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11手枪
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手枪之一
M1911手枪(英文:M1911 Pistol)是一种1911年定型生产的11.43毫米(.45英寸)半自动手枪。该枪由美国枪械大师约翰·勃朗宁于20世纪10年代开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先后推出M1907、M1909、M1910等多款过渡型号,最终在1911年被正式定型,1912年4月进入美国军队服役。
M1911手枪全长221毫米、重1.11千克、有效射程达50米。手枪在设计上采用了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和枪管摆动式闭锁方式,具有性能优异、结构简单、操作可靠、安全性好、故障率低等优点。M1911手枪先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波斯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总产量超过250万把。
1986年10月,随着美军开始陆续换装M9,M1911手枪才开始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不过,M1911并没有被完全淘汰,M1911的现代化衍生变体仍在绿色贝雷帽美国海军陆战队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军队中服役。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1899年,美国军队菲律宾镇压土著人发起的武装起义,在同土著人的交战中美军发现他们所使用的9.65毫米(.38英寸)柯尔特轮转手枪停止作用不够大,且装弹速度太慢。在研究和吸取镇压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后,美国陆军决定研发一种新的手枪和新的枪弹,希望新研制的手枪可以在近距离战斗中将敌人一击毙命。随后,美军开始了对活体动物以及尸体的实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对杀伤力要求的前提下,11.43毫米(.45英寸)是能够接受的最小手枪口径。
研制历程
发展源头
早在1896年,约翰·勃朗宁就设计出了一款M1900式手枪,在欧洲受到了广泛欢迎,被诸多国家选为军官配枪。但是,M1900式手枪的口径只有9.65毫米(.38英寸),无法满足美国军队提出的设计要求。勃朗宁根据美军方提出的建议对M1900进行修改,如将套筒的防滑纹改在套筒前端、取消照门保险并改为固定照门、改用弧形击锤或大型刺形击锤等等改进型设计,此外还有特别生产的采用雕花黑胡桃握把护板的式样。此时的柯尔特M1900 手枪已经具备了现代自动手枪的主要结构模式,也为日后M1911现代手枪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过渡型号
约翰·勃朗宁设计出M1900手枪之后,1901年,柯尔特公司推出新型军用自动手枪M1902,M1902跟M1900手枪一样口径都是9.65毫米(.38英寸),在经过美国军械司的测试后,认为该枪型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这次测试之后不久,柯尔特公司就造出了第一支11.43毫米(.45英寸)口径的实验样枪。它以M1902 军用手枪为基础,更换了重型枪管和加强的链系统,使用改良后的11.43毫米(.45英寸)口径塞缪尔·柯尔特转轮枪长弹。新设计出来的枪型为M1905,在M1905之后柯尔特公司又设计出来了M1907。
尽管M1907在测试中表现出的总体性能良好,精度也不错,但还是出现了较多的故障,比如因阻铁头部热处理欠佳造成使用中断裂、射手有时紧握握把保险即会造成击发、击针容易断裂、抛壳动作不良等。美国军械司认为改进后的M1907还是不够完善。柯尔特公司在认真研究了美国军械司提出来的意见之后,决定在M1907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新型自动手枪,以满足军队的需求。此时约翰·勃朗宁比利时FN公司回到柯尔特之后,推出了M1909与M1910两款手枪。被称为M1909的新枪于1910年2月开始生产,1911年2月14日获得专利,专利号为984519。M1909的这一专利,为M1911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在对M1909进行部分测试后,勃朗宁对不满意的地方再次进行了修改,并于1910年7月推出了新型号M1910手枪。M1910手枪的出现,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日后正式定型的M1911。与M1909相比M1910最大的变化在握把上,M1910的握把与枪管轴线夹角更大,握持时的指向性更好。从M1910第6号样枪开始,约翰·勃朗宁又在握把左后侧增加了手动保险,取消了原套筒座右侧的击锤轴、险轴的固定簧片。
最终定型
1911年3月3日,美国军队手枪选型测试拉开帷幕,在这次测试中,美军要求每一把参加测试的手枪都要射击6000发子弹,每射击100发后手枪可以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子弹后,手枪可以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射击完6000发后,手枪还需要进行其他更严酷的射击考验。最终,只有柯尔特新样枪凭借其出色性能,击败所有对手,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同年,美军正式采用,将此枪命名为M1911手枪,并于1912年4月装备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衍生型号
