,尺寸较传统的勃朗宁手枪明显大出一截,线条简练而凝重,给人以粗犷、墩实的感觉,也充分显现了“大威力”的风格。
结构内窥:M1935是一支纯粹的常规单动型军用自动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回转式击锤击发方式,带有空仓挂机和手动保险机构。全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由于该枪生产时间较长,其间几经改进,加上生产厂家较多,细节上有诸多差别。
组件
套筒组件由套筒本体、准星、
表尺、阻铁杠杆、阻铁杠杆轴、
抽壳钩、击针、击针簧和击针限制板组成。M1935采用与
M1911手枪相同的轴式抽壳钩,它与击针一起被击针限制板限制并固定在套筒上。阻铁杠杆轴的形状比较复杂,由带有一粗一细两个突轴的腰形板组成,细轴用于与阻铁杠杆配合,使后者能够可靠地旋转;粗轴上带有一个缺口,刚好卡在抽壳钩上并被抽壳钩限制住,使得阻铁杠杆轴不会从套筒上脱落。该枪套筒右侧的防滑纹里嵌有一个腰形机件,即是该零件外露的部分。
M1935的枪管长118mm,内有6条右旋
膛线。枪管外表面在位于弹膛上前方处设有两道半环状闭锁突起,在弹膛下方的突起部分则加工有开闭锁导槽,弹膛后下方还加工有导弹斜面。M1935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原理,这种原理是天才的
约翰·勃朗宁于1895年首创的,适合发射大威力
手枪弹,并获得了专利。不过在具体结构上,M1935的枪管下部采用凸耳式,与此前勃朗宁设计的M1911并不完全相同。M1911的枪管采用的是回转铰链式,零件数量多、机构相对复杂,而凸耳式结构则更加简单,工艺性也更好,同一时期设计的波兰拉多姆VZ35自动手枪也采用类似的凸耳式结构。
QSZ92
92式9mm手枪使用DAP92式9mm普通弹,与9mm手枪弹通用,发射方式为半自动。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机构,回转式击锤击发。枪弹击发后,枪管在弹底压力的作用下带动枪机一起后坐,联接座螺旋面迫使枪管回转实现开锁;枪机在
惯性力的作用下继续后坐到位。枪机后坐到位后,由于复进簧力的作用,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同时,枪管在联接座螺旋面的作用下回转,完成闭锁。
连接座
击发机构为拉杆分离式,可单动或双动射击。推弹入膛后,拉壳钩钩齿进入枪弹底槽中,枪弹底缘则顶开装于拉壳中间的指示杆,指示杆突出拉壳钩外表面0.5mm,这样就能方便地知道弹膛中是否有弹,达到有弹指示的目的。当
弹匣内最后1发枪弹射完后,弹匣内托弹板在托弹簧力的作用下上升,并将空仓挂机上抬,当枪机从后端复进到空仓挂机位置时,被空仓挂机挂住,完成空仓挂机动作。
枪管
除有手动保险外,还有击针保险和跌落保险。容弹具为双排双进15发弹匣,每支枪配备两个弹匣。全枪寿命大于3000发,全枪故障率低于0.2%,高、低温分别达到+50℃和—45℃,在测试中通过了各种环境模拟试验,包括扬尘和扬尘后淋雨、浸河水(含泥砂)等试验。
弹匣
由于军方对新手枪系统要求有较好的侵彻能力,因此为92式手枪研制的DAP92式9mm
手枪弹同北约制式9mm手枪弹的外形尺寸及某些参数基本相同,但弹头结构却采用铅钢复合式弹芯。DAP92式9mm手枪弹可与9mm弹通用,但对轻型防护目标的穿透能力则大得多,这样既符合了军方的要求,又使92式手枪易于外贸。
DAP92式9mm手枪弹全弹长30mm,全弹重12.3g,弹头重8g,采用制式的无锈蚀
底火,
发射药采用单基火药,枪弹速度(V5)为360±10m/s。在25m的距离上,射弹20发。R50≤25mm,R100≤65mm。在50m距离上,穿透1.3mm厚的232头盔钢板后,仍能击穿50mm厚松木板,而用其他制式手枪弹和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作对比试验,均不能击穿钢板,只在钢板上留下一微凹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