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附近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位置往往在陵的东面。
茂陵的陪葬墓,如
卫青、
霍去病和金日□的墓,也都在陵的东面。
构造复杂,顶部绘有天象图,底部灌水银以象征江河大海。陵园的北部为
寝殿之所在。在陵园内外,有许多陪葬墓和陪葬坑。著名的秦兵马俑坑就在陵园东门外约1公里处。(见彩图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
西汉的帝陵除
刘恒的
霸陵在
西安市东郊,
汉宣帝的
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9帝的陵都在
渭河北岸
咸阳市至
兴平市境内。霸陵是一个大型的
崖墓,不筑坟丘,其余10个帝陵都有用夯土筑成的方形覆斗状坟丘,其中
茂陵的坟丘最大。陵园都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墙垣,平面成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称司马门,门外立双阙。推测墓室均为设有墓道的大型竖穴式土坑,坑内棺用所谓“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制。皇后与皇帝合葬,同而不同陵,后陵一般是在帝陵的东面,其陵园和坟丘较帝陵为小。只有
吕雉的坟丘几乎与
长陵同大。汉承秦制,设
寝殿于陵园。据记载,殿内陈列皇帝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并有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侍奉如生前。寝殿之旁又设便殿,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以
刘盈时在长陵设原庙为起始,
西汉诸陵都在陵园的附近设庙,庙中藏主。
帝陵附近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位置往往在陵的东面。例如,长陵的陪葬墓在陵东,至今尚有高大的坟丘70余个,排列有序,
萧何、
曹参的墓在陵园东司马门外大道之北。
茂陵的陪葬墓,如
卫青、
霍去病和金日□的墓,也都在陵的东面。
东汉的帝陵据记载,除
刘协的
汉献帝禅陵以外,其余11个陵都在
河南省洛阳附近。
刘秀的
汉光武帝陵被认定在
洛阳市东北的
孟津区,但尚未证实。其余诸陵,更难于确定。东汉的帝陵虽系继承
西汉的制度,但推测地下的墓室为砖筑或砖石混合建筑,其棺椁亦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制,但除木棺以外,应也采用砖和石料,可称“
黄肠石”。从明帝的
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不再建庙,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此外,在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这也是东汉的新制。据后世文献记载,原陵神道前置石象和石马,但有待证实。明帝时在
原陵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称为“上陵”,以后成为定制。与西汉一样,陵园附近亦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见汉代帝陵)。
刑徒墓和贫民墓与统治阶级的陵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刑徒墓与贫民墓。它们反映了
秦汉时代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的情形。
秦始皇陵附近的秦代刑徒墓位于秦始皇陵园西边,共探出100多座,发掘了其中的30座。墓穴为长方形土坑,分大小2种。大坑埋10余人,小坑埋1~2人,都为屈肢葬,没有随葬品。尸体上覆盖瓦片,所刻文字记明死者的籍贯或原监狱所在地、刑名、爵名和姓名,可以确认他们是被征调来修建
骊山陵寝的。
阳陵附近的西汉刑徒墓墓地在
陕西省咸阳市景帝阳陵西北约1公里处,面积达8万平方米,所埋筑陵刑徒,估计在万人以上。墓坑排列无序,有的略呈长方形,有的不成形状,坑内或埋1人,或埋多人。尸体有在颈上带铁钳的,也有脚上带铁□的。这一发现,与《史记·景帝本纪》和《汉书·景帝纪》的记载相符。
洛阳市附近的东汉刑徒墓在
河南省偃师区,离东汉都城阳约3公里,时代属东汉中期。发现刑徒墓500余座。都是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大小仅能容身。墓坑紧相排列,间隔极少余地。绝大多数是男性青壮年,尸骨上多有明显的劳损痕迹。除少数墓内有一、二枚铜钱外,大多没有随葬品。墓中放置一、二块残缺的砖,上刻文字,记明刑徒所属的监管机构、有无技能、是否戴刑具、来自何处监狱、刑罚的名称、编制组织、死亡日期。对砖文的研究说明,刑徒中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监狱,被强迫从事各种劳役。这些墓的年代,自
刘祜永初元年(107)到永宁二年(121),前后不到14年。这说明,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得刑徒们不断死亡,有的墓是将先死者的尸骨从墓坑中挖出来,另埋新死的刑徒。
贫民墓在
洛阳市发掘了一批西汉后期至东汉后期的贫民墓。墓地离当时
河南省县城较远,处在低洼地带。葬具都很简陋,有的用陶棺,有的用砖块稍加垒砌,有的仅用瓦片覆盖尸体,也有的根本没有葬具。随葬品极为贫乏,仅有几件粗陋的陶器或几枚铜钱。
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6期。
杨树达:《
汉代婚丧礼俗考》,
商务印书馆,1933。