M1911手枪装备美国军队部队没有多久,第一次世大战就爆发了,经过一战的实战检验,美国陆军部军械司又重新评估了M1911的性能,认为还需要对若干问题进行改进。随后柯尔特公司开始对M1911进行改造,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适当加宽准星和照门缺口,让使用者在低光照度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瞄准射击;二是扳机前增加了防滑设计;三是在扳机后方、左右两侧的套筒座上设计出了两个弧形凹面,便于扣动扳机;四是将握把保险虎口位置后方部分加长,使全枪外观更加协调;五是改进了握把背部击锤簧座的外形,让使用者握枪时更为牢固舒适。
1923年6月12日,美国陆军部与柯尔特公司签订了生产改进型M1911自动手枪的合同。1924年,改进型的M1911自动手枪陆续开始出厂,这就是M1911A1的前身。两年之后,1926年,改进后的M1911被正式命名为“M1911A1U.S.陆军”,意思就是“美国陆军M1911A1自动手枪”。
生产历程
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欧洲战事进一步扩大,美国军队现有的M1911根本不够用,便开始增加采购量。1917年4月6日,美国国会宣布加入战争以后,陆军部很快向柯尔特公司下达了50万支M1911的订单。后来,又多次上调采购量,使得采购总量达到了270万支。依靠柯尔特公司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根本无法生产这么多手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政府呼吁市民捐献出商业版M1911供前线部队使用;另一方面,政府开始要求更多兵工厂加入生产M1911的行列。一战结束时,最终生产出来的M1911数量并没有达到200万支。不过,经过一战的检验M1911已经被充分证明是一款优良的武器。
二战
1941年12月份,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跟一战不同的是,作为盟友的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很需要这种武器去补充他们在欧洲战场损失的装备。根据美国人的计算,从1942年初到1945年,估计一共需要250万支M1911A1。二战期间,除了柯尔特公司外,参与M1911A1生产的还有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Rand)公司、伊萨卡(Ithaca)枪械公司、联盟开关和信号(UnionSwitch\u0026Signal,简称US\u0026S)公司、哈灵顿-理査森武器公司(Harrington\u0026Richardson)等众多武器商联合参与生产。到了1944年,美国共生产了465395支M1911A1自动手枪。不过,随着战局趋于明朗,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便逐步削减和取消了M1911A1的生产合同。
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1911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继续成为美国武装部队的中流砥柱。它在以色列沙漠之鹰0.50in手枪期间被绿色贝雷帽美国海军工程营使用,并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与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继续服役。直到20世纪末,M1911开始被M9取代,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其他各国
除了美国以外,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局部战争,大量的M1911作为军事援助或者出售的剩余军事物资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中,有许多国家都生产或装备过M1911。
挪威:挪威正式采用的1911式手枪定型为“1912型柯尔特自动手枪”,后来又将1912型柯尔特自动手枪命名为M1914手枪。1919年到1930年代初期,挪威孔斯贝格工厂完成了大约20000把M1914手枪,由于已经满足了军队的需求,生产线停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德军占领挪威后,又命令挪威人重新开始生产M1914手枪,从1941年到1942年生产了大约10000把枪。二战结束后,挪威又装配了一些新的M1914手枪,使该枪总数接近33000把。
阿根廷:在美国采用M1911A1后,阿根廷政府从柯尔特订购了10000把M1911式“1927型”手枪,1927型指的是柯尔特生产的1911式手枪的独立序号,从1到10000。1930年,阿根廷获得许可生产他们自己的11.43毫米(.45英寸)手枪,被称为“西斯特玛-柯尔特”,当时大约有38000把柯尔特M1911手枪在阿根廷罗萨里奥的国营轻武器公司生产,另外有75000把在1947年到1966年间生产,部分枪械直到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岛战争期间仍被阿根廷军队使用。
英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军就订购过改用11.557 毫米(.455英寸)韦伯利口径的M1911装备飞行员、炮兵和海军人员并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柯尔特公司在1916年6月29日接到英国陆军部和伦敦军械公司的合同为英国生产英国口径的M1911手枪,合同号为94/P/1118,在1916年9月7日开始交货。11.557 毫米(.455英寸)韦伯利口径手枪主要配发到英国飞行中队(Royal Flying Corps)、皇家骑乘炮兵(Royal Horse Artillery)和英国皇家海军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巴西、加拿大瑞士以色列土耳其等等大大小小各个公司生产的M1911。
技术特点
M1911手枪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和枪管摆动式闭锁方式。
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M1911式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枪弹发射后在发射药气体压力作用下,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由于绞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死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便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摆而开锁。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位,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绞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绞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凸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相应的闭锁槽中。
枪管摆动式闭锁方式:枪管摆动式闭锁方式,即在枪管与套筒一起后坐一段距离后,套筒座上的铰链将枪管尾端拉向下方,脱开套筒上的环形凹槽而与套筒开锁,枪管停止后退。套筒则靠惯性继续后坐,完成退壳、压倒击锤等动作,而后靠复进簧完成套筒的复进,同时推一发弹入膛,复进到位后,手枪呈待击状态。
基本设计
外形设计
尺寸:M1911手枪有三种枪身尺寸,分别对应全尺寸、紧凑型和超小型尺寸。全尺寸手枪,枪管长度为127毫米,总长度为211毫米,高度通常为14毫米,滑道处的宽度通常约为25毫米,握把处的宽度通常约为300毫米。超紧凑型M1911枪管长度为88毫米,握把缩短了,大致为121毫米或更短。微型M1911手枪尺寸较小,非常适合隐蔽携带,但只有9.65毫米(.38英寸)口径的枪弹。
外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1911手枪主要由五家不同的公司进行生产制造。以柯尔特公司制造的数量最多,设计和性能也最好。最初的柯尔特M1911手枪零部件均采用整块钢料,经过复杂的铢削加工而成,外露的零部件表面经过精细抛光,并经亮黑色的氧化处理,因此,枪体整体比较漂亮。柯尔特公司制造的M1911,其握把护板均采用黑胡桃制作,表面均布有网格状防滑纹。早期生产的M1911在套筒左侧刻有柯尔特公司的专利说明和哈德福德兵工厂的名称,套筒左侧后方刻有柯尔特公司的“立马”标志。套筒右侧前部压印有“MODELOF1911.U.S.ARMY”字样,意思是“1911美国陆军式样”。套筒座左侧前部有“UNITEDSTATESPROPERTY”字样,意为美国政府财产。另外,套筒座左侧弹匣卡笋上方一般打有检查员姓名缩写钢印,套筒座右侧空仓挂机杆后部位置一般打有枪号,数字从小到大依次排列。
组成部分
M1911手枪采取了简单实用的设计原则,结构简单,主要由复进簧、枪管、套筒、套筒座、保险机构、弹匣等组件组成。
复进簧组件 :复进簧组件由复进簧帽、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组成。复进簧帽为钢棒车制而成的帽状零件。复进簧为圆柱钢丝缠绕的螺旋簧。复进簧导杆是用钢棒车削铣削而成的一个管状零件,导杆后部加工有弧形台阶面,其上半部分用于在枪管后坐时给枪管下方以支撑,下半部分与套筒座前部的弧形槽配合,将撞击力传递给套筒座。
枪管组件:枪管呈前细后粗的锥面形状,前部为圆柱形,直径较细,后部为弹膛部位,直径较粗。位于弹膛前部的枪管外表面有两道半圆弧形的闭锁凸笋,枪管下部加工成锥面用以在枪管尾端开锁下降时避开复进簧。弹膛后下方加工有一个突起,称为铰链座,其上设有铰链轴孔。铰链为上小下大的椭圆形,有两个轴孔,上部为与枪管结合的轴孔,下部为与空仓挂机杠杆轴配合的孔。在弹膛的尾部上方加工有一个较窄的凸台,用以与套筒弹底窝上的方槽配合,使枪管尾部左右定位。
发射机组件:发射机组件由扳机、 阻铁、单发杆、击锤和击锤簧座组成。 刺形击锤上有两个缺口,较低较浅的一个为待击缺口,较高较深的一个是保险缺口。若击锤在待击状态下意外释放时,阻铁能够进入保险卡槽内,防止意外走火。击锤连杆为弧形杆,上部为片状,下部近似圆柱形,通过击锤连杆轴与击锤连成一体。
保险机构:M1911手枪设置了多重保险,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防早发保险等。手动保险主要用于平时携行使用。M1911手枪的套筒座后部有一角状凸起,即握把保险。防早发保险的功能由单发杆来实现,只有套筒复进到位时,在单发杆簧的作用下单发杆顶端进入到套筒的缺口内,底端凸缘释放阻铁才可实现击发。此外在击锤上还有一个半待发卡槽,避免走火。
弹匣组件:弹匣组件由弹匣体、托弹板和托弹簧组成。弹匣体一般由无缝钢管冲压而成,表面加工有多个圆孔,既能观察余弹量,又方便排出泥沙等杂物。托弹簧从弹匣口部装入,用工具压下托弹簧后再放入托弹板,随后释放托弹簧,即组装完成弹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公司生产的M1911A1 弹匣系钢板冲压折弯后再经焊接而成,在弹匣背部能看到一条较长的焊缝。
基本参数
经典实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下士阿尔文·约克在欧洲战场有过使用M1911手枪经典的战斗案例。1918年10月8日清晨,约克下士所在的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第328步兵团,当时在马斯河的阿尔贡地区正被德军机关枪的火力所压制。包括约克在内的17名士兵被派遣到机枪的侧翼进行侦察,在途中与德军发生了猛烈交火。由于,当时美军控制了部分德军俘虏,德军的机枪手不敢打得太低。约克便用他的M1917式步枪步枪开火,德军在约克换弹之际突然跳出来向他发起袭击,他们没想到约克除了步枪外,还携带了一把M1911手枪,继续射击。最终这场战斗美国军队在M1911手枪的协助下,一共打死了25名德国兵,俘虏了132人。此役后,约克被提升为军士并获得国会荣誉勋章。
M19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击落过“零” 式战斗机的战斗案例。美军陆军航空队在二战中负责破坏日军在东南亚的补给网,它的重型轰炸机部队由数量不多的B-24轰炸机组成。1943年3月31日,美军轰炸大队被派遣去破坏缅甸中部城市内比都附近的一座铁路桥,机队在抵达目标前遭到日军战斗机拦截,一架B-24氧气瓶被打碎,机身后部燃起大火,机上人员随即跳伞逃生。日军飞行员便驾驶着“零”式战斗机开始扫射这些跳伞逃生的人,美国军队B-24飞行员在“零”式飞机接近自己扫射时,掏出他的M1911手枪对着打开了驾驶舱的“零”式战斗机连续射击,随后这架“零” 式战斗机开始旋转坠落。
其他改型
MEU (SOC)
MEU (SOC)手枪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专门为其陆战队远征队生产的半自动手枪,以陆战队偏爱的M1911手枪为基础改进而来,这类手枪没有正式的定型,一律被称为MEU(SOC)手枪或MEU手枪。MEU (SOC)手枪使用政府型M1911A1的底把来改装,但弧形的握把背板改为直线形。MEU(SOC)手枪的组件都是由手工装配,不同枪械之间的零部件不能互换。该枪械序列号的最后四个数字分别印在枪管的顶部和套筒部件的右侧。早期的套筒在前端没有防滑纹,为了便于射手轻推套简来确认膛内是否有弹,新的套筒在前面增加了防滑纹。此外,MEU (SOC)手枪安装了一个纤维材料的后坐缓冲器,缓冲器可以降低后坐感。
冲锋枪
在美军正式装备M1911手枪后,西班牙的枪械厂商星(Star)研制了第一种M1911式冲锋手枪。该种新式冲锋手枪有不同的型号,有些型号安装有加长的枪管,可以满足9.65毫米(.38英寸)、11.43毫米(.45英寸)等多种口径的需求。另外,不同型号的M1911冲锋枪弹匣容量也不同,有15发、25发和32发等。该种新式冲锋枪安装有上下滑动的楔形快慢机选择钮,当其向上推时,枪只能半自动步枪射击,推向下时,就能实施全自动射击 。
双管型枪
AF2011-A1是基于M1911设计的双管手枪,AF2011-A1有许多定制零件其中包括套筒、枪身和握把安全装置。这款双管枪型许多内部零件可以与任何其他柯尔特M1911-A1手枪零件互换。这意味着M1911的持有者,可以更换大量零件来定制该枪支。AF2011-A1型双管手枪采用双扳机设计,可同时发射出2发11.43毫米(.45英寸)口径子弹,一次可装填16发。其威力大到,可在近距离打死一头OX
EMP
1911 EMP手枪是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公司(春田兵工厂)在M1911手枪基础上改进研发的一款轻型便携式手枪,已形成系列产品。1911 EMP相较于M1911,缩短了枪管与套筒的长度,进而缩短了全枪长,减轻了全枪质量,便于隐蔽携行。该枪枪管及套筒均采用不锈钢制成,并可适配9毫米(0.354英寸)巴拉贝鲁姆和10.16毫米(0.40英寸)S8W两种口径型号的枪弹。
参考资料
Colt M1911.Military Factory.2023-04-06
轻兵器专题.新浪军事.2023-04-06
勃朗宁:引领世界手枪标准.解放日报.2023-06-07
恐怖袭击中部分常见轻武器.中国军网.2023-05-30
从重火力到模块化.中国军网.2023-06-07
手枪.枪炮世界.2023-06-07
M1911A1:老枪不老之谜.新浪军事.2023-04-06
M1911/背景资料.gfwiki.2023-06-06
挪威的1911式手枪.枪炮世界.2023-06-06
阿根廷 1911式 手枪.枪炮世界.2023-06-06
柯尔特英国版M1911.轻炮世界.2023-06-06
1911手枪结构原理.枪炮世界.2023-04-06
1911 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rockislandauction.2023-06-06
盘点世界十大手枪.新华网.2023-04-06
1911 的故事.枪炮世界.2023-06-07
..2023-06-06
冲锋手枪史.枪炮世界.2023-04-06
Arsenal AF2011-A1: Double Barrel 1911.gunsholstersandgear.2023-06-0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发展源头
过渡型号
最终定型
衍生型号
生产历程
一战
二战
战后
其他各国
技术特点
基本设计
外形设计
组成部分
基本参数
经典实战
其他改型
MEU (SOC)
冲锋枪
双管型枪
EMP